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太平洋科技 图片来源:由无界 AI工具生成 AI大模型,2023年最具话题性的人工智能应用。 智能手机,全球普及度最高的智能终端。 一个代表未来的人工智能浪潮,一个是过去20年最成功的科技产品,在汉语中,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词:智能。 于是,两者的结合仿佛“命中注定”。 今年4月,奇绩创坛创始人兼CEO陆奇在演讲中表示,未来是一个模型无处不在的时代,并预言有一天大模型会在手机上运行。 在前不久的2023?MWC上海移动通信大会上,荣耀CEO赵明表示,将会率先将AI大模型引入端侧,打造端侧“个人模型”。他还表示,“大模型打破了我们很多的思考边界,是我们迄今为止看到AI的最佳诠释”。 彼时,荣耀售价最高的旗舰手机荣耀Magic?V2发布在即,外界将其解读为“荣耀将在Magic?V2上首次搭载大模型”。 7月12日,荣耀发布Magic?V2折叠屏手机,结果揭晓,荣耀Magic?V2并未成为第一款大规模大模型的智能手机。在一个多小时的发布会里,赵明只提了一句大模型。不过,虽然荣耀“迟到”了,但手机+AI大模型的讨论一点也没有停下。 Google、华为、小米、百度等均表示将在手机上采用大模型相关技术。例如,今年5月百度推出小度手机,同样被外界解读为百度希望在硬件端落地大模型。 看上去,手机厂商好像是各种大模型“概念股”中相对靠谱的那个。只是,蹭大模型热点的已经太多,手机厂商会是例外吗? AI大模型+手机=?手机应该如何与AI大模型结合,目前行业主流方案分为三种: 一是类似云服务或者ChatGPT的App,云端提供大模型计算,再反馈给手机,这种方案的优点是无需依赖手机孱弱的算力,缺点是需要联网,且信息安全是个问题; 二是本地部署、本地计算、本地服务,直接用手机自带的处理器运行大模型,即赵明所说的“端侧”。它的优点是不受网络限制,且信息保存在本地,但手机算力能否支撑大模型运行是个问题; 第三种方案就是结合以上两者,云端和终端共同运行,优缺点也是以上两者的优缺点。 事实上,在荣耀宣布将在手机上引入AI大模型之前,第一个大规模尝试在手机和AI大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的公司,是安卓系统的老家——Google。 Google当然有充分理由将手机和大模型结合起来——旗下安卓系统掌控了全球81%的智能手机,拥有Google?AI和DeepMind(AlphaGo开发商)两家顶级AI研究机构,并且是大模型的基础架构?Transformer的提出者。无论从哪方面看,Google都是践行手机+AI大模型的最好对象。 但从去年底OpenAI发布ChatGPT并全球走红后,Geegle反而成为了外界口中的“落后者”。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尽管在AI领域投入巨大,但Google没能成为这一波AI浪潮里最耀眼的明星。 于是,今年5月,在ChatGPT?3.5发布半年后,Google终于公布了全新一代大语言模型PaLM2,用以对抗ChatGPT。作为一种差异化竞争,PaLM2可以被部署在智能手机上,而ChatGPT训练一次需要上万张英伟达A100显卡。 当然,Google也知道手机和专业AI显卡的差距,因此不是所有大模型都可以部署在手机上。PaLM2包含四个大模型,按照参数规模从大到小,分别命名为:独角兽(Unicorn)、野牛(Bison)、水獭(Otter)和壁虎(Gecko)。只有参数最小的“壁虎”可以在手机上运行,Google称,它的运行速度足够快,不联网也能正常工作。 手机上AI大模型有什么用?除开晦涩的技术名词,对数十亿智能手机用户来说,AI大模型究竟能带来什么样的功能和服务更重要。如果只是类似ChatGPT一样的聊天机器人,那大家恐怕会问,“为什么我一定要用第二个ChatGPT呢?”。 Google的做法是把大模型融入具体的应用,让App自带大模型特性。例如,可以自动写邮件的Gmail。用户只需在Gmail的“Help?me?write”(帮我写)中输入需求,它就会结合此前邮件中的信息,写出完整的邮件,比如劝说你的好朋友李华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Help?me?write”还只是Google?Workspace(工作间)功能的一部分,Workspac的其他功能还包括根据PPT内容自动写演讲文稿等。目前尚不清楚这类服务会以云端还是本地部署的方式运行。 作为硬件公司的高通和Google的思路完全不同,他们想让大模型作为独立应用运行在手机上,而不是某个应用的一部分功能。 今年6月,高通发布了一则演示视频:一部没有联网的安卓手机使用Stable?Diffusion生成了一张AI图片,整个过程不超过15秒。 作为一种AI图片/动画生成工具,最近一年Stable?Diffusion同样大出风头,但在此之前,个人用户使用Stable?Diffusion几乎都是在电脑上,它对算力的要求同样不低。 高通之所以能在手机上运行Stable?Diffusion主要是结合了云端和终端,打造出一套“混合AI”:算力需求大就交给云端计算,算力需求低就由终端本地计算完成,必要时它们也能同时运行。为了给自己的方案背书,高通甚至还发布了一份白皮书,名字叫《混合AI是AI的未来》。 不过,现在还很难说哪种方案会成为未来主流。 谁更需要大模型?在手机厂商中,荣耀是第一个明确表示将把AI大模型部署在手机上的厂商,积极性背后也有荣耀自己的考量。 截至今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已连续七个季度下滑,苹果、三星、小米等手机厂商无一幸免,荣耀同样不容乐观。 据TechInsights数据,今年一季度,荣耀手机中国出货量同比下滑22.2%,在国内五大手机厂商中跌幅第二,市场份额也从去年同期的第二跌至第四。 在手机市场不断萎缩,且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当下,AI大模型给了智能手机新的想象,尽管它前路未明,但荣耀需要。 Google拥有全球最多的软件用户,旗下15个App用户数超过5亿;高通迄今为止具有AI计算能力的产品出货量已超过20亿部。某种程度上说,在推广手机+AI大模型这件事上,它们同样有理由比手机厂商更加积极。 但另一方面,“手机性能过剩”“系统过于臃肿”也是近几年饱受争议的话题,Google、高通、手机厂商需要AI大模型,但也要面对用户的诘问。最好的反面教材,是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在手机上玩3A大作”的云游戏,直到今天它依然没能成为市场主流。甚至Google自己都关闭了旗下的云游戏平台。 再者,“智能手机风向标”苹果至今未有任何相关动作。在今年6月的WWDC上,苹果甚至一次都没有提“AI”或者“大模型”,在描述相关技术时,他们用的是更传统也更学术化的词汇——“Machine?Learning”(机器学习)。 苹果一向是“不做好就不发布”的典型代表,因此,苹果的保守或许可以从侧面印证AI大模型在智能手机上的应用还处在用户需求未知的功能探索期。 但不管怎么说,手机行业的创新已经沉寂良久,大模型若能带来新的市场和活力,显然大家都乐见其成,即使失败,也无非是巨头们的又一次“误判”。(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 编译者/作者:AI之势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手机+AI大模型,除了噱头还剩什么?
2023-07-13 AI之势 来源:区块链网络
LOADING...
相关阅读:
- 保险业追赶大模型浪潮2023-07-13
- 荣耀赵明:折叠屏、端侧 AI 大模型是未来的创新方向2023-07-13
- 上海交大发布开源“白玉兰科学大模型”,包含化学合成、神经流体、2023-07-12
- 再让AI大厂这么“偷”下去,咱可能就看不到免费的网站了2023-07-12
- 中国软件国际:与华为云签署盘古大模型合作协议202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