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当前位置: 玩币族首页 > 区块链资讯 > 创新之于区块链的优势和问题——从亚当斯密到熊比彼特(下篇)

创新之于区块链的优势和问题——从亚当斯密到熊比彼特(下篇)

2020-04-13 行走 来源:区块链网络

今天是这个系列的下篇。

昨天评论区有留言问这三篇的大逻辑是怎样的?其实就是把数字化能够解决的问题分成对内和对外。对外是上篇和中篇是亚当斯密的配置资源的效率问题,对内是熊彼特关于创新的理论。

一句话:数字化的核心是业务的数据化和数据的业务化。线下和线上、链上的组织在下半场,要各自补足自己不擅长的那一半。

中篇在这里,上篇链接在中篇里

以下是今天的分享,enloy:

一、数字化和创新之间的联系

有句话叫“人民群众是汪洋大海”。数字化的最大作用就是释放汪洋大海的巨大潜能。

1、 匠人为什么少创新

匠人靠手艺吃饭,而手艺更多不靠脑子,不靠死记硬背和书本理论。而是靠时间打磨,靠师傅的偶尔指点一二和自己不断的调整与领悟。

因为匠人有这些特点,一方面我们看到高智商、高理论储备的人一般耐不住做匠人(需要太长时间打磨,效率太低),另一方面,匠人大多是师徒体制下的产物,没有严格的定量标准化流程,长期是处于“科学”之外的。

因而匠人往往和创新无缘。原因还是路径依赖,匠人习惯了听从师傅的安排和教导,习惯了沿袭传承下来的流程去执行。突破边界虽然意味着可能带来新的机会,但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数字化带来的,是在人类从原子世界向比特世界迁徙的日子里,第一次面对“师徒制”瓦解的境况。

可表达、可感受的知识、信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即可解决。而不可表达的暗知识,原来通常是以师徒制的方式习得。但在不确定的大环境下,师傅走的确定性的老路越来越不存在了。

例如初代网红、英语教师和手机创业者罗永浩可谓是一对多演讲的高手。但两次抖音直播带货,感觉他要学习和提升的空间还很大。相信如果直播能通过师徒制学了就能会,老罗绝对舍得花钱去提升自己,因为这样的投入产出一定是划算的。但遗憾的事,很可能他依然要盲人摸瞎马、夜半临深池地探索。

同样,面对百年一遇的几重危机叠加,投资领域前方的路该怎么走,恐怕谁都不敢说自己就是师傅。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知识和信息最充盈的时代,也同样是人类对自身未来命运最焦虑的时代。

但在数字化的时代,用户反馈和时间也许会成为我们新的老师,虽然只有老师依然是不够的。每个匠人能够成为大师,除了一个好师傅,自己的勤奋、持续的打磨和迭代自己以及悟性这些个人情商和品质也一样重要。

2、 数字化会让拥有特殊知识的创建者成为最稀缺的资源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说过:资本的收益率是高于劳动的收益率的。因此穷人更穷、富人更富的马太效应才会愈演愈烈。

但如行走前面篇章所述,如果数字化能够更有效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世界整体将从匮乏变充裕,那为什么马太效应还会持续?也许只用人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解释是不够的。

《21世纪资本》 皮卡特站在新世纪的视角给出了一个答案:那些拥有特殊知识的最具创见性思想的人会成为最稀缺的资源。下面会举几个例子说明:

(1)行走所在的集邮领域有一道生产制作的加工环节,是在纸质的邮册上刷胶,让纸和保护邮票的贴片黏合在一起。

而因为贴片属于类塑料材质,而传统化学制剂虽然能黏度很大,但无论是对加工环节的工人,还是购买邮册收藏的用户都会带来污染和伤害。而寻找和调配环保绿色的粘合剂就成了我们这个“小众”行业的强需求。

省略过程,最终我们是在走访了国内十几家,包括台湾地区、国外日本、德国的生产厂家后,终于用了短短十分钟,找到了拥有“特殊配方”的人,而那位日本老人其实并没有化学专业背景,只是和他师傅从小就学习割橡胶,用橡胶提取物黏合纸张只是他们日常劳作中的一个副产品。不知在数字化充分施展的未来,我们这种小众的特殊知识需求,会不会也能通过数字化的平台去撮合,以在线的方式就能实现知识的复现和传播;

(2)在股市里,美股和港股中有一项特别的设计是同股不同权。

企业的创始人或重要的合伙人,可以在持股比例很小的情况下,依然占有一定比例的投票权,即能够使用他的特殊知识和创见,为企业未来发展做出决策。阿里选择在香港上市,就是为了能让马云等高管团队能够继续把控公司,同样扎克伯格、贝佐斯也都使用过同股不同权的机制,使得自己拥有在资本面前说不的权力。

