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互链学院 【互链脉搏按】全面抗击疫情已经持续了两个月,区块链在抗“疫”过程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期间,区块链技术支持的数字化和数字经济也在成长。现在,疫情已经止住快速扩散的步伐,而在抗“疫”之后,数字经济又会如何发展呢?2月24日,互链脉搏邀请多位数字经济和区块链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数字经济的时代机遇。 本期互链圆桌,我们邀请到了: Random Capital合伙人,清华大学硕士,区块链和大数据技术专家--刘毅 中国电信区块链业务研发负责人,中国电信集团区块链与数字经济联合实验室主任--梁伟 商汤科技智能产业研究院主任 数字经济学家--刘志毅 区块链服务网络联盟(BSN)副秘书长、火币区块链研究院副院长--李慧(主持人) 李慧:此次疫情,数字化帮助解决了很多问题,但是也还存在很多短板。各位认为,都有哪些短板暴露? 刘志毅:这次疫情数字化确实解决了不少问题,我们近期也做了智能化对解决一些问题的研究工作,但实际上暴露出我们目前整个经济结构,在面对突发性状况时存在的一些风险。可以看到,这次疫情蔓延对我国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交通运输、旅游、住宿餐饮等重点行业冲击较重。 和2003年的非典相比,经济影响程度也有很大差别。2019年我们面临经济放缓的情况,三四季度国民生产总值增速下降到6%。原因是外部经济复苏乏力,出口增速下滑。和2003年非典时期,我国GDP高速增长以及世界市场潜力巨大的经济背景有很大差异。 是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如何通过在线化、无人化、现代化的方式提升我们抵抗经济风险和现代化治理的能力,是疫情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梁伟:在刘志毅老师的基础上,我再说三个方面的短板。 第一是信息的透明度问题。比如在疫情扩散之前,我们为什么没能够及时掌握情况? 吹哨人制度也有,为什么哨声没有响起?这些表面上看是信息及时性问题,本质是透明度问题。 第二个短板,我觉得可能我们的组织效率也有待提升。尤其是在武汉的疫情大规模扩散之前,正是由于我们现在组织上需要层层审批上报,卡在了人与人的沟通协调上,这样就出现了效率差。 第三方面是社会诚信的问题。比如在疫情爆发之后,出现一些人的身份瞒报、位置瞒报,导致疑似病例没有及时控制。再比如网络暴力和网络谣言导致官媒甚至专门推出辟谣版块。比如红会的慈善捐款资金流向透明度问题,这些都是社会诚信的一些体现。 刘毅:那我说说我看到的一些事情。今天是春节之后公司第一天上班,之前我一直猫在家里,今天一出来感觉,二十几天社会变化这么大。生鲜超市门口排了一个大队,人不是特别多,人与人之间都间隔一米以上。地铁上的人也不多,大家都是间隔就坐。到了写字楼下,大楼已经在使用朝阳区疫情采集防控系统,用登记完的信息领电子凭证,再领出入证。到了办公室之后,今天能到岗的同事也比较少,所以我们把工位也调整了一下,尽量拉开距离,不让大家面对面。中午大家都到餐厅买饭回办公室吃,我想这些大家也都感受到了。 虽然只经过了短短的几周,但是为了应对疫情,我们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很多秩序都发生了改变。其中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都功不可没,但大家的要问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应变得快一点,更有效率。 就像刚刚梁伟老师说的,如果早一天告诉大家,这个病毒的人际传播传染性非常强,如果武汉早一天管制人员流动,就会有很多人避免染病死亡。 我自己也在体制内工作过,对体制也算是比较了解,我们这个国家有非常强大的国家机器,有深入社会末梢的管理能力,所以我对政府领导全社会战胜疫情有很大的信心。 但是问题是,我们这个体制机器实在是太强大了,它也太大了。要从末梢向心脏传播,中间要经过很多层级,每一级都要被提炼归纳。指令要从心脏一级级传播,过程中也要被演绎和具体化,才能够落实。 大多数人都不理解,体制机器的应变调整多负责和困难。信息化和数字化肯定能够帮助提高体制的运动效率,提升社会管理能力。这是过去几十年信息化一直在做的事情,成果也在疫情中体现出来。 那么疫情过去之后,社会的信息化数字化肯定也会继续,而且会根据我们这次看到的得失作出调整。但我觉得这个疫情暴露出来的最大短板,还不是我们体制应对的速度慢,效率低。而是体制之外,我们无所依靠。我们的同胞都很有奉献精神,甚至牺牲精神。