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艺术史上,一个新媒介的诞生总会伴随着新流派的产生。自今年3月佳士得首次拍卖艺术家Beeple的NFT艺术品并以将近7000万美元天价成交以来,小众但充满想象力的NFT艺术市场也随着夏天的到来而逐渐升温。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前三个月,NFT市场总交易额超15亿美元,环比涨幅超过2627%。 在NFT交易量屡创新高的背后,加密艺术品(Crypto Art)的兴起正是其中的一大推手。加密艺术到底是什么?除了吸睛的成交价之外,加密艺术还有什么玩法?加密艺术是否会对传统艺术造成冲击?5月29日,以区块链艺术及加密艺术为主题的个展“一个小目标(Cookie Cookie)”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开幕,艺术家CryptoZR(刘嘉颖)从自己的跨界实践出发,展示了在金钱和价值的表象之外,加密艺术所象征的审美和趣味追求。 何为加密艺术展 要看懂加密艺术展,首先要理解加密艺术是什么。 加密艺术的诞生与NFT息息相关。在互联网时代,数字作品的复制和传播轻易变得泛滥,对某一作品创作者的身份验证和溯源往往十分困难。NFT(非同质化代币)由于具有不可分割、不可替代、独一无二等特点,再加上它本身可以是任何类型的媒体或物体——音乐、艺术品、视频、表情包,因此它能很好地代表基础资产的所有权,尤其是数字化的资产。因此,NFT可以简单地被理解为使用区块链技术作为身份验证的数字收藏品。据CoinGecko统计,目前已发行的NFT总市值(包括艺术、游戏、可收藏品等在内的所有种类)已高达47亿美元。 而加密艺术无疑是NFT中发展得最茁壮的一支。它通过运用区块链技术来服务或创造数字艺术作品,实现艺术品在虚拟空间的展示与交易,这让艺术投资得以超越传统的物质形式,也使得收藏数字艺术品成为可能。 对刘嘉颖来说,关注并打通区块链和艺术这两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板块纯属偶然。据介绍,她长期从事互联网行业的工作并尝试区块链行业的创业实践,自己也并非艺术科班出身。2016年,她考入央美攻读实验艺术方向的硕士学位。在修读过程中,她偶然发现可以把区块链作为自己独特的创作手段和媒介,于是开始留心在平日区块链实践中所产生的灵感和利用到的技术手段,并尝试将其进行艺术转化——按她的说法就是“无时无刻不在脑袋里给艺术留了一扇门”。 在刘嘉颖看来,真正的加密艺术有两类:一种是通过区块链技术来标记所有权的数字艺术品,而另一种则是通过编写智能合约的代码,改造代币的原有属性,然后在区块链的世界制造一些充满“艺术性”的偶发性事件——换言之,就像是在一个虚拟的空间里进行行为艺术试验或游戏,通过制定特定的游戏规则,艺术家可以观察参与者进入游戏后自发产生的行为,从而引发大众对现有社会关系和规则的思考。 本次“一个小目标”的加密艺术展在线上线下同时举行,策展人李振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区块链艺术应该在两个世界都存在,而且是互补关系。”展览的线上部分主要记录了刘嘉颖从2017年起在区块链平台上发布的一系列加密艺术事件;而线下的11件作品,则是以油画、雕塑、动画、装置等公众可以理解的传统艺术形式,对应地再现这些已经在区块链上发生过的鲜活事件的切片或缩影,化“无形”为“有形”。 新技术 新美学 尽管有一定的技术门槛,但加密艺术说到底仍是一门艺术。通过科技和新观念的加持,让观众得以感受到艺术家在美学意义上的探索和突破,才是加密艺术展的重要命题。策展人李建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我们在做这个展览时,加入了几乎所有当代艺术史上出现的各种媒介。有传统的绘画、录像,也有特别激进的行为表演类、考古类作品。我们希望所有的技术情况都被隐含在这个环境里面,你可以去发现它,也可以不用发现它,但依旧觉得这个展览是好看的。” 拍卖也可以是一件艺术品吗?对刘嘉颖而言,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她的作品TopBidder正是一件以多人介入实时线上参与拍卖为形式的作品。在展览的现场,记者看到TopBidder的线下展示场景与一场普通的拍卖会没有什么两样:一名专业的拍卖师、台下准备竞拍的观众,还有左右两幅实时显示拍品和出价的LED屏。但与普通价高者得、落槌成交的模式不同,站在台上的拍卖师并不会真正地“落槌”。这是因为刘嘉颖的TopBidder借鉴了激进市场(Radical Market)的理论,对NFT底层协议进行修改,以实现一种非永久占有型加密资产(Radical NFT,简称rNFT)的生产与拍卖机制。