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周看到万卉微博上对于焦虑的观点: 焦虑的核心原因在于,任何社会经济发展进入小康后,资本的投资回报率将会远大于经济增长本身,财富会加速向少数人集中。资本的马太效应,会让资本和权益资产面前的弱势群体感到掉队与焦虑。 反观自己和身边人,焦虑普遍存在。就算自己生活无忧,我们也会焦虑投资回报、子女教育,正如万卉所说:是面对“财富加速向少数人集中,资本的马太效应”的恐慌感,担心自己无法成为“少数人”,或者担心自己被甩开太远。 焦虑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时代的底色。 万卉认为我们会成为乐观与焦虑中寻找平衡的一代,可怎么寻找平衡呢? 【1】《平凡的世界》的目标感:走出农村 前段时间我和领导一起接人。领导算是我的父辈,等待中问我:现在年轻人都读什么书啊? 我翻出kindle给他看,有徐远的《人地城》、菲尔奈特的《鞋狗》,并解释说我自己也没有代表性,大家现在各种类别都会读。 领导说挺好挺好,很丰富,回忆说自己年轻的时代读物不多,大多数人喜欢路遥,都捧着《人生》《平凡的世界》读。这些讲农村青年奋斗史的书和他们的经历非常相近,当年好多人从书里找到了斗志,甚至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路径。 领导理了理鬓角灰白的头发,看着远方感慨说,当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谋得公职,至少要走出农村,而读书是最好的路,所以大家都很珍惜读书机会。 其实这两本书我也读过,现在城市之间的差距在拉大,年轻人从小城市向大城市迁徙的过程,和当年从农村到城市的迁徙也很相似,也会遇到类似的困难,体验到书中人物的感受。 只是现在我们的选择更多了,也更功利了,站在交叉路口不知道哪条是最快的、收益最大的路,会自然而然感到迷茫和焦虑。 而领导当年没有现在年轻人的机会,也没有年轻人的焦虑。他们是被动地明确了目标(走出农村),然后把解法量化了(读书、高考、分配)。 【2】幼升小:教育的目标 我试了试把这种方法用在其他领域里。 最近一段时间我研究孩子幼升小,和身边几位妈妈交流过之后,感觉头都胀大了一圈。 择校、学区、特长/兴趣班、素质教育、升学情况,太多需要考虑的问题了。父母与孩子一同卷入竞争的洪流,非常辛苦。 无奈之下,我找了很多人的教育访谈来看,其中讲的最简明的是吴军。 他说,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成为中产,做到两步就够了:1、父母支持学习,孩子喜欢学习。2、掌握至少一门能在社会上立足的技能。 用这个思路来指导幼升小,也清晰很多:帮助孩子做到身心健康,有自己喜欢的运动,能自主阅读。 把解法量化,再想办法达到标准,问题就不那么难了。 最近,我有同事遇到一个问题:有个很好的工作机会,但需要去广州1年,不得不面对和家人的分离。这让他十分焦虑纠结。 假如换个角度想问题就不一样了:如果去远方工作已成定局,如何尽可能保证对孩子的陪伴呢? 最佳方式是经常回家。那么如果月回家2次,往返机票每次2000元,那么一年支出的通行成本是48000元,完全在可承受范围内。同时孩子也可以在放假期间、冬季去广州,增加了接触世界的机会。 这种思路能帮到币圈的我们吗? 【3】币圈焦虑:证明自己是对的 作为币民,我们还承担着币圈的压力。 这里选择更多,波动更大。如果我们把有限的精力放到无限的币圈信息里,非常疲劳,心情也会糟糕。 我用之前的方法,把目标定位为市场平均收益+避免犯大错,就好过很多。 我反思自己在币圈还有另一种消耗:想要证明自己。 投资加密资产是小众选择。尽管我们知道“特立独行且正确”的价值,但人毕竟是社会生物,或多或少,我们希望向身边人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这就带来了压力。 前段时间,我看《人物》采访脱不花。脱不花17岁高中辍学,来北京闯荡。 她认为早年的自己内心自卑,表面自大而凌厉,想要迫切证明自己有用。「一个漂亮姑娘不需要证明,一个高材生也不需要证明,对他们来说存在感天生就在,但我就必须得自己证明。你已经做了决定了,你得证明它是对的。」这种自我证明变成了她的本能,让她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很缺乏安全感。 在行情波动时,我们是否也是缺乏安全感的群体呢? 我们在参与一个前所未有的社会实验,但同时也在用世俗标准评价自己。这样的评价带来压力。 甚至在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时候,攻击性、紧张感已经和我们相伴而行了。 而解决这种焦虑最好的方法,不是自我宽慰,而是目标感,和按照目标感执行。 【4】《瓦尔登湖》与比特币社会实验 最近比特币的行情变化,还让我重新思考了一本书:《瓦尔登湖》。 初读这本书觉得非常没劲,简直是各种生活小事的合集。而了解比特币之后,我试着把《瓦尔登湖》放到时代背景里,才开始理解社会实验的价值。 19世纪40年代初,欧洲流行空想社会主义和乌托邦主义,美国也有一些乌托邦群体的实践活动。他们的想法是重新设计集体规则,改天换地,来建设一个新世界。 而梭罗并不认为重新设计一个社区就能重新设计社会。他觉得人需要首先探索:个人应当怎么生活,如何和邻居交往,什么时候该遵从,而什么时候该抵抗规范个人生活的社会法则。也就是个人的自我改造,更有价值。 所以他选择用2年2个月时间,打造了一座湖滨木屋,把自己的生活方式全部记录了下来,也就是《瓦尔登湖》这本书。 梭罗不同于那个时代的乌托邦主义者,他提出了自己的原创思想,还动手实践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瓦尔登湖》中,能看到那么多思辨的痕迹。 很多我们觉得约定俗成的生活方式,梭罗也会认真探究原因,并允许自己跳出世俗的评价体系。这让梭罗的实验不仅完善,而且自如。 用行动解决争议,把从理论上认识世界的being模式,转化为用行动验证的doing模式。 我们也是比特币社会实验的参与者,如果不希望让自己有太大压力,或许需要学学梭罗。 【5】写在最后 现在很流行“成为自己”“提升认知”。这类说法没错,但非常抽象。 或许比“成为自己、提升认识”更重要的,是“知行合一”。 焦虑不是我们的问题,而是时代的底色。用可量化的目标摆脱焦虑,用做实事摆脱焦虑。 始终保持着对变化世界的勇气,并让自己配得上世界的变化。 —- 编译者/作者:何思源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币圈焦虑者 | “你已经做了决定了,你得证明它是对的”
2020-04-12 何思源 来源:区块链网络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