国外的也在关心国内的,四处买口罩防护服往国内送。韩红用自己的基金会救灾,自己都累倒了。 但是体制这时告诉我们,要有统一的标准。体制外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人家又不满意又慢,个人的力量有没有能力把救灾工作方方面面都做好呢?但大家想一想,统一调配之外,有没有其他办法?网上还有各种真假难辨的消息等等,这个时候可以信谁?除了相信政府还能信谁?我相信钟南山,但是钟南山只有一个人。 我们要做一些选择,让大家信服的选择有无数个。比如一个医院只有200张床,不能够同时治疗1000个人,但是医院外面还有5000个人需要救治,这时救谁?选择谁来做?怎样才算公平?除了政府和钟南山这样的英雄,我们还能信谁? 所以体制是非常强大的,但不是万能的,要令行禁止,整齐划一,就没有各显其能。所以我认为疫情暴露的最大短板是在体制之外,信任是稀缺的,而且目前信任的建立还没有良好的手段。 李慧:疫情结束后,您判断在数字经济领域,哪些会加快发展,哪些领域会产生商业机会? 梁伟:在这次疫情中暴露问题的领域,得都是会产生商业机会的领域。 总结一下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会加快;第二;还是社会化的治理模式也会加快转变。 比如在这次疫情中,通过监控设备,把建筑工地数字化,然后利用中国电信提供的高清视频,让网友做起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云监工。那么这就是智能的,体现智慧城市的数字化的基础设施。美团启动无人车配送,通过运营商和5G网络、自动驾驶技术来保障配送的智能和安全,让居民在零接触的情况下,去满足日常的需求,这也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再比如,疫情爆发之后,武汉和湖北资源都非常匮乏的情况下,阻碍了诊疗。那么在线会诊,远程医疗、高精准医疗等的实施都会让未来医疗行业提升到一个层次,这仍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又如我们现在复工了,所用的是远程协同办公,云课堂等来提高我们公共和学习的效率,这就是公共的、教育的数字化基础设施。 与此同时,数字化的治理模式也会加快。疫情后,政府和商业组织要提高协同的组织效率,就会使用高效透明和分布式的一种组织模式,比如通过发挥大数据和AI技术来进行病例分析、同城确诊、精准医疗等等。再比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做好舆论管理,就能确保信息的及时透明,又会让这个谣言无处遁形,这些促进数字化治理模式的发展。 刘毅:我觉得新冠疫情对业务不是方向上的指引,而是一个脉冲式的推动。因为我们知道在很多业务方向上,数字经济的发展不受技术限制,而是受用户使用习惯的限制。疫情发生后,社会人员流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是在逼着大家打破旧习惯,建立新习惯。比如我过去两周在家办公,就挖掘了字节跳动“飞书”的高级功能、我岳母买菜也学会不用现金了、我儿子上高中在用网络课堂。我想大家身边都不乏这样的例子。但具体哪些领域会产生商业机会呢? 可以看这次疫情中,哪些已经显现了作用的,哪些就会有商机。反过来说,如果你是做数字经济的,疫情这么严重,你的业务都没有起色,是不是应该考虑,做的是伪需求?或者换个产品,做些调整。 李慧:我们知道上周Libra协会又加入了一个新的伙伴Shopify(国际电商巨头),数字货币也是大家关注的重要话题,那各位老师判断今年数字货币会否加快推出,数字货币对数字经济的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 刘毅:数字货币推出的快慢是相对的,中国应该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个确定要发行数字货币的大国,而且现在行业内普遍预期是今天推出。我个人觉得不会这么快,因为有一些连带问题还没有解决。 那么不管何时推出,中国的央行的数字货币DCEP到底用来干什么?会带来哪些变化?对数字经济起什么作用?我预测短期影响非常小。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DCEP是对M0的替代,是新形态的一种现金。但是问题是我们现在连M0都不需要了,想我四十多岁,出门觉得带点现金才踏实,但是根本没机会用。在日常支付场景中,DCEP和移动支付比看不出什么优势,但这也涉及到DCEP的法律地位问题。如果我们把DCEP定义成法币,那么法币是任何单位都不会拒收的,反过来说,你要求中国所有商家都能接受DCEP支付显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第二个原因是,DCEP是央行负债,没有兑付风险。