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当前位置: 玩币族首页 > 区块链资讯 > 【币范·投资】工薪族财务自由说明书

【币范·投资】工薪族财务自由说明书

2020-09-10 币范 来源:区块链网络

第一章:从零开始财务自由

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不想干什么的时候就不干什么。 -- 康德

对于大部分工薪族而言,财务自由的定义非常简单,就是能够安心辞去当前的工作而不用担心生计问题,被动收入能够维持当前的生活水平,这就是自由,对于不喜欢的工作有说不的自由。

用工资实现财务自由可行吗?

只要积累下10-20倍当前年度开支水平的本金,就足够实现财务自由。

假设我当前年度开支是20万,那我需要200-400万就可以实现财务自由了。

实现财务自由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钱在哪?

我认为积累本金要难于创造收益。

积累本金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努力挣钱,认真存钱,最有效、最普遍的获得本金的办法就是储蓄。

财务自由并不遥远

这部分可以参考我前两天的文章,里面有非常详细的数据推演。

10年辛苦工作,如何一朝财务自由?

实现财务自由并不难,大部分人都可以经过努力奋斗实现,所需要的只是书籍、网络、决心以及家人的支持。

财务自由的两个核心要素

实现财务自由依靠的是本金和收益率,被动收入 = 本金 * 收益率,因此只要实现了 被动收入 > 开支 + 通货膨胀 ,也就实现了财务自由。

为了实现财务自由,我们需要做5件事情:

制定计划,制作一个可以量化的时间表,明确相关节点和里程碑

提升收入,包括主动收入,也包括被动收入

开始投资,培养投资意识, 使收益最大化

开始储蓄,理性消费,控制开支是储蓄的第一步

理性决策,我们的生活实际上是「选」出来的

一:制定计划

我们需要一个明确的目标或者理由,在实现财务自由之后,我想过上什么样的生活?进而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这样的生活需要多少被动收入?

需要积累多少本金?

计划用多长时间来实现?

答案因人而异,比如说:

我的目标是积累500万本金,用时10年,预期的年化收益率是10%,也就是每年的被动收入大约50万

二:提升收入

当前的工作收入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财务自由以后的收入水平,投资理财本质上是将职业价值和人力价值持续变现的过程。

大家可以通过升职加薪,也可以通过搞一搞副业来提升自己的收入水平。

三:开始理财

没钱可理是投资界最大的谎言,理财越早开始越早收益。

四:开始储蓄

储蓄不但不会降低生活质量,反而会让我们更加清晰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从而慢慢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这点我们后续也会讲到。

五:理性决策

比如出了新手机,之后需不需要马上买?

这里就涉及到了理性决策,再比如先还债还是先投资?其实很简单,哪个收益高就做哪个。以10%的收益率为界限,投资收益高就先投资,债务的利率高就先还债务。

遇到问题多想想,停下来,缓一缓,在做决策,理性决策其实没那么难。

行动计划拆解


没钱才更有机会

没钱往往意味着低消费,而这正是储蓄的基础。这个时候往往也是建立理财意识的最佳时期,能力可以不足,但是意识必须跟上。

储蓄是最原始、最有效的原始积累。

在本金少的时候开始理财有两个优势:

本金少,亏损少,学费更便宜

可以尝试波动性更大的投资产品

花一半、存一半

《小狗钱钱》给了一个非常好的存钱建议:每当面对收入增长的时候,总是一半的钱用来消费、改善生活,另一半的钱用来增加储蓄。

通过行动示范的效果总是好于无力的劝说,凡事先从自己开始做起,先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第二章:如何才能躺着挣钱

