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当前位置: 玩币族首页 > 币圈百科 > 解码央行数字货币DCEP

解码央行数字货币DCEP

2019-12-10 矿工召北 来源:区块链网络
原创:矿工召北人要讲道理昨天



导读


DC/EP是大家都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央行在数字化浪潮中对货币形态的前沿探索,2016年以来,央行多位高级别官员从不同侧面论述了DCEP的种种特点和思路,引发各方猜测。本文旨在从片鳞半爪中拼凑出一条龙来,须注意,一切以官方公告为准。


本文约1万字,阅读时间半小时。


目录


1 DC/EP项目综述

1.1 顶层设计

1.2 落地机构


2 为什么是M0的替代


3 现金数字化的需求

3.1 支付的需求

3.2 其他金融产品的利率

3.3 储值的需求

3.4 匿名的需求

3.5 交易的习惯


4 提高央行对现金的控制能力

4.1 抑制其他加密货币的需求

4.2 加强现金管理

4.3 降低M0流通成本

4.4 提高经济活动前瞻性

4.5 提高宏观调控能力

4.6 人民币国际化


5 技术路线


6 总结


正文




1 DC/EP项目综述


1.1 顶层设计


2018 年 3 月 9 日,时任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金融改革与发展”主题记者会上首次披露:“央行研发的法定数字货币的名字是“DC/EP”,DC,digital currency,是数字货币;EP,electronic payment,是电子支付…为什么把这两个连接起来?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目的,研究数字货币不是说让货币去实现某一种技术方案的应用,而是说本质上是要追求零售支付系统的方便性、快捷性和低成本同时也必须考虑安全性和保护隐私。


2019年9月24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时任央行行长易纲谈到:“人民银行从2014年就开始研究数字货币,我们有一个数字货币研究所,有一个专门的团队,目前取得了积极进展。我们把央行的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工具结合起来,所以叫做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这样一个一揽子的计划…将来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的目标是什么呢?目标是替代一部分M0,也就是说替代一部分现金,它不是说去替代M1或者广义货币M2。”


1.2 落地机构


研究工作主要由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负责。数字货币研究所是中国人民银行直属的研究机构,2017年从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技术中心)独立出来,理论上是一个(副)厅局级的事业单位。第一任所长姚前,现任所长穆长春,两位所长都是从央行支付司副司长的岗位调任的。


从央行内部行政管理的角度上来讲,因为定位M0的替代,相关事宜目前由货币金银局局长王信负责,向分管支付司、货币金银局、科技司的副行长范一飞汇报。




2 为什么是M0的替代


穆长春所长谈到:“现阶段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的替代。这是因为M1M2现在已经实现了电子化数字化因为它本来就是基于现有的商业银行账户体系所以没有再用数字货币进行数字化的必要。另外,支持M1和M2流转的银行间支付清算系统、商业银行行内系统以及非银行支付机构的各类网络支付手段等日益高效,能够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用央行数字货币再去做一次M1、M2的替代,无助于提高支付效率,且会对现有的系统和资源造成巨大浪费。相比之下,现有的M0(纸钞和硬币)容易匿名伪造,存在用于洗钱、恐怖融资等的风险。另外电子支付工具,比如银行卡和互联网支付,基于现有银行帐户紧耦合的模式,公众对匿名支付的需求又不能完全满足。所以电子支付工具无法完全替代M0。特别是在账户服务和通信网络覆盖不佳的地区,民众对于现钞依赖程度还是比较高的。所以我们DC/EP的设计,保持了现钞的属性和主要特征,也满足了便携和匿名的需求,是替代现钞比较好的工具...央行数字货币采用双层运营体系,所谓的双层运营体系就是指中央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这两层的运行体系,上面一层是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下面一层是商业银行或商业机构对老百姓。”


要充分理解这段话,我们需要一些基础知识,我们可以简单把现金看做M0,把你各类账户里面的钱看做M1/M2:


1、在支付环节的清算方式只有两种,就是“现金清算”与“记账清算”。现金清算很好理解,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无非就是收钱的时候有一个验钞的程序,因为现金基本是没有差别的,谁拿到手,就归谁支配,不需要有人记账。而记账清算则是由交易双方开立有账户的清算机构通过减记付款方账户余额,增记收款方账户余额进行清算的方式,这种方式也就是复式记账


2、法币是一种信用货币,从法币发行的角度上来说,M0是由央行创造的,M1/M2是由商业银行来创造的,所以M1/M2逐渐形成了基于“银行账户”的记账清算体系,银行内自行记账,银行间用清算机构,国内就是银联、网联,国际就是Swift,这是成熟、稳定、高效的系统,不管你用信用卡借记卡还是支付宝微信,清算的本质都是一样的。