但是我们中国的老百姓,认为银行是有政府托底的,没有兑换风险,所以他们没有意愿把存款转换成银行数字货币。更何况,哪怕是活期存款,还多少有点利息,所以最有可能的情况是,推出DCEP可能是个轰动一时的大新闻,但后面很长时间都无声无息了。 长期来看,可能要以十年为单位,央行数字货币可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性东西。因为我们如果用终局的思维看,所有资产都会被数字化、被通证化,当然最重要的就是货币。数字货币在一个开放性的互联网上传输,这是一个互联网货币,最终一定是这个形态。 而且法币之间,还有非常激烈的竞争。中国首先推出数字货币好像是一个很激进的攻击性的做法,但我个人觉得,实际上是一个防御性的做法。因为所有法币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自由传输的时候,货币的网络效应,就会变得非常强大,小规模的经济体很难再保持独立。 网络上最强大的就是美元在储备货币里,占了60%多。大多数国家如果遭遇货币危机,想起来的储备货币还是美元。所以我们一方面希望能够消除美元霸权,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一方面还要面临未来美元发行数字货币以及Libra等带来的冲击。Libra现在的消息是要改成100%美元储备,这几乎是唯一可能的发行方式。 所以未来可能存在几种较为广泛接受的,作为记账本的货币。那么人民币应该国际化,以前在国际化方面不占优势,先走一步,未来才避免丧失世界主要记账单位的地位。 刘志毅:去年下半年,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穆长春有一个表达,对于DCEP,其研发是致力于实现M0替代。那么疫情作为黑天鹅事件,实际上是一个契机。这是整个在线化、数字化浪潮的体现。观察传统金融机构,能看到的就是货币流通渠道和交易转向线上是一个长期的趋势。一方面更加便利,一方面节省金融机构的人力和线下运营成本。 那么在这个趋势之下,目前主要的移动支付平台是通过多样化、在线金融生态来服务大众,这是整个转型的方向。 而现在中国的现金流通量M0在过去数年都没有一个很大的增长。在2001年到2010年大=大概是每年增长10%。最高2010年增长了16.7%。但是2012年以后,无论货币信贷如何波动,M0增幅几乎没有 变化。微信支付和支付宝支付占据了90%以上的市场,如果说规模巨大的M0依赖于寡头的移动支付平台,那么这个潜在金融风险和资金流向还是有很大的压力的。 无论支付宝或者微信无论信用有多么高,但仍然是有限责任制的,而央行的DCEP是无限法偿的。央行数字货币本质上还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债权债务关系不会随着货币形态从现金到数字货币有任何改变,所以在整个央行做数字货币的逻辑当中,最重要的还是把控整个社会资金流动的风险。 关于央行数字货币再强调两点。第一点是,我们可以看到央行数字货币,为了保证的作为中央银行的货币调控职能。它采用的双层模式是一种中心化的管理模式,跟我们通常认为的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是不一样的,甚至不一定要用区块链技术。它用的可能是任何一种现行的、支付的、数字货币技术。第二点是,它通过指定运营机构来进行货币的兑换,从而进行管理,就避免指定运营机构货币超发。因为单层的运营架构,会导致金融脱媒,银行直接面对公众。二元账户体系的话会使得这个过渡显得非常的自然。 最后总结一下就是央行数字货币的体系,对货币政策实际上是有正面积极的影响的。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双重运营体系,使得债权债务关系能够跟纸质货币一样保持稳定,使得数字货币不超发。商业机构通过向央行全额100%的缴纳准备金,推动整个架构的实现。 【媒体提问】 火星财经: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实体行业包括餐饮,物流这些对于人们生活极其重要的行业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像京东无人配送这样高新领域的萌芽,那么我想问,在数字经济领域,我们可以用怎样的方式去提高生产效率?以及科技向善这个命题是否与数字经济发展相对应? 刘志毅:先回答前面一个,如何提高生产效率? 数字化实际上有三个方面。 一方面是在线化。比如说腾讯、华为、金山他们推出的在线办公的业务; 第二是云化。受益于远程办公普及,在线教育比例的提升。云计算会快速增长,服务器, IDC基础设施的业务增量提升。 第三最无人化。疫情发生后可以看到包括停车无人值守、出入口的智能快递柜等。 