举一反三 近几年来,公众投资需求旺盛,但投资渠道受限,于是,人们瞄准了新兴的区块链与ICO。 ICO监管终于尘埃落定。9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证监会等七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公告》指出,代币发行融资是指融资主体通过代币的违规发售、流通,向投资者筹集比特币、以太币等所谓“虚拟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各类代币发行融资活动应当立即停止。” ICO是Initial Coin Offering缩写,是区块链项目首次发行代币,募集比特币、以太坊等通用数字货币的行为。 简单来说,就是针对某个涉及区块链技术的项目,发行加密数字代币,用户持有代币类似于持有股权。不同于股权众筹的是,股权众筹很难让投资者随意退出,而ICO则解决了一级市场的融资和资金流通问题,基本上代币项目发行几天后,就可以在市场自由交易,实现流动性溢价。由此,ICO也有了极强的金融属性。 应该说在ICO项目中,有好项目,也有很多生拉硬扯、把一个原本没有融资能力的项目披一个区块链的外衣来蒙钱。相对而言,原本参与ICO的人,不但对区块链技术比较熟悉,而且也相对有经济实力,是高净值、高阅历的一群人。这个群体乐于尝试新事物,能承担风险,即便投资失败也不会伤筋动骨。 不过,ICO的超高收益被报道后,引来了普通民众的关注。这些后进入者,学历、知识、阅历、承担风险的能力和前进入者不可同日而语。有些不但连区块链都没听过,甚至连基本的网络、金融常识都没有。当他们遇上不靠谱的ICO项目,很多ICO项目就变为了实质上的非法集资。 中国当下闲散资金比较多,与此同时却缺乏好的投资渠道。国内除了股市就是房地产,当下房地产各地限购政策越来越紧,股市也乏善可陈,P2P经过一轮打击与监管,热度也在逐渐下降,在这种状态之下,人们就瞄准了新兴的区块链与ICO。 另一方面,公众投资需求旺盛,但他们不了解非法集资相关法律政策知识,缺乏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缺乏专业知识和判断力,只看到宣传的高额收益,忽视了潜在的巨大风险,很容易落入非法集资陷阱。 近年来,各种非法集资频繁“变身”,让很多人难以识别。从形式上,非法集资的手段从单一的“借款”、“林权投资”等模式,逐渐升级包装为“P2P网络借贷”、“金融互助理财”、“融资租赁债权转让”,如今很多则转为代币、区块链、ICO。 和其前辈相比,最近几年的非法集资,往往打着“经济新业态”“金融创新”等幌子,号称最新的互联网技术、模式,有着官网及互联网操作平台,多设在商业闹市区,多选择高档写字楼等,他们一般有工商登记的合法身份,噱头更新颖,迷惑性更强,投资者辨别难度加大。 ICO以及背后的区块链,依旧可能是将来的金融与信息安全趋势,但就当下而言,它只是专业玩家才能参与的游戏,国内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依然不具备驾驭它们的条件。从这个角度看,如今虽然以一刀切的方式叫停,但也是为了保护普通民众。 —- 编译者/作者:刘远举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ICO背后有哪些非法融资土壤
2017-09-07 刘远举 来源:新京报
- 上一篇:叫停ICO是整顿不是“一刀切”
- 下一篇:叫停ICO后续:退还代币遭遇提现难题
LOADING...
相关阅读:
- 七部委联合发布公告:ICO定性为非法公开融资2017-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