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当前位置: 玩币族首页 > 区块链资讯 > 数字货币发展应遵循哪些原则?(转)

数字货币发展应遵循哪些原则?(转)

2019-12-26 呦呦鹿鸣 来源:区块链网络

数字货币发展应遵循哪些原则?

——袁满

虽然“区块链不等于比特币”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ICO、“发币”等更是区块链“正规军”及创业者唯恐避之不及的雷区,但是作为托生于比特币及基于比特币演进的各类代币发展过程中的底层技术,区块链迄今为止应用最为紧密、落地最为广泛、前景最为明确的应用仍然在金融领域。在金融监管持续从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重要工作导向的当前形势下,相关部门也频频发声,既反复强调数字货币交易所、ICO等业态仍是重点清理领域,也明确目前在开展研究并谨慎推进的央行数字货币绝不具有“炒作特征”,而只是人民币的“数字化”。这事实上也提示业界,区块链如果要在金融领域实现健康长远发展,那就是一定要找准定位,用技术的手段去支持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最终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正确认识 准确辨析数字货币的内涵和价值

福特锐际,3A四驱高级性能

广告

自比特币于2009年诞生起,数字货币、替代币、稳定币等概念应接不暇,但数字货币一直被官方定义为可交易的数字化商品,而非合法的货币或金融产品,也是少数极客和投资者的玩物。直至我国央行提出DCEP数字货币的概念,数字货币才真正有可能走入广大群众的生活中去。消费者常常将数字货币和电子银行、支付宝等混淆。一种简单的理解方式是,与后二者相比,数字货币可看作是“纸币的电子化”,即货币以电子化的形式真实地存储在消费者的设备上,每一笔交易是点对点的;而电子银行、支付宝等只是“账户的电子化”,每一笔交易都是不同账户间发起交易请求,而最终的处理是通过银行的数据中心。这也正是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和传统金融服务的“中心化”模式之差。

对消费者来说,支付上的无差别体验同样会令人产生疑问:我们为什么需要数字货币?和传统的电子账户相比,对普通用户来说,数字货币更接近于纸币的体验,除了货币的基本法偿属性之外,还具有匿名、可离线交易、跨境支付成本低等独有的特点。央行支持的数字货币是一种应用区块链技术的创新货币发行方式,其天然的网络化属性使其在广泛应用后的智能化应用存在更多的可能,例如对资金的精准追溯等。但可以预见,央行对数字货币的推广必然慎之又慎,在技术、应用环境甚至必要性都相对成熟时才会真正落地。数字货币的发展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也将以完善现有货币发行机制,优化货币传导和政策制定机制为重要导向。

保持清醒 让技术的问题归技术、管理的问题归管理

从技术的角度看,支持区块链发展的底层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安全、数字加密、分布式计算等,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亦有一定相关性,一个有趣的现象是目前区块链的研究者大部分来自于经济金融领域,而非信息科学领域,这使得“对技术人员谈应用、对应用人员谈技术”成为常态。例如,有学者提出,在供应链行业,银行仅愿意对核心的企业、有直接应付账款业务的上游供应商来提供保理业务,但是对有巨大融资需求的二级三级甚至N级供应商,需求得不到满足。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以应付账款为基础的多级企业的信任传递问题。这种言论看似正确,但是银行不愿意给某些小微企业贷款,是因为这些小微企业的业务信息没有“上链”吗?显然不是,根本原因是部分小微企业的偿债能力低、项目风险更大。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采用了区块链,而是让小微企业的全流程数据、企业画像数据能更加丰富,让银行发现更多可贷款对象的“白名单”,其成本更多的在于“上链”,而不是在“建链”。再比如,有区块链网络大V提出,使用区块链开展慈善事业,全部转账可以上链,可查,有助于实现“无损耗、透明、精准扶贫”。但事实上,慈善事业并不面临支付成本高和信息难以追溯的问题,同时个人信息的写入也需要一个中心化权威机构的验证,这与区块链的思想是相悖的。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区块链的交叉学科特征突出,我们需要警惕其概念被扩大化、理想化,区块链是一项伟大的技术,但不应被“设想”为解决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

不忘初心 少一些“颠覆”、多一些“敬畏”

有一种广泛传播的言论提出,数字货币是区块链1.0的典型代表,应用于货币转移、兑付和支付系统等;智能合约是区块链2.0的典型代表,应用于资产登记、交易等;区块链3.0则进一步扩展到了社会治理领域,主要解决“信用”这一核心问题。据笔者的不完全考证,此观点源自于区块链热点刚刚兴起时出现的面向大众的畅销书,而非严谨的学术观点。仅从技术层面而言,区块链技术现存的短板是不能忽视的,更不足以上升为解决社会治理问题的理论。区块链的“三元悖论”指出,没有一个区块链系统能同时实现准确、去中心化和成本效率这三个特征。例如,比特币的底层设计仅支持每秒7笔交易,与支付宝历年双十一期间的每秒超过20万笔交易相比可谓九牛一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公共链的分布式账本特性使得每一笔交易都需要链上的节点确认,其成本和效率远低于中心化的电子账户系统。

根据高德纳(Gartner)最新发布的2019年区块链科技技术成熟度曲线,“智能合约”“共识机制”等区块链应用正处于期望膨胀期的顶峰,而“分布式账本”刚刚从顶峰跌落,正处于洗清泡沫,准备稳步爬升的阶段。金融业是信息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经营信用是金融业的核心价值,这两项特征使得金融业成为区块链技术应用的最佳领域,面对错综复杂的区块链概念,选择合适的应用场景和解决方案就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对金融业来说,在区块链的诸多优势和特点中,“共识”机制显示出的重要性要大于所谓“去中心化”。金融机构并不缺乏数据,其存储的账户信息、交易信息是比互联网公司价值密度更大的数据,但是实现外来数据的“可信”和“融合”是发掘出数据价值的关键,也是当前普遍存在的痛点问题。区块链为打破数据孤岛、实现价值流通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但也不是唯一的。例如票据、资产登记等业务已有探索项目落地,具有分布式、标准化、联盟管理等特点,但是并不具有明显的“去中心化”特征。脸书公司(facebook)的Libra则借鉴了挂钩美元资产的USDT稳定币的思想,而“1∶1等值兑换”“信用担保”等特点正是稳定币被区块链社区诟病为与“去中心化”思想背道而驰的几个问题。Libra以服务于全球各地脸书用户的支付需求和金融需求为切入点,着力构建一个宏大的基础金融设施,为区块链应用的落地开辟了一条新的方向。

伴随着近年来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兴起和互联网巨头的发展壮大,传统金融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焦虑,纷纷明确科技战略、设立科技子公司、打造开发平台等。但我们也应看到,金融服务的本质从未改变,高风险的背离客观规律的P2P行业在退出了,IT巨头开办互联网银行了,智能投资顾问的胜率跑赢基金经理了……在这个过程中,金融业从未被颠覆,而是在变得更好。面对区块链热,金融机构要明确自身定位,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优化和提升为首要目的,避免刻意追逐新概念而增加成本,使区块链真正发挥支持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的实际作用。(作者单位: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

编译者/作者:呦呦鹿鸣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