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当前位置: 玩币族首页 > 币圈百科 > 比特币第三次产出减半将是迄今为止对其最大的考验

比特币第三次产出减半将是迄今为止对其最大的考验

2020-06-11 孤狼传说 来源:区块链网络

比特币持有者、开发者、用户、投资者和投机者都准备好了迎接第三次比特币减半,而这仅仅是几天之后的事情。该事件将于5月12日发生,届时矿工挖矿所得的区块奖励将减半,从12.5比特币降至6.25比特币,年通胀率将从大约3.64%降至大约1.8%,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里程碑,因为它将低于美联储每年2%的通胀目标。

尽管在比特币11年的历史中,只有经历的两次比特币区块链网络区块奖励减半的情况,但从历史上看,这一占主导地位的加密资产的价格会随之大幅上涨。

第一次减半发生在2012年11月,比特币经历了约9200%的价格升值,在事件发生一年后,比特币价格达到了周期高点。同样,在第二次减半后,比特币升值了2900%,在事件发生18个月后达到2万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然而,从两个数据点得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洞见是不可能的,而比特币这次“减半”面临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

“减半”事件对比特币价格的影响

持有不同观点的分析师占据了两大阵营。第一个阵营认为,这一事件已被计入目前的比特币价格;第二种观点认为,“减半”并未反映在当前价格中,并将引发下一轮牛市周期。前者的支持者引用了有效市场假说,而后者的支持者则指出了供需机制以及之前的市场周期减半。

简而言之,有效市场假说假设,所有关于公开交易资产的信息都已经被计入了这些资产的价格。由于这一“减半”事件是众所周知的,而且已经持续多年,因此市场参与者预期这一事件将是看涨的,从而在事件发生前的几个月里推高价格,并将更高的预期未来价格计入当前价格。

假设这个是真的,那么“减半”事件计入当前价格到底是什么时候反映出来的呢?是2月份的1万美元,3月份暴跌至4000美元以下,还是现在接近9000美元?

比特币的波动性表明,市场参与者不确定如何评估这种新资产的价值,也不确定其预期价值在“减半”后应该是多少。相反,这一假设可能最适用于更成熟的资产类别,而不是对任何估值框架缺乏共识的新兴资产类别。

基本的供求经济学指出,供给的减少和持续的需求会导致更高的价格。随着人们对比特币的机制、网络效应以及显示其作为价值储存资产的弹性和性能的新数据的了解,对比特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由于其流动性和易于存储和转移,最近出现了一个完整的贷款行业,使散户和机构投资者能够使用加密作为贷款抵押品的一种形式。仅仅在两年的时间里,加密借贷市场的借贷额就已经超过了50亿美元。

Fold,Lolli,Pei,Donut等初创公司在提供奖励或现金返还使用比特币作为奖励以帮助客户积累加密货币。随着这些产品获得市场份额,更大的支付网络和信用卡公司将开始提供类似的产品和服务。这些应用程序自然会增加比特币持有者的数量,并增加反复出现的购买动力,从而慢慢建立需求。随着比特币资产的成熟,新的行业、产品和用例将会出现,这也将推动巨大的需求。

比特币是由金融危机推动的

比特币从最初的一种投机性的数字收藏品,现在发展为数字黄金,未来可能会转变为一种全球交易媒介和数字资本市场的基础层。随着它经历不同的成熟阶段,比特币会获得更高可信度。

在前两次减半的事件中,比特币一直是一种晦涩的数字收藏品,在不受监管、安全操作存在问题的交易所进行交易。随着世界各国领导人对加密货币技术发表自己的看法,领先的科技公司和银行争相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比特币已经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两次“减半”事件发生在现代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金融市场牛市期间,牛市持续了11年,涉及所有主要资产类别。这次完全不同。由于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急剧上升,疫情导致的影响为全球经济衰退埋下了伏笔,作为回应,美联储宣布准备购买无限数量的国债和抵押支持证券。换句话说:QE无限。

为了防止2008年全球经济崩溃,数以万亿计的美元注入了金融体系。同时,数字化、供应有限、抗审查且非主权的价值存储资产的种子开始增长。

比特币的建立是对这种财政和法定货币的回应。作为唯一一种真正可预测且供应有限的货币资产,比特币具有避险资产的属性,可以像黄金一样对冲通胀风险。为了实现自己的承诺,比特币必须在危机后作为一种安全的替代品出现,以替代那些价值迅速缩水的货币。

比特币是在上一次金融危机之后诞生的,它可能已经成熟。在政府和中央银行利用新铸造的现金为经济增长注入活力的同时,比特币的减半将使新供应减少一半。现在是时候让比特币证明这仅仅是另一个计算机科学实验还是对我们失败的货币系统的合法解决方案。

—-

编译者/作者:孤狼传说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