可以看到社会通过数字化推动现代化。医疗、IT、大数据、远程政务这一系列数字化的方式,都提升我们现代化治理的效率。 碳链价值:区块链技术可能给慈善事业带来哪些具体的改进? 梁伟:慈善改进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党的19届四中全会也提到,要提高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基于工业、农业、科技、国防之后的第五个现代化,可见它的重要性。 区块链技术大家知道是有分布式,透明性和可追溯的一些特性。那么是有利于促进社会治理结构的扁平化,以及社会治理过程的透明化,也有利于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慈善公益其实很容易出现信任危机。物资捐款去向不透明经常出现问题。具体改进可以从几方面去考虑:一个方面,不要让红十字会作为唯一的信任中心,应该联合红会、民政、医院,和这些民间组织共同组成联盟链,提高公益慈善的公信力。 第二个具体的改进可以通过区块链全流程记录和共享捐赠信息。其实最难的就是捐赠、物流以及发放流程,能不能够真实地跟区块链系统对接?区块链系统只能保证链上的信息无法篡改,无法保证上链前和下链后信息的真伪。 再有就是利用智能合约的方式去增加整个慈善流程中的自动化,尽量减少人工的干预。 链闻:此次新冠肺炎暴露了医疗、慈善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人们期待利用分布式技术去解决“信任”的问题,呼吁区块链技术的真正落地。那在各位老师眼里,区块链技术现在发展到什么阶段?您认为距离规模商用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刘毅:关于这个问题,我给大家推荐一篇文章。叫做区块链与全球公共事务治理,是万向区块链肖风博士发表的。 肖总关于区块链适用于公共事务治理的观点,我非常赞同。区块链不仅仅是分布式账本技术,从计算上看是拜占庭容错的分布式的计算模型。它是一种制度性的技术,是新的社会生产关系、协作关系的承载方式,还能够加快生产关系和协作关系的进化速度。我前面回答问题的时候也谈到,我们这个社会能否在体制之外自发地形成秩序,跟体制内的秩序相互补充?是疫情引出的最重要问题。在建立信任形成秩序这个大方向上的区块链,我认为是大有可为的。 但是作为这个区块链的从业者,我们应该事实求是的说,区块链技术还非常不成熟,跟互联网的BS架构相比,区块链为了获得信任最小化、可验证、完全可审计等等这些新的特性。付出的代价是高度冗余的性能、高成本等,这些代价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区块链的用户体验不佳。用起来特别麻烦,又慢又贵,用户习惯了web2.0,是很难接受这样的应用。 另外一方面,区块链技术又比较新,也确实比较复杂。涉及到像共识协议、P2P网络通讯等等这些比较难的技术。区块链的开发工具、编程语言,包括测试工具、审计工具都不成熟,对开发人员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我认为,区块链技术现在处在打基础阶段。需要解决性能问题、成本问题、预言机的问题,还有互操作性等问题,而且要把复杂技术封装起来,提供好的工具。然后普通的开发者也能够快速高效地交付用户体验良好的区块链应用。现在离这样的目标,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 【观众提问】 观众1:纸币超发会引起通货膨胀, M2已经超过200万亿,那如果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超发,是否会引起通货膨胀等一些情况呢? 刘志毅:首先要注意的是,央行的数字货币是做M0的替代,而不是M1和M2的替代。M1和M2本来就实现了电子化和数字化,没有再用数字货币精细数字化的必要。相比之下,现有的M0就是纸钞和硬币更容易匿名伪造,比如用来洗钱或者其他的非法用途,所以央行数字货币的设计是为了保持现钞的属性,满足便携和利民的需求。 它所具备职能决定了如果加载了智能合约,就会使得数字货币退化成有价票证,降低使用程度(编者注:可能 意思就是数字货币如果用智能合约控制发行量,就使得货币的属性退化)。再关注超发的M2的问题。2019年的M2增速大概是8%多一点,相比前几年两位数的增速,已经下降了很多。它反映的是信贷的状况。增速下降主要是因为贸易顺差的减少,以及以房地产所导致的管控,致使货币衍生情况。 所以GDP增速6%,再加上CPI 3%,相对8%左右的M2增速反映的是流动性的被动缩紧,对应的是生产领域发生的通缩。从增速来说,央行的态度是保持货币政策中性。增速太快,就会有通胀预期,产生恐慌。太低,流动性会出现问题。 