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当前位置: 玩币族首页 > 币圈百科 > 一个普通人视角下的台湾经济(50到70年代)

一个普通人视角下的台湾经济(50到70年代)

2019-12-12 观链哥 来源:区块链网络

很多年前,我在旧书摊淘到了一本来自台湾的旧书,叫《台湾经济的苦难与成长》,作者是一个台湾的企业家,他以一个经济人的眼睛,观察了台湾经济的成长。这本书网络上搜不到,我想,也许我把作者的观点浓缩一下,发到网上,对你能有所启发。

50年代,台湾的经济很差,整个台湾,几乎没有外汇储备,年出口金额,低于1亿美金。我查了,50年代,人民币兑美元是2点几,大陆50年代初的出口,有十多二十亿,换算成美元,是5亿美金的样子,我们可以这样说,大陆的此的出口是台湾的5倍。

50年代,台湾大陆过去的200万军民,统治着台湾本地600万人民。台湾当局提倡计划生育,但没有强制,只是号召,叫三三三节育运动,就是结婚后每隔三年生一个孩子,一共生三个孩子。

据我小时候和老人们聊天,他们说,50年代初,大陆老百姓过过一段时间的好日子。那时战争刚刚结束,百废待兴,军人回到家乡从事生产,粮食年年增产。虽然打土豪分田地地主被剥夺了土地,但分到土地的贫农,生产积极性很高。几年前,我一个朋友回老家,在过世爷爷的箱底,翻出了50年代分田地的地契,朋友特地拍照给我看,我记得地契上写着永久产权,有转让、出售、租赁等权益。可见当时农民积极性高,也就可以理解了。

相对大陆的暴力土改,台湾50年代也土改,是蒋介石让陈诚操盘完成的。台湾的土改是国家以前和股票的形式,交换购买地主手中的土地,这样让农民获得了土地,地主变成了国有企业的股东。其实二战后世界上很多地区和国家,都有土改,但台湾的赎买模式居多。

那时,台湾人的收入很低,人均收入低于80美金每年。作者列举了很多普通人穷的例子,比如说没有菜吃,没有鞋穿,没有肉吃等等。晚上点一油灯,7,8点就早早吹灯睡觉,只因不想浪费煤油。小孩玩萤火虫照明,上厕所没有卫生纸,用竹片。这些90后是没有感受的,大陆的80后,70后,如果你不是城市周边的农村,都能感同身受。

作者说50年代台湾普通人的穷,有一个细节:一条宽凳子,既是小孩的书桌,又是吃饭的餐桌,还是厨房的案板,也是来客人时的凳子,有时候也当床来使用……听我的哥哥姐姐讲,这也是80年代,70年代大陆农村的日常生活。我记得90年代了,农村说一个家庭穷,是怎么形容的呢?说某某家里,桌子都没有。吃饭时,背篼倒扣在地上,上面放一个晒粮食的圆形簸箕,便是餐桌了。也就是,大陆广大的农村人口,70,80年代,还像台湾50年代那么穷。

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台湾和大陆,虽然分道扬镳了。但有太多的一模一样,甚至贫穷的细节,都高度一致。这也难怪,毕竟同文同种,血浓于水。

60年代,台湾外销工业开始萌芽。用作者的话说,那时的外销,不过是出卖人的原始本能,做简单的加工工厂,即所谓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当局开始鼓励外商投资,成立出口加工区。台湾的来料加工行业,逐渐发展壮大,一些小企业,在60年代,成长成了大企业。有两个行业,发展尤其突出,一个是服装加工,一个是塑料加工。王永庆的塑料帝国,就是60年代开始起飞的。

电器开始进入普通人家庭,黑白电视在民间风靡。一台黑白电视能吸引邻居的大人小孩到访观看,屋子挤满了人,窗子外面还能站满人。上厕所都忍着不敢去,害怕去了,好位置被别人抢占了。像不像我们80年代的样子?80年代,在四川农村,买台电视回家,可以面向一个队的人售票观看。

60年代,台湾政治上有件大事,前面提到的土改操盘手陈诚,是副总统,1965年病逝。蒋经国替代了陈的位置,蒋家二代崛起。此时,从大陆过来的统治者们,依然对大陆念念不忘,学校教的是反攻大陆,但精英阶层的孩子,向往的是美国。他们从中学开始,就为留学美国做好了准备。这和80年代以后的我们,是不是很像呢?到今天,我身边大哥大姐的孩子,都出国留学了。

60年代,大陆文革爆发,这对我们大陆人来说,是不幸,但对台湾等亚洲四小龙还说,却是难得的发展机会。

70年代,台湾通过外贸,逐渐变得富有了起来。做外国人代理商和代工工厂的台湾人,积累了一些财富、经验人才,开始有人参与创造和设计环节。国际机构办事处和大企业来料加工,是台湾外销中最积极活跃的因子。计算机行业发展得尤其耀眼,从单纯的OEM来料加工,逐渐发展到了ODM来料设计制造。台湾的弘基、英伟达成为电子制造行业的世界级企业。

整个台湾的外汇储备,在1975年突破了10亿美金。普通人的平均收入,大概在每年400美金的样子。70年代,大陆的外乎储备大概5亿美金及以下。

作者认为,70年代的台湾,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转折点。从单纯的出卖劳动力,到可以参与全球的智力创造产业。

在70年代台湾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房价也开始飙升,台湾出现了每坪售价过万(台币)的房子,当时媒体上惊呼天价。这大概和90年代,北京的报纸惊呼,北京的房价居然达到了几千块一个平方,是一样的感觉吧。

70年代的台湾,还有一个说法,小企业赚外币,大企业赚台币。什么意思呢?小企业都是做外贸的,大企业都是做台湾本地人生意的,从事的是房地产保险等行业。是不是很有意思,这和大陆的某个阶段也很像,只是大陆的房价坚挺时间特别长。恒大万科都做到了5000亿RMB左右的销售额。在我的记忆中,赚外贸的企业,很少有这种销售额和规模。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了,明天继续。

—-

编译者/作者:观链哥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