(3)在以去中心化著称的区块链公链和应用领域,除比特币之外,大部分项目投资者和社区参与者关注的焦点依然是项目的创始人,比如以太坊的V神,EOS的BM、火币的李林、币安的赵长鹏。

在数字化传播越来越便捷,信息和显形知识几乎触手可得的今天。其实特殊知识的最具创见性思想的人会比皮卡特创建这个概念时更加稀缺。

知识精英化的趋势在行走看来,不会因为在线化教育、翻转课堂、知识经济或知识付费的兴起而消减,反而所有围绕教育、培训、知识展开的商业化产品和服务,只会让更多人习惯于被“投喂”他们喜欢的信息和内容,愈发丧失独立思考的能力。而独立思考,并用所思去参与实践验证、迭代、修改并不断持续反馈思考的循环是行走认为能在这个时代获得特殊性知识、做一个稀缺的创建者的一点点方法论。

二、熊彼特的创新能为数字化带来什么

1、组织创新

上世纪巴西有个著名球星叫加林查,盘带技术超级牛,或许可以和现在的梅西、C罗拼一拼。但加林查曾说过:一个好的球星,一场比赛控球时间不会超过3%,剩下97%的比赛时间你要去思考如何为队友创造价值。

其实他说的就是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企业或者其他社会组织、无论是公益性的或者是区块链的基金会、社区,其实和体育比赛中的团队没有太大区别。一是都处在竞争环境中,要面对外界环境,要面对竞争对手。二是团队成员之间是相互吸引、相互成就的关系。如果个人太突出又不受限制,其实在任何团队里都会是个隐患。

无论创新如何发展,协作这个基本的主题不会变。因此组织创新要围绕如何发挥团队效用去探讨。在组织变革中,传统企业受体制、机制、薪酬架构种种限制,是缺乏变革基因和动力的。除了海尔的“人人创客”、“人单合一”式变革,很少能看到其他实践案例。

在数字化转型中,更多组织创新的案例来自互联网大公司。类似阿里、腾讯、今日头条等公司,目前都形成了内部平台化的模式

即在前台(接触市场、接触客户的前端部门)形成项目化的自组织,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由市场、技术和设计或产品经理共同组成最小三人的临时项目小组;由大中台提供技术支撑和模块化可调用与复用的产品工具包与各个事业部;由项目群共享的后台提供行政、人力、法务、财务等后勤服务

这样的自组织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前台小团队几个人就可以快速做出决策,不需要逐级向上汇报。因为他们离市场最近,企业会为他们赋能相信他们的判断。同样拥有高度决策权的团队成员也更容易建立企业家精神;

二是自组织中经常会出现跨团队和多任务的协作。团队成员会来自不同事业部,且可能一个工作日会同时处理几个项目的不同任务。这时能够在线办公和时时记录协同工作成果的线上办公软件就会发挥作用;

三就是这种在线的协同办公;

四是高效率。

2、 产品创新

硬件通用化和服务可编程

2B的数字化也就是产业互联网,其本质就是解耦和分离。从原来的单机智能到现在的系统智能。而在系统性智能涌现的未来,产品创新的突出特点就是乔布斯经常强调的“软硬结合”。

硬件做的是规模经济的事,要更通用化、标准化,同时要通过硬件去采集数据,为组织创新提供决策依据;

软件做的是个性化的长尾匹配,遵循范围经济, 服务变得可编程,应对不确定性。

举个????:

蚂蚁小贷在成立时就锁定了银行机构不愿意做的100万以下的小贷业务,因为这部分群体融资难、确认抵押物成本高、清算风险大,是个没人愿意做的长尾市场。但阿里利用自己的支付宝产品的数据优势和硬件和软件的产品赋能,目前累计已经为1500万企业提供了金融贷款服务,其中400万涉农经营者都是第一次申请到贷款。

简单讲,数字化的产品创新,是在比特世界中重构原子的运行轨道。特别是把那些还有受马太效应困扰的原子解放出来。这个初衷,其实无关于是否中心化,大家都能看到其中蕴含的价值。

三、区块链在熊彼特创新理论中的优势与问题

最后抛砖引玉,具体到区块链行业来看创新的影响。

(一)优势

1、 通过免费甚至反向付费实现快速冷启动

因为区块链上的功能或者说服务是可以通过纯数字化方式实现,加上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派发代币激励, 社区从成立到拥有一定规模的时间相对其他领域会大大缩短;