大家关心的总量问题,我们国家M2和GDP的比值大概是二,而美国大概是0.8。这个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我们国家是以银行的间接融资为主,而美国以股市的直接融资为主,用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比,是要多一个货币乘数的,所以才导致我国M2的总量很高。 但是未来中国央行是希望变间接为直接,这也是国内在推注册制的股市的改造,包括科创板的原因。如果股市发展的好,M2增速就会下降。所以总结下来就是M2总量增加,跟货币政策宽松降准来增加流动性相关的,同时也提高了货币乘数,和大家以为的货币财务发逻辑不一样。 观众2:请问老师,数字经济中的资产与传统资产最大的不同有哪些? 刘毅:数字经济中的资产,我们就先理解成是数字资产,或者我认为就是指通证化的资产,那么它跟传统资产有什么不一样? 首先我认为通证化是证券化的延伸,那么证券化是为了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也就是说你的资产有价值,但是你能不能卖出价来,取决于你的资产有没有流动性。那么证券化再进一步的通证化之后。资产的流动性能够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因为它是通过互联网在开放网络上传播的,能够实时的交易,实时的鉴别,没有清算,结算等限制。 交易成本大幅的降低,流动性推高之后,资产的价格才能够上去,这也是为什么资产持有者和通证发行方有动力做这些。这些最初发源于比特币,是基于区块链技术来实现的。 观众3:针对这次疫情的特性,无症状感染者,如何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有效排查发现和及时防控呢? 梁伟:这里面可能主要是数据的共享和数据的治理问题。通过区块链的方式实现数据共享可以在既保护隐私的情况下,又提供一些更细颗粒度的、更多维度的一种管理手段。比如可以共享运营商的基站数据,公交系统的购票数据等等,去做一些疑似病例或者关联的分析。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做数据的治理,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方式,去做病毒传播路径的预判,或者是传播能力的预测等等。 观众4:请问嘉宾,这次央行正式发布的金融分布式账本技术规范,对整个区块链和数字经济行业在Defi这块有哪些促进作用? 李慧:我先聊一点我的看法。这份标准强调了共识协议的节点接入标准、身份管理的KYC要求和监管节点的要求等等非常重要的内容。目的很明确,金融类的链,政府机构是一定需要介入管理的。整体来说国家已经开始推动行业标准的底层基础建设,对区块链行业的发展是有良好推动作用的。 刘志毅:实际上我们看到的这个规范材料是配合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和中国金融信息技术的十三五发展规划来推动的。 这方面我有三个视角跟大家来分享。第一个是它的基本作用,整个17个章节的内容,实际上核心就是来规范分布式账本技术的安全体系。如在金融领域如何使用,或者说分布式账簿系统如何适用金融领域,从而提出一些标准性的东西,这是基本内容。 第二,它是通过共识协议的方式来满足可监管性的要求,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来说,就是技术和监管之间的关系。 第三,因为这个规范最主要的还是为监管机构提供交易干预的技术手段和访问底层数据的一种技术标准的知识。所以跟大家了解的所谓去中心化的借贷关系并不大。因为越往这个方向走,中心化借贷被监管的可能性就越大。我相信,国内的金融创新本身还是很谨慎的,去中心化的机制并不符合目前央行对包括区块链在内的所有金融化技术的基本态度。 本文为【互链脉搏】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源:互链脉搏 —- 编译者/作者:互链脉搏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互链圆桌 | 疫情暴露的问题 都会成为新的商业机会
2020-02-26 互链脉搏 来源:火星财经
LOADING...
相关阅读:
- 政府引领区块链产业脱虚向实,麦客存储积极响应2020-08-03
- 区块链产业发展座谈会 | 数秦科技:通过三网融合,助力杭州市打造区2020-08-03
- 区块链8月2日晚间重要动态一览2020-08-02
- TOP数字资产交易所构建数字经济全景业态2020-08-01
- 紧抓Filecoin数字经济红利202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