3、基于商业银行身兼创造M1/M2和清算M1/M2两个职责的考虑,这个模型是不能动的,因为不管技术怎么改变,法定货币的运行逻辑是不变的,也就是央行和商业银行在货币运转中的二元结构职能是不变的。而M0的运行相对独立,DC/EP作为M0的替代,对现有的货币体系架构的冲击就会降到最小。另一方面,因为现金是通过银行来进行零售的,所以DC/EP也必须依靠商业银行系统来进行零售,这就是双层运行体系的由来。


4、现金清算是和“银行账户”记账清算体系基本上是无关的,理论上来说现金从银行取出来以后,就脱离了银行账户体系。但是任何形式的现金数字化,都还是必须搞一个账户出来比特币或者说区块链技术出来以前,这个问题是无解的,只能是按照银行账户体系再搞一个类似的,对于央行没有意义。


5、比特币的成功证明了区块链技术作为数字货币底层技术的可行性,比特币实现了多个要素的融合,包括分布式数据库、数据格式、数据协议、通讯方式、加密技术、数字钱包等,最终实现的是分布式记账得到的是点对点交易的效果。这就为央行打开了现金数字化的技术大门。



另外需要注意,有了替代M0这样的定位,DC/EP显然不会在上面嫁接更多的智能合约或者丰富其他功能(虽然技术上可行),比如退化成有价证券/token,或者说变成一个可以生息的资产,这都是绝对不允许的。因为从逻辑上来说,有智能合约就有功能,有功能就有价值,有价值就有空间,那么DC/EP就超越了M0现金的概念,这就会促使DC/EP离开银行体系走的越来越远,甚至变成一个炒作的标的,用人民币炒作数字化的人民币,显然是非常荒谬的。


3 现金数字化的需求


简单来说,M0就是流通中的现金(你钱包里面的纸钞和硬币),M1是活期存款,M2是定期存款。既然DC/EP是对M0的替代,那么就必须满足M0的种种需求。最近20年中国的M0总体上是比例持续萎缩,增长率甚至比通货膨胀的速度还慢很多,这里面有很复杂的机制,也和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情况不太一样,我们通过分析这些具体的问题,可以抽丝剥茧了解央行数字货币的种种考虑。



3.1 支付的需求


现金最基本的作用就是支付的需求,或者说是一个基本的流动性,比如你要去买一个东西,如果对方没有POS机,或者说附近没有ATM,这个流动性就会相对来说差一点,这个问题主要是金融基础设施的问题。


一方面,中国的电子支付特别发达,特别是基于二维码的收付款体系已经进一步降低了基于银行卡/POS/ATM机的收付款体系的门槛,对现金交易形成了替代,从下面两个表看的出来,银行卡取现的金额基本上是停止增长,而电子支付是持续上升。



另一方面,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基于商业利益的建设的金融基础设施属于旱的旱死、涝的涝死,中心城市圈大量的重复建设,地广人稀经济欠发达地区又属于完全没有,这个东西既然叫基础设施,那么就不仅要看有多少总量,更要看服务了多少人,截至到今年6月,中国仍然有5000个村没有任何金融服务可以提供,所以普惠金融是央行的一个重要命题。



另外,即使是电子支付,也是需要一些条件的,得有账户、有网络,还需要学习,比如说给5岁的儿子10块钱去打一瓶酱油,用电子支付就不太合适,所以电子支付这条路要完全替代现金是不太现实的。


既然电子支付在替代现金的功能上已经展现出了周小川行长口中的“方便性、快捷性”,那么提出一个由国家央行主导,覆盖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一个现金数字化计划,既能保留现金的优势,也能突出电子支付的便捷,就顺理成章了。


3.2 其他金融产品的利率


从货币需求论来讲,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就是其他金融产品的利率,我们知道M0作为现金是不生息的而M1\M2都是要生息的(近似于无风险收益),此外还有风险更高收益更高的各种理财产品,简单来说,民众需要在现金和其他货币资产中寻找一个平衡点。但是这里面又有一个中国的特殊国情,比如让银行业耿耿于怀的余额宝,本质上是一笔货币基金,理论上属于M2的范畴,流动性等同于定期存款,然而实际上我们体会到这个余额宝的流动性是远远大于定期存款的,这就会对银行的存款造成一个挤出,拉高社会总的融资成本,也不利于中国现有的商业银行为本的金融结构的稳定。所以监管要求货币基金T+0的赎回限额一降再降,要求禁止第三方机构以任何形式为货币基金的赎回垫资,要求限制用户投资货基的规模,都是在不断挤压余额宝的生存空间。



