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主观意识带来的认知偏差 【开篇提示】: 从《投资逻辑(1)》开始看,从构筑“世界观”,再到“方法论”。才不会让你因为“断章取义”跑偏。 投资永远不是一个单一的手段,而是一整个体系,没有任何一种策略可以一劳永逸,我讲的是如何建立自我的投资逻辑,不限于长线短线,在整个资本市场都适用。 ———————正文开始——————— 由于很多山寨币都有很可喜的涨幅,大家都认为山寨币的春天来了,认为山寨币将引领新一轮的牛市,现在整个市场上分析山寨币的文章特别的多。 但是在琳琅满目的山寨币项目分析当中,真的就能真正了解一个项目吗? 你要知道人都是非理性的。所以有很多观点和判断,都源于自己的主观意识和认知。 简单来说就是你没有办法真正的认清你想要了解的项目的全貌。并且我之前写文章也写过一个关于心理偏误陷阱的实验,实验的过程什么就不讲了,你结果就是:同一份材料,死多头可以解读出他的多头理论,而死空头也同样解读出了他的空头理论。 说白了就是,当一个人认为一个项目有价值,它的币一定会涨的时候,它就会找到无数的消息佐证它的多头理论;佐证他对这个项目的价值分析判断是对的。 绝大多数人在做然后山寨币投资的第一步就是先去了解这个,然后再决定买还是不买。如果你这第1步是错的,那么最后的投资就不可能正确。 但是无论投资前,你认为自己收集到了多少的资料,做过了多少的调查,对一个项目有多深入的了解,事实上你都没有办法完全了解这个项目,这是为什么的? 就是我上面说的,人在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会存在认知偏差,并且受到自己的心理偏误,影响判断。 大家不是也喜欢大谈特谈“认知”吗?但是认知它是有过程的,从信息的收集,然后到信息的整理加工,接着是信息输出,最后是信息反馈。这个过程可以放到对任何事情之上。 也就是说当你想要了解一个山寨币,你会先想着去了解他的项目。至少看一看项目的白皮书,看看项目有什么好的技术,有没有什么可以落地应用的,有没有什么有价值的商业合作,有没有实现什么样的用户价值,等等。 那么多看市场的资讯,总是没有错的吧。可我要告诉你,这个第一步信息收集的阶段,很有可能你就会出错。 当一个人把所有市场上关于这个项目的信息收集过来,在阅读和整理的过程当中,他的内心就有判断了,这就属于信息整理和加工的阶段,这个阶段你依然是会犯错的。 接着在资讯信息的整理之后,做出了对这个项目所发的币种的价值分析——是有价值还是无价值,值不值得买——写成文章,把信息输出到平台上,这一步他还会再犯错。 最后在信息反馈的阶段,也就是说再做出判断一段时间后,到底根据这个判断是是踏空了还是踩坑了?是赚钱了还是亏钱了?最后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才能得出之前的判断是正确还是错误的,错的又错在哪里? 但是放心,即使分析过很多项目非常有经验的人,他依然还会在这个过程中继续犯错。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人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偏差。这些主观的因素会导致这个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错误。 一,易记性偏差 信息来源其实有两种不同,虽然有各种各样的信息渠道,无论是各个垂直平台、资讯平台,还是项目发布的信息,或者是各种新闻的披露。都可以简单的归结于两类,一种你很容易记住,另一种是你没记住、不容易记住的。 其实易记性偏差是一个最容易犯的典型错误,因为人习惯性的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会下意识地从自己的记忆库,也就是大脑意识里去寻找一些信息。简单来说就是,容易被你记住的,你会下意识地认为它是真的那一些很拗口的让你觉得不容易记住的,你会下意识地认为它是假的。 别不相信,要不做一个简单的测试。找出一本英文书。随便挑一个单词,这个单词必须包含字母L,那么,字母L最可能出现在单词首字母还是第三个字母?不要思考,第一直觉回答。 大概率的大家都要说是首字母,其实你的判断过程是这样的,在大脑里迅速找出相应的单词,确实是L在首字母,再找找记忆中有多少单词第三字母是L,最后判断出首字母可能性更大。 为什么我们是这样的判断过程呢?因为在我们所有查找搜索的习惯里、或者说认知里。就比如说字典都是通过首字母去查的,没有人会用第3个字母去检索。 而真正的理性判断是什么呢?按照英文的造词规则,L这一种辅音字母出现在第3个字母的可能性其实远大于出现在首字母。 所以人的认知会受到自己过往积累的记忆、行为习惯的影响,把容易记住容易提取的信息认为是真的。 简单来说就是,他在到处都听过很多次这个山寨币的名字。等到再看这个山寨币的价值分析项目分析的时候,他就是会认为它比别的项目更好一点。 就比如说,让你说什么币圈什么币比较好?