2、项目融资更快、更容易

一如2014-2016年的互联网创业,区块链创业在2017年迎来了一轮爆发。原因大多类似,二级市场的牛市催生出了新钱进入一级市场。相比传统投资机构,新钱对筛选项目要求或者说门槛更低,引发了一轮投资热潮。

更主要的是在非监管状态下,ICO\IEO不断变化着形式面向普通投资者开启了一级市场无差别融资。在众筹狂潮中,众多很可能在机构眼中拿不到融资,或者挂了个区块链的名号讲了个故事的就拿到了也许在互联网领域需要三四年才能融到的钱。

3、 非准入的机制设计

如比特币一样遵循非准入机制的开发社区,往往真的会吸引一批有技术、有特殊知识、有理想的参与者,他们会凭借“兴趣”和乐趣为社区做出自己的各种贡献,比如写代码、挑bug、挖矿提供算力支持、为社区输出内容、设计UI。因为非准入代表了如果爱就深爱,如不爱,早离开。兴趣应该是参与者投入工作的更大动力(而非币价上涨和代币激励)。

熊彼特的因为开心而创新的理念,在行走看来,在纯商业化组织里,无论组织如何变革都很难实现。而在非准入的区块链社区里,很类似上世纪90年代早中期,一次新的可能再次出现。

4、拥有对同一赛道对手弯道超车的机会

如果从细分行业而言,其实使用没使用区块链技术并没有那么重要,具体到行业,每个链或币圈项目都要和比他们体量更大、人才贮备更足、客户资源更丰富的竞争对手同场竞技。

但所幸,在竞争中存量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增量才能让项目脱颖而出。所以以上三点虽然后面行走也会吐槽,但无论如何能够抓住几点有效地整合到资源,实现早期快速发展,对项目竞争依然是重要的优势。

(二)问题

1、 存在激励过度的情况

这里的核心问题是如果用户或社群成员只提供了注意力和流量,对于项目长期发展无法做出持续贡献的,要不要也提供充分的激励?

目前很多项目在前期预热活动中的激励方式更多还是聚焦在用户量和黏性上。这样那些拥有大量闲暇时间的参与者往往会得到更多代币(在没有其他激励途径前提下)。但那些真正拥有特殊知识,存在为项目贡献更多长期价值的参与者往往因为本身闲暇时间不足其实拿不到这部分激励。

在这个问题上,行走建议是要向传统激励理论学习。传统激励理论给出的答案是,那些占有特殊知识这项资产,且知识很难直接拿走复用的人应该被更多,更长周期的激励。只贡献了注意力,只在交易达成环节贡献了流量的,只能被短期激励。目前看代币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适应,大致依然没有走出这个逻辑。

2、代币成了更多项目唯一的产品

如果一家上市公司,没有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只靠股价维持企业运营,一旦被发现一定会导致股价大跌。但在区块链法币项目中,除了交易所本身自带现金流之外,不要说盈利,现金流对大部分项目而言都是奢望。

而当项目的维系只能依靠二级市场价格续命时,区块链项目则把组织相比个体最大的优势硬生生放弃了。我们知道人终有一死,所有人只能玩有限游戏,所有基于个体的决策都应该是在生命有限这个前提下做出的。但组织其实可以超越时间这个维度、玩无限游戏。

这个聊起来可能话题会很长,简单说,组织的永续经营。需要不断在内部整合资源,为外部创造价值。就像人体的供血机制,如果血管堵住了,系统活力没有了,个体的命就不久矣。

区块链系统的两个问题会加重“血管”的拥堵。一是区块链账本因为不可篡改,链上的生态越繁荣,要记的账就会越多,这样整个系统就会越来越臃肿;二是项目全生态(特别是POS这样由多节点维护系统的项目)对币价的依赖会越来越深。虽然嘴上都会说不看币价,但心里是否真的只为爱燃烧真的需要验证。

3、宏观环境的变化

这次金融危机和疫情影响下,未来几年全球化受到冲击,地缘化更加明显是大概率事件。而区块链又是天然适合全球和跨区域交互、协作场景的系统和应用。这会给其发展带来一定的动力不足;

同时经济下行也会导致项目的融资,包括代币的流动性都会受到影响,各种社会资源,包括技术人才会向更确定性的行业转移;以及老生常谈的政策性风险和可预见的法定数字货币和国家认可的稳定币对加密代币的冲击。

以上就是从亚当斯密到熊彼特,数字转型中区块链的优势和问题这个话题行走全部的思考。

最后送上行走一直在关注的一个公号“禅与宇宙维修”中的一句话:

我们常常相伴,偶尔启发。

明晚再见

  • 添加新手交流群:币种分析、每日早晚盘分析
  • 添加虎哥微信,一对一亲自指导:hugelunbi02
  • —-

    编译者/作者:行走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