总体上来讲,支付宝、微信钱包这一类的第三方支付受益于他的用户规模,如果交易双方都有微信、支付宝、那么第三方支付机构也就获得了等同于现金的流动性,如果M0也实现了完全的数字化,显然就把这个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底层逻辑给解构了。因为我的信用比你更足,我的受众比你更多,我的数字化程度不比你差,我还有法偿性的保障。


话说到这里,其实DC/EP的概念类似于支付宝/微信钱包里面的余额,这个余额的概念来源于备付金,官方定义备付金是支付机构办理客户委托的支付业务,实际收到的预收待付货币资金。就比如你给了100块钱淘宝买个东西,但是这个100块钱不会马上就给卖家,需要在淘宝的账户里面停留一段时间,等你确认收货。从支付机构的角度上来说,因为这个备付金的规模比较大,以前就和银行搞一个协议存款,这部分利息的收益就是支付机构的。央行的政策经过了很多调整,到今年年初,规定已经变成备付金必须100%上交央行,对应的央行的负债一栏从2017年开始,多了一条“非金融机构存款”。


注:在100%备付金完全落实以后,第三方支付机构无利可图。

开始引导用户将备付金往货币基金等方向转移


从资产负债表的角度上来说,目前的备付金就是一种数字化的M0,因为这个余额不是支付宝/微信的负债,也不是商业银行的负债,而是和现金一样,是央行的负债,是100%准备金的,你钱包余额多100块钱,央行就要计100块钱的债务。你用你的支付宝/微信钱包余额进行交易,就是直接交易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就是直接把中央银行对你的负债交易给对手方。


3.3 储值的需求


一般我们讲现金的需求,应该分两个维度来讲,100块以下的小面额零钞,和100块的整钞,这两个是有区别的。零钞基本是支付的使用比较多,整钞是储值的需求比较多,一般认为现金的量里面,整钞占有75%以上。这个在资本主义国家比较清楚,因为老是有金融危机,大家觉得放银行也不一定很安全,同时很多地方利率接近0甚至是负的,持有现金也是一个相对比较好的选择。但是在中国,储值的需求就比较弱,一方面我们社会主义的银行还是很稳健的,如果坏账多了,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办法去剥离,另外一方面我们国家的利率也比较高,这也是长期以来中国M0增长相对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比较慢的主要原因。


从储值的角度有两个考虑,一是纸币的成本问题,因为现金数字化以后就不太可能有面额了,无非就是你有100万现金,就给你记账100万,不会说非要保存1万张纸币,所以这个数字货币研究所的前身挂在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下面,是有他的道理的。二是现金数字化以后,就为央行提供一个负利率的经济环境客观上提供了便利,简单地说就是突然进入到一个负利率环境,银行就需要应付民众大规模的提取现金的需求,那么这个时候纸币的数量,就会成为负利率政策实施的一个制约因素,DC/EP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你要现金,给你改一串数字就可以了。


3.4 匿名的需求


这里面又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非法匿名,比如经常在贪腐官员家里发现大量的现金,比如早些时候用麻袋往香港背现金,因为这个钱走银行体系是风险很大的,DC/EP搞起来以后,现金就数字化了,这部分非法匿名的需求也就得到了控制,包括配套的一些反洗钱的措施,一些外汇管制的措施就很容易实现。


另外一个是合法匿名,基于现在的银行账户交易体系,在交易环节中至少有7方是可以得到交易信息,也就是你自己、你自己的银行、对手方、对手方的银行、交易平台、清算机构,当然还有央行。有时候你并不想让第三方了解你的隐私,比如你上淘宝买一个套套,又怕淘宝给和你共享同一个wifi的老婆推荐套套,这个时候你可能想要去便利店,或者是自动贩卖机去用现金交易。更进一步,匿名的交易可以避免大数据杀熟或者价格歧视,这些都是DC/EP要去解决的问题。


范一飞行长讲DC/EP的设计是可控匿名,这个就很有意思,因为现金基本是完全匿名,谁持有谁支配,实时现场清算,只要钞票是真的,交易双方的信息都不重要。可控匿名是讲这个DC/EP可以脱离银行账户来使用,你的交易信息除了你自己、对手方,就只有央行知道,在合法匿名上有了大大的加强,比如说你原先使用支付宝付款,因为不能在淘宝上用现金,你始终需要有一个银行账户体系去进行支付,现在现金数字化了,你可以用DC/EP去支付,这也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变化。