规划投资资金的四个步骤

规划紧急备用金

规划必要的保险

安置三年内要用到的钱

建立长期投资组合

规划紧急备用金

理财的第一步就是规划紧急备用金。

紧急备用金的金额一般建议为家庭6个月的正常开支及以上。

这部分的资金规划就一个要求——安全,收益率不作为优先标准,另外,建议投入一个专门的货币基金账户,不建议使用余额宝。

规划必要的保险

安置三年内要用到的钱

在开始投资之前,我们还要把3年内要用到的钱划出来,单独安置。比如买房、结婚等。

建议为不同用途的资金安排给不同的账户以作区分,方便管理,这部分资金可以选择定期理财或者债券基金。

建立长期投资组合

以指数基金为主的投资,方式:定投

定投的最佳频率

数据表明,每月定投和每周定投最终的收益差距微乎其微。

考虑到工薪族的特点,最理性的定投频率应该和工资的发放频率保持一致,一到手就定投。

希望对投资更有掌控感的可以选择每周定投。

定投的方法

有四种定投的方法:

定期定额

均线回归

价值平均

指数估值

定期定额

建议没有定投经验的读者优先从账户选择定期定额的方法,这个阶段应该以简单和确定性为优先条件。

均线回归

对比当前价格和过去一段时间的平均价格来确定定投金额,比如30日均线,当价格低于均线的时候多买一点,高于均线的时候少买一点,实现低买高卖。

案例:支付宝慧定投

价值平均

简单来说,价值平均就是越跌越多买,越张越少买甚至卖出的定投策略。

相比上面两种策略,价值平均要求的现金流更大一些,因此提出了“有限价值平均”,即每期投入资金最多是计划的5倍,降低了来自现金流的压力。

案例:蛋卷中的智慧定投

适用情况:

新一轮的定投早期,已投入金额还比较少,对应的潜在波动较低

手中有大笔闲置资金,需要分批把本金投入市场

指数估值

指数估值策略以估值为基础,最符合投资的内在逻辑,指数估值投资本质上就是指数版的价值投资。

操作逻辑:

低位定投:寻找低估的指数基金定投,越低估投入越多

正常持有:当指数恢复正常估值后,停止投入,继续持有当前份额

高位止盈:等到牛市到来、指数高估的时候,再分批止盈

四种策略横线对比

参考指标定期定额均线回归价值平均指数估值使用难度极简简单简单进阶现金流压力低中高中高自动定投大部分APP蚂蚁财富等蛋卷等手动定投

如何选择定投策略

建议按照优先自动定投,次选手动定投的操作原则进行

定投什么时候开始

当下马上立刻

定投的止盈

从逻辑上来讲,我个人比较喜欢根据估值来决定止盈,因为估值直接衡量市场当前的价格水平,更符合投资的内在价值逻辑。

从实际操作中我会采取更加讨巧的方法,那就是盯梢。

互联网上有很多不错的公开策略可以用来参考,比如说ETF拯救世界、银行螺丝钉的低估指数定投。

止盈后的资金可以考虑用来投资一些更加保守的债券或者采取股债二八策略。

定投是个慢功夫,所以止盈的时候也要讲究慢,主要体现在:

别着急止盈,多赚一会,让利润多滚一会

止盈的时候别一下子全卖了,慢慢来,慢慢卖

具体到操作上:

选取2-3个自己认可的跟投策略或者常常发表观点的大V,然后把自己的基金分成2-3份,每当一个策略翻空的时候,就跟着平仓一份

以上面所说的一份为单位,每份分三个月卖出,并转入债券或者股债二八策略,分三个月卖出是为了熨平短期波动,避免一次性卖出又赶上短期低点的情况

走向资产配置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投资有两大好策略:定投和资产配置。

定投和资产配置

定投策略的核心是现金流,通过持续不断的投入抵消波动的风险并利用市场的过渡波动。但是随着本金的增加,现金流能够带来的作用也越来越小,毕竟现金流是不可能无限增长的。

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定投的目标是在本金较少的情况下,同时实现本金积累和本金增值。

资产配置则是在已有初始本金的前提下,追求本金的增值。

资产配置的核心是本金,不再依赖现金流和未来的外部投入。

简单来讲:

你的收入,即新增本金,可以用来定投。而已有的本金,比如定投止盈以后,则需要通过资产配置来安排。

资产配置的三个基础概念

资产配置,其实就是把本金按照一定比例投资于各大类资产并保持再平衡的过程。

大类资产:通俗理解为不同类型、走势不相关的资产

资产配置:按照一个确定的比例投资不同大类资产

再平衡:保持大类资产比例的操作就是再平衡

房产、股票、债券、现金就是最基础的四个大类资产。

资产配置的核心是什么?