换言之,在TopBidder的协议中,由于没有拍卖的终止时间,所以任何竞拍者只要出价高于上一位竞标者的10%,系统就会强制自动执行该rNFT的拥有权转移。这样的设计使得所有的rNFT均具有天然的自动竞价机制,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实现价值的自主权。刘嘉颖表示,TopBidder是自己和团队创造的一件“艺术品”,它改变了艺术品的控制权,使得加密艺术品可以脱离平台依赖,也存在作为公共商品的可能性,“我想记录下这个技术赋予权力的时代”。 在展览场地的中央,直立放置着一个巨大的灰绿色的圆形石块。石块的中间部分被挖空,造型看起来像古代的钱币。刘嘉颖对记者介绍,这个作品名为“Yap721”,灵感来源于雅浦岛的石币。雅浦岛人喜欢在巨型石币的表面刻记每一笔账目的转移情况,由此也形成了人类最初的共识账本的雏形。刘嘉颖把这个石币制作成NFT放到TopBidder上进行拍卖,每一次出价她就收集起出价人的公钥地址,并将其刻录在石币的另一面。刘嘉颖说:“目前该作品在TopBidder上一共有53笔出价记录,TopBidder用的是永久拍卖的模式,未来还可能新增拍卖人的地址,我们会再刻到石币上。这些出价记录会在区块链上永久保存,而我将这些链上的地址刻到石币上,有一种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打通的感觉。” 除此之外,时下最流行的VR技术元素也被巧妙地应用到刘嘉颖的加密艺术项目中。早在2020年6月,她与许多朋友在Cryptovoxels的区块链平台里建造了一座名为“赤金”的虚拟美术馆空间。就像身处平行于现实世界的另一个空间一样,人们在Cryptovoxels中可以买卖土地、创造建筑、举行派对,拍卖和展示艺术品。刘嘉颖表示,这个项目是从去年疫情暴发后开始启动的,由于疫情防控没有办法做线下的展览,于是她就跟自己的同学和朋友一起搭建起这一座多人在线编辑、一直在变化的“中国风”虚拟美术馆。据介绍,赤金美术馆目前每一个月左右就会举办一次新的展览,观众可以通过佩戴VR设备走进虚拟世界,作为线下无法相聚时期的一种替代和补充。 打破圈子 构筑艺术新格局 对艺术圈而言,随着区块链技术越来越深度地介入到艺术创作中,它能提供的就不仅仅是新的创意对象或者创作工具,同时也可能会给艺术圈带来新的生态秩序和格局。李振华认为,相对于传统的艺术形式,加密艺术的出现更像是一次艺术圈的扩张。他说:“我一直觉得这不是一个替代关系,有新技术逻辑下的东西,传统的技术并不会消失,依旧会有人把它保留起来,依旧有人还在去试验它的可能性。”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教授、艺术家邬建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传统的物质化艺术形态跟虚拟世界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互动与联通,因此不存在一个非黑即白的对立关系。但他指出,目前接受区块链加密艺术的人群主要是在互联网行业有较长实践时间和经验的群体,他们来自于“币圈”,对于虚拟世界已经产生了足够强的信任,因此在消费区块链艺术时没有障碍;但是对于习惯消费油画、雕塑等传统艺术品的藏家而言,要让来自于“艺术圈”的他们接受新的艺术形态,可能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 “现在的区块链艺术跟传统艺术在创作的图像上有所连接,但欣赏和消费区块链艺术的人群,与消费传统艺术的人群目前看来区别较大,交集较少。”而对于本次加密艺术展,邬建安教授认为这是一次打通币圈和艺术圈的重要“试水”:“这个展览试图打通两个人群,让币圈和艺术圈的两个人群建立起连接。两拨原本没有交集的人群因为这样的一个事件联通起来,我觉得是加密艺术作品在这个展览里最独特的意义。”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编译者/作者:CECBC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区块链拓宽实验艺术边界新技术如何重塑现代美学想象?
2021-06-06 CECBC 来源:区块链网络
- 上一篇:6.6行情分析:
- 下一篇:小佘说币:又临金叉,比特币尾部震荡
LOADING...
相关阅读:
- 6.6行情分析:2021-06-06
- 我投资以太坊“第二层扩展”项目的经历(二)2021-06-06
- 别人恐惧我贪婪.今天我们这样买2021-06-06
- [波卡生态听风说币第二百二十三篇]不相信牛市了,所以只做短线,大跌2021-06-06
- 各种利空和打击下的国内币圈将何去何从?萨尔瓦多成为第一个让比特2021-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