3.5 交易的习惯


回过头去看本章这个头图,也就是最近20年中国M0的统计表,你会发现每年都有个很奇怪的波峰,在每年2月份群众对现金的需求就会比较旺盛,这是由于中国人喜欢过春节发红包,这就是一个交易习惯的例子。做现金数字化,找不到一个比中国更合适的土壤了,人多市场大,何况大家都被各种第三方支付机构教育过一遍了,连要饭的都挂出二维码了,交易的习惯已经建立起来了,所以穆长春所长信心满满说数字货币“呼之欲出”。现在搞DC/EP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就是技术的演进,地利人和就是中国人民的支付习惯。



4 提高央行对现金的控制能力


4.1 抑制其他加密货币的需求


央行认为加密货币的流行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民众对于合法匿名性的追求,从央行的角度发行数字货币,具有更强的信用,更好的匿名性,可以挤压其他加密货币的生存空间,维护央行的货币主权。(笔者对此持保留意见)


我翻阅过很多央行学者对于数字货币的研究,发现他们对于比特币这类资产并不很以为然,而对Libra、稳定币之类抱有很强的戒心,这里具体就不展开了,读者可以自行查阅。


4.2 加强现金管理


很多非法活动是以现金的方式进行的,央行在大额现金的管理上没有特别好的办法,包括上个月才发布的大额现金管理征求意见稿大家可以查阅一下,三个试点地区,要求河北省10万元、浙江省30万元、深圳市20万元以上的取现需要报告,这样的监管手段其实效果是比较差的。在DC/EP实现对现金的替代以后,反洗钱、反逃税、反资本外逃、反恐怖主义融资等等难点都可以得到解决,原因很简单,现金对于央行是一个黑箱状态,而DC/EP对于央行是透明的。



4.3 降低M0流通成本


纸币和硬币的发行和流通都有比较高的成本,里面有很多比如防伪的成本、运钞的成本、验钞的成本、ATM这些基础设施的成本等等。硬币就更高了,硬币的铸造成本一般都超过其面值。DC/EP把现金数字化搞起来以后,无非就是IT的成本了,其他成本都可以省略掉。比如拿验钞来说,向央行的账本一查,就知道你是真币还是假币了,验钞机肯定是不需要了,造假币的难度和风险也直线上升。


4.4 提高经济活动前瞻性


理论上来说央行可以追踪每一分钱的运行轨迹,社会上所有的货币不管是M0/M1/M2对于央行都是透明的,货币供应量及其结构、流通速度、货币乘数、时空分布一览无余,就比较容易做出科学决策。


4.5 提高宏观调控能力


这方面想象空间就比较大了,传统的货币政策在传导过程中是很难执行到位的,DC/EP为央行的宏观调控提供了新的工具。比如说之前讲的打开负利率的空间,甚至传说中的直升机撒钱政策都是可以实现的。


4.6 人民币国际化


这方面央行的态度比较审慎,周小川行长在最新的讲话中谈到:“央行数字货币更多是为本国考虑…我本人始终感觉,跨境汇款的不便利主要还不是技术选择、技术系统上的障碍,而主要是政策和体制上的障碍。”当然,由于DC/EP具有现金的一些特征,本身又脱离了银行账户的清算体系,如果真有外国人觉得社会主义好,人民银行的信用比较好,一定要囤一点,国外的监管机构也未必能够进行比较有力地监管


5 技术路线


只有“央行-商业银行”的双层运营体系是确定的,其他的技术细节目前都是不确定的,大家只能靠猜,我们先听听领导怎么说。


易纲行长谈到:“我们会坚持中心化管理,在研发工作上不预设技术路线,可以在市场上公平竞争选优,既可以考虑区块链技术,也可采取在现有的电子支付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新技术,充分调动市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们也设立了和市场机构激励相容的机制。至于你问到什么时候能够推出来,我们现在没有时间表,我觉得还会有一系列的研究、测试、试点、评估和风险防范,特别是数字货币如果跨境使用,这里面还有反洗钱、反恐融资、反避税天堂和“知道你的客户”等一系列的监管要求。”


穆长春所长谈到:“在原来设计的时候,曾经有过用区块链的设想,另外还设想过“一币两库三中心”这种架构。但实际上,我们不预设技术路线,也就是说,在央行这一层我们是技术中立的,这个数字货币既具有数字货币的特征也就是价值体系特征,又具有账户松耦合特征,还具有无限法偿的特性。”