各大类资产的百分比和再平衡

正是因为再平衡的存在,才使得减低风险的同时提高收益成为可能。

为什么要有再平衡这个操作呢?

再平衡本质就是一种被动的高抛低吸

细说再平衡

再平衡核心逻辑可以用四点来概括,即通过公式化的定期操作,降低投资组合的波动风险,提升同等风险水平下的收益率,实现被动的高抛低吸。

对于50-50投资组合来说,再平衡的操作流程非常简单:

到达预期的再平衡时间,重新计算组合总净值

计算指数基金和债券基金的当前实际占比

卖出占比超过50%的资产,买入占比低于50%的资产,是比例重新达到50-50

再平衡背后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常识——均值回归。任何资产价格都不可能永远无限上涨,而合规合法的大类资产也不太可能无限下跌。

如何选择再平衡的时点

目前最主要的有两种思路:定期再平衡和定波幅再平衡

定期再平衡一般一一年或者半年为周期,而定波幅再平衡则是当组合的占比偏差超过预定值以后在进行平衡,比如占比超过5个百分点

需要说明的是偏差5%对应的不是资产5%的变化,而是20%的变化。假设组合中的指数基金增长了20%占比会从原来的50%增长到55%。

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基础资产配置策略

最灵活的投资策略:50-50

50-50策略非常适合与紧急备用金一起搭配使用,我们可以把策略中的债券基金或者货币基金的一部分当做自己的紧急备用金,遇到需要用钱的时候赎回部分应急,以后再把这部分补充回去即可。

区分核心和非核心资产

核心资产以稳健为主,可以以指数基金为主。

非核心资产以超额收益为主,充分考虑个人偏好,占比建议不超过总资产的20%,也可以形象的称之为“卫星账户”。

投资组合的构建过程

确定投资品种:股票、债券、商品(黄金、石油等)、房产、现金

确定投资目标和期限

1-2年的投资、以债券和货币基金为主

8-10年的投资,则可以按照上限比例配置股票

中间时间的投资,时间越长,股票类的份额应当越高,如下图


确定不同大类的占比

作者自己确定的比例:股票类投资80%、债券15%、现金5%

确定再平衡周期

以半年或者一年作为再平衡的周期,简单有效

每年更新资产比值比例

有一点需要注意:当资产目标占比发生较大变化的时候,建议分好几次调整,比如分三个月,每月调整一部分,这样可以最大化平衡市场风险

用股息给自己发工资

对于股息比较看重的投资者,建议考虑中证红利指数

第三章:如何实现理性消费、高效储蓄

储蓄率是影响财务自由进度的重要指标。

储蓄率对于实现财务自由所需时间的影响是指数级的,储蓄率的影响在0-50%这个阶段最为明显。


对于工薪族来说,积累本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努力赚钱,坚持存钱。

我们提升的什么效率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高效消费太少,而是无效消费太多。

所以想要提高效率,第一步就是:砍掉无效消费,效率自然就上来了。

怎么砍?我想到两个办法:

进行一次彻底的收纳整理

规划预算和建立愿望清单

在收纳整理的过程中,“不需要的物品”的定义变得越来越清晰,效果也越来越明显。

列一张无效消费清单

可以列一张无效消费清单,写上买了什么、花了多少钱、用了几次,然后把这张清单贴到墙上

预算不是牢笼,而是时钟

真正让你束手束脚的不是预算,而是生活本身。

规划预算的原则与好预算的标准

下面几条原则和标准都是我从失败中总结出来的:

全覆盖:我们的每一笔开销都应该被放到预算中,如果有预算监控不到的位置,基本等于没有预算

无重叠:出于不同的目的,我们可能会设置不同的预算分类,比如餐饮、消费,不同分类之间尽量没有重叠,以便提高统计效率和确保参考价值

目标导向:预算是为理财乃至生活目标服务的,不要把目标局限于预算本身

考虑意外:预算超支和出现意外的大笔开支都是正常现象,我们需要一个完整的体系来处理这类问题。如果一个预算总是能够被完美执行,那这个预算本身就有问题

长线思维:每月预算的本质是年度开支的1/12,甚至5年开支的1/60,而不是简单的每月开支。因为很多开支都是按年重复的,比如保险、学费、旅行,单看每月开支的话,容易受到局限

根据我不完全的观察,规划预算时没有考虑这些大笔非规律的开支(旅行费、保险、培训、送礼等),是最后预算失败的最大原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建议大家以年度规划预算,即年度预算。

如何设置预算的分类

个人预算分类

如果是个人记账,分三类足够——餐饮日常、居家日常、购物消费,同时注意前面的两个原则:全覆盖、无重叠。

餐饮日常:食品、日常用品等,我把能在超市买到的东西都归到这一类

居家日常:对应房租、水电、以及其他生活必须开支,也包括保险、办事费用

购物消费:对应购物开支,如果你不知道一笔开支记录到哪里,就可以记录到购物消费

家庭记账设置预算分类

共同餐饮开支

共同居家日常

男方开支(购物消费)

女方开支(购物消费)

两个人一起花的钱,要么归入餐饮开支、要么归入居家日常。大件消费可以摊销,计入居家日常,摊销后面会说。

单独一方花的钱,不论具体的开支分类,都直接计入自己一方的独立预算,意外消费也是一样的原则。

如何处理预算超支

大件商品、意外开支、消费周期都可能导致我们的预算超支。从处理方法上来讲,主要有三个应对策略:预算转移、提前准备、事后摊销。

预算转移:我们前面吧预算分成了几类,如果超支的只是其中的部分预算而且金额不大,我们可以把尚有结余的预算额度转移给超支的预算,实现整体平衡。

提前准备:很多消费周期是可以预见的,比如双11。我们完全可以提前三个月降低预算水平,给双11留出来足够的预算空间。比如我平时买东西一个月花2000,那就减少到1000,积累三个月之后,双11的预算就有5000块钱额度了。

事后摊销:有些大件物品开支或者意外很难提前准备,就可以采取事后摊销的策略。通过降低后面的预算,来把之前的超支补回来。比如我之前买了一台笔记本,事后摊销总共花了18个月,每个月摊销760元才摊销完毕,在此期间我自己的消费预算会降低760元以弥补亏空。

大件物品开支摊销

以我买电脑摊销为例,消费13680元,摊销18个月,操作步骤如下:

建立一个虚拟的摊销账户

买电脑的开支不记录为开支,而记录为转账,转到摊销账户,明细为买电脑

建立一个每月1次,共重复18次的周期账目,从摊销账户支出

每个月到了设置好的时间,记账软件就会按照设置自动记录一笔开支

愿望清单

愿望清单,一个帮我们实现理性消费,提高幸福感的利器

如果说预算是通过量化消费进度,是我们思考消费的意义,消减那些看似需要、实则无意义的伪消费需求,那么愿望清单就是从根本上促进我们对消费的理解、提升消费质量,让我们资源放弃很多无效消费。

如何使用愿望清单

使用愿望清单的方法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在想到一个消费需求之后,别急着下单,先把这个消费需求放到愿望清单中,同时回顾一下清单中的其他内容,再做进一步打算。


愿望清单使用流程


首先我们要把所有的消费需求都收集到愿望清单里面,然后进行整理,排列优先级,也相当于对清单做一次维护

另外,决定放弃的消费也不要从清单删除,而是做个标记放到后面整理起来,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很好的统计,帮助了解自己真实的需求。

总体来说,愿望清单有两个核心原则:

想要消费,先放入愿望清单

优先实现最高优先级的愿望

如何规划愿望的优先级

对于相对普通的消费,我会遵循以下原则:

经典款、大众款优先,不当小白鼠

假如你纠结买一个东西只是因为它贵,那就把他放在高优先级;如果你买一个东西只是因为他便宜,那就把他从清单中剔除

查询权威中立的产品测评

愿望清单的好处

信息收集

信息沉淀

项目择优

80%的幸福感来自于20%的消费

幸福感守恒

第一,同样的消费金额,会花钱的人获得的幸福感更高,前面提到的预算+愿望清单就是这个思路

第二,能够从自己储蓄的增长中获得快乐

第三,用本金赚钱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弥补省钱带来的幸福感缺口

财务自由之路和减肥类似,重要的不是找到见效最快的方法,而是找到有效并且容易坚持的方法。

一个可持续的储蓄计划,重点是不断削减无效消费,杜绝浪费,而不是压抑必要的生活诉求。

第四章:如何买保险

保险的价值变化

当你手上有一笔钱的时候,你会选择投资还是保险?

如上图所示,保险的价值最高点在于起点,由于通胀的原因,价值不断下降。

而投资起到的作用正相反,投资的早期价值很低,但是由于复利的原因,后期价值会越来越高。

从上面我们得出结论:

保险关注中短期,投资关注长期

不能指望保险能够解决长期甚至终身的问题,同时也别妄想着刚刚投资就能获得稳定的被动收入

保险是消费不是投资

保险并不是投资,增加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也在增加负担,不要想着保险能够让我们占到便宜。

保险只买「刚需」,刚需买到最佳,其他的不要买。

保险关注中短期,保障期限在30年左右性价比最高,长期保障要靠投资。

四大保险作用详解

对于工薪族而言,除了五险一金之外,还需要配置四大类刚需保险:

医疗险

意外险

重疾险

寿险

保险有一个常见的误区,保险是在对应风险出现的时候分担我们财务所面临的的不可预料的压力,而不是保障这个风险本身。

医疗险保障的主要是出现重大疾病时候分担沉重的医疗费用和住院费用。

重疾险保障的主要是出现重大疾病导致失去工作能力时,补偿随之带来的收入缺口,本质上是生活费,而不是医药费。

意外险保障的是因为意外事故导致的对应开支。

寿险,主要是定期寿险,主要保障的是对家庭一方因为疾病或者意外身故导致的收入缺口进行补偿。

从保险的刚需程度来讲,建议的配置顺序是:医疗险、重疾险、寿险、意外险。

不同险种之间能不能互相替代

有些保险之间互有一些重叠,比如寿险和意外险都保障意外身故,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不同险种之间能不能互相替代。

最简单的结论就是不能,但是也不绝对。如果一类保险就能完全覆盖另一类保险搜承担的风险,或者满足了自己全部的保险需求,那就可以相互替代,否则就不行。

医疗险不能替代重疾险

医疗险的重点是只赔付医疗费,但是我们生病期间所需要承担的不仅仅是医疗费,更重要的是如果生大病的话,这段时间无法工作就会产生很大的收入缺口。

重疾险侧重的是生病之后直接给你一笔钱,可以自行选择用途,用于补偿生病期间的收入缺口。

重疾险不能替代医疗险

除了上面所说的功能不一样之外,用重疾险去替代医疗险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重疾险的杠杆比医疗险低太多了。

比如重疾险50万保单一年保费需要上千元。而医疗险400万的保单,保费往往只需要重疾险的1/10 。

保险买多长时间的最划算

保终身的险种比只报10年的险种贵上很多倍,所以就涉及到一个平衡的问题。

作者通过对比和测算,结论也非常简单:

对于年轻人,建议买定期重疾险,保障40年相对合适。对于40岁以上的,建议买终身险。

容易被忽略的寿险

寿险和身故相关,所以大家相对来说比较避讳,也比较容易忽略。

对于以下几类家庭来说尤其不该忽略寿险:

固定开支比较大的

家庭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一方为家庭支柱

有房贷等负债家庭

关于保险的几个原则

一:保险归保险,投资归投资。不建议购买返回型保险以及投资属性较重的保险。

二:理性考虑保障期限

三:尽可能拉长缴费年限,减少现金流压力

四:认真阅读保障条款

—-

编译者/作者:币范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