你下意识的反应就是比特币以太坊,你不太可能说出一个你根本不熟悉的币的名称。 这是大家都会犯的错误,哪怕他是一个专业的项目分析员,他们推荐的山寨币都是在他熟悉的领域里的,而那些不在他熟悉领域里的那就没有价值了吗?并非如此。 那么,什么样的信息容易被一个人记住?这个不需要什么分析,心理学家已经给出了结论。实效性,显著性,生动性,可以想象性,都影响人的记忆。 发生的时间越接近,就越容易从大脑里提取出来。比如说我最近被vet坑了一大把,然后最近看到过ogn一天上涨了100%,我最近就特别容易把他们拿出来举例。 比如说你刚刚在一个币种上面投资盈利了,你就更容易在它下跌的时候继续买入,从而忽略了风险;而刚刚亏损过的你更容易悲观,不敢再碰。就比如说带我玩vet的朋友,他亏损了一大笔之后他再也不碰了。 比如说一个人在合约上面盈利了一段时间,他就很容易有惯性的继续玩合约,而不是去研究怎么样囤现货。 比如说高频出现在各个信息平台不断报道的事情,会加深一个人的记忆,从而更容易让人认为这个项目要火了,认为这个项目靠谱,他的币价是真的要涨了。 现在你投资的时候,你还在看到各个分析师和大v整齐划一纷纷推荐的币就立刻买入吗?可多留个心眼儿吧,他们会不会也是受到了记忆性偏差的影响? 二,信息发生顺序影响决策 ①有一个词叫做首位效应,也就是第一印象,就你看到一个东西的时候,第一印象很好。哪怕后来多少有一点问题,你自己还是会愿意去接受,可是你第一印象坏了的东西,你就很难再接受别人给你推荐它。 说白了就是当一个人做判断的时候,首次收集到的信息有了最大影响的权重。比如说他第一次看到一个项目,就认为这个项目很有亮点,哪怕之后再看到有一些小的问题和分析,它很容易忽略不计。 这就导致了在分析的过程当中,一个人对一个项目的调研,会受到首次他所收集到的信息的影响。比如说一个项目出了很多利好的消息,后来又出了一些不好的利空消息,那么你会下意识的为它辩解——也就是你更倾向于相信之前的利多消息,不相信之后的利空消息。 ②不过有一个有意思的是,与之相反,还有一个叫末位效应。 就是人对最后到达的信息,也容易在做判断的时候赋予最大权重,怎么说呢? 做个假设,给你两个选择: 我给你推荐一个山寨币A,它收益不错,但是有风险; 接着我再给你推荐一个山寨币B,它是有风险,但收益不错。 你会觉得哪一个好一点,哈哈,大概率觉得B更好。因为你的重点关注会在末尾,A是有风险b是收益不错。 但事实上只不过是话术颠倒了一下。可是在你处理信息的时候,你就会赋予了末尾信息更大的权重,其实这些决策都是非理性的。 ③最后,如果首位效应和末位效应撞车了咋办? 那就要看信息到达的速度和强度了。简单来说就是当最先到达的信息还没有对一个人的判断产生重大影响,那么后面再来一个强度高一些的信息,就会受到末位效应的影响。 比如说,类型差不多的信息,就说财务报表吧,前面几张财报你看了,不会轻易下判断,最后一张财报往往影响判断的权重更大,这也可以说是时效性,也就是,看最后一张财报,时间点上距离你判断的时候最近。 比如说,你最近发生经历的事,比很久之前经历过的同类型事件,带来的影响更大,印象更深。 三,你还相信那么多的项目分析吗? 我给出的结论是,不要无脑信,要有自己的判断,哪怕专业分析师,也有主观意识上的认知偏差,导致他的分析,并不理性客观,并不完全。 在资本市场玩,还是要有一套自己的逻辑,抄作业,都有可能抄到坑里。 最典型的真实案例:我最近就是听了朋友的判断,没有任何自己的分析就在0.0101u附近无脑做空了vet,导致被割了韭菜。不能说是朋友的问题,他肯定不是故意坑我,而是他受自己主观意识影响,真的相信他的判断,并把他认为能赚钱的好消息分享给我。 而我自己的问题,我主观意识地认为他的判断一定是对的,根本没经过自己的研究分析,就无脑跟了,那么,他错了,我就跟进了沟里。 不是别人坏,仅仅是自己“懒”——懒得思考。 [本文完] —————————————————————— 【作者有话】 要把这个认知上的误差讲清楚,我在表述上的思考就比较多,所以今天写的比较慢,抱歉。 —————————————————————— 作者简介: 我是焱焱,爱吃爱玩爱败家的吃货大逗比。 专注写「投资逻辑」系列文,以及「镰刀的套路」,偶尔写一写有趣的事儿,现金流逻辑,商业分析,还有筹备中的「世界游记」。 原创不易,你的鼓励,是我日更的动力 —- 编译者/作者:燚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投资逻辑(47) ‖“认知偏差”,你真的了解一个项目吗?
2020-07-10 燚 来源:区块链网络
LOADING...
相关阅读:
- 链环 [LINK] 关键指标表现出看涨情绪,很快将触及10美元2020-08-04
- Erkan?z:“让分散式技术迅速出现”2020-08-04
- Chainlink(LINK)飙升12%至9美元上方的历史新高2020-08-04
- 比特币:波动率回报和交易量增加2020-08-04
- 以太坊经典,Dash,Monero价格分析:8月4日20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