从历史上来看,央行最初肯定是尝试用区块链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包括2016年启动了基于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原型研发工作,使用数字票据交易平台作为法定数字货币的试点应用场景,并借助数字票据交易平台验证成功了区块链技术,2017年设立中钞区块链研究院,2018年姚前发表了《中央银行数字货币原型系统实验研究》提出来所谓“一币两库三中心”的技术路线,实际上就是央行记账,再给每个商业银行发一个分布式账本,这个账本还只能查账,不能记账。但是从穆长春所长的发言来看,这个原型实际上也是被否定了。穆长春谈到:“可以设想,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发行数字货币,采用纯区块链架构无法实现零售所要求的高并发性能...因为是针对零售,至少要满足高并发需求,至少达到30万笔/秒。”


要理解这一段讲话,我们又要补充一些基础知识。之前讨论过,任何形式的货币数字化都必须有一个账户,比如复式记账的银行账户或者分布式记账的比特币地址都属于账户。2018年国际清算银行(BIS)首先提出:“货币有两种基本范式,即“账户范式”与“密码(Token)范式”。所谓“账户范式”,就是指货币所有者存放在支付清算机构的存款账户里的货币,如电子货币;“密码范式”则是货币所有者以自己的私钥密码(Token)为支配权,货币由分布式账簿体系进行记录和相互验证通过后才能支付使用的货币,如加密货币。



目前在技术上,支付宝或者微信可以实现央行所要求的所有的功能,包括高TPS,或者说双离线支付(支付宝刷公交就是双离线支付,技术原理也很简单。读者可以自行查阅)。反过头来讲,央行在区块链的探索中又遇到了TPS的阻碍,这也是易纲行长谈到不预设路线的主要原因。但是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央行的DC/EP是属于Token范式,而不是把支付宝或者微信收归国有,因为这些的第三方支付同样是基于“银行账户”体系的,在现有的“银行账户”体系外再搞一套复式记账,既无必要也无意义。另外10月28号黄奇帆在“2019外滩金融峰会”上也谈到:“DCEP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推出的全新加密电子货币体系”。


这里面还有一个主要矛盾和次要的矛盾的问题,Token范式也就是一串数字或者说一串秘钥,首要的目标是防止假币、防止双花。这个可比假钞严重多了,因为假钞就是假的,如果遭遇双花,那就是两个都是真的。而目前我们已知的技术路线中没有一个可以绕开区块链的原理来解决这个问题,其次的目标才是TPS,因为我们总可以通过这样那样的优化,去把这个TPS逐渐做高,TPS是不存在硬顶的。


好在DC/EP相对于其他加密货币有一点重要的不一样,就是DC/EP的信用来自于央行,不存在信用的问题,可以把分布式记账变成分布式查账,从而集中精力在解决双花的问题上,这就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摆在DC/EP面前的问题只是一个如何在分布式账本和高并发之间求得一个平衡的问题。


在二元结构当中,央行只是一个中心化的记账人,负责批发DC/EP到商业银行,至于如何深入到零售端,央行目前没有太好的办法,提出来的说法叫“赛马”——几家指定运营机构采取不同的技术路线做DC/EP的研发,谁的路线好,谁最终会被老百姓接受、被市场接受,谁就最终会跑赢比赛。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商业银行需要自己解决零售的问题,可以简单把这样的结构理解为分片、侧链或者说是二层网络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指出,就是央行明确谈到的账户松耦合的问题,这里面涉及到两个层面,一方面DC/EP就是现金,是现金就需要通过银行体系进行派发或者说零售,另一方面DC/EP又必须与银行账户独立开来,保持现金的特征。也就是说拿到DC/EP是肯定要通过银行账户的,但是DC/EP拿到以后就要和银行脱钩了,简单地说就是去买菜就直接现金交易,但是取钱总得去银行。这方面央行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对数字钱包也是有分级和限额安排的。比如说你就用一个手机号码注册一个钱包,那你这个钱包当然可以用,但是级别一定是最低的,只能满足日常小额支付需求;但如果你要能上传一下身份证,或者再上传一个银行卡,就可以获得更高级别的数字钱包,如果你还能到柜台去面签一下,那可能就没有限额了。”考虑到现阶段中国的手机号实名制已经基本完成,DC/EP的零售土壤应该说是比较成熟的。


6总结


DC/EP本质就是法币现金的数字化,是支付的革命而不是货币的革命,主要目的是普惠金融,同时也提高了央行对现金的控制力,技术上绕不过区块链,和非主权主体发行的“数字货币”没有一毛钱关系,对普通人来讲类似于微信钱包的余额。


END


文章已于2019-12-08修改

—-

编译者/作者:矿工召北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