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得耀眼不如活得久,涨得妖魔不如涨得长 在币圈呆了两个多月,发现了一个现象——大家都认可比特币的价值,认可比特币风险最低,最稳。 但是,很大一部分人,还是舍弃比特币而投其他小币种,为什么?追求高收益,总想埋伏到一个百倍币,就翻身财富自由了。 还有就是,很多做合约的人,喜欢追求赚更长的波段,而看不上小波段,一方面认为频繁操作只会加高了风险,另一方面,觉得小波段的收益率不够高。 是的,最近我玩儿合约去了,别慌着劝我“合约”多可怕,人生重在体验哈,也是为了更好的写文,服务小伙伴们。我的投入并不高,1000块钱,体验而已。 合约只是一个工具而已,不能因为很多人亏了钱,就说是工具的错,其实底层逻辑,是人性,人性,人性。 (对合约的具体解说我就不啰嗦了,机票在此合约的前世今生‖吃了“智能合约”这小婊砸的亏,你想不想掘了她的坟?) 低倍杠杆,高倍杠杆我都试过了,然后长短波段(相对的)都试了一下,我的策略一改再改,也有了一些心得体会的,一会开讲。 (目前为止,账上219u,最高的时候281u,不是为了嘚瑟,只是证实一下我是能运用策略调整进而赚到钱的。) 哈哈,今天,我要告诉你的是,高收益是一种错觉。 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举个例子,假设现在有两个标的,一个是BSV,在3个月的时间里,非常的妖,5个月中有3个月都取得了100%的回报率,但是有2个月亏损了60%。另一个是BTC,则比较平稳,每个月大概15%左右的收益率。这两个标的究竟哪个的收益更好呢? 你不要进行计算,只用直觉来作出选择。大部分的人都会选择那个大起大落的BSV,哈哈,原因很简单,100%的月收益率太诱人了,而对比起来BTC的15%的涨幅感觉涨得太慢,不过瘾。 好,我现在来告诉你实际的情形是什么。如果你经过一个简单的计算,你就会发现,BSV的5个月的累计收益率为28%,平均每个月是5%左右,也就是1.28开五次方根,自己可以按计算器试试去。这里的“一个月”是个抽象了的概念,可以说是单次,单期,一个时间段等。 而第二个BTC呢?实现了5个月翻倍,累计收益率为100%。 这么大的差异是不是很多人都非常地吃惊?这就是一个典型的高收益错觉,这个错觉的产生和我们人类“短视”和“有限注意力”的认知习惯有很大关系。 你看,我们有限的注意力,非常地容易被那些超常的数据,或者现象所吸引,比如100%这样耀眼的收益率。比如小币种那些一个月翻了一两倍的涨幅,比如一次开单赚了100%。 另外,我们对于近期的数据也更加敏感,比如说去年炒币是赚是赔,和前年炒币的业绩,在我们的决策中所产生的影响是非常不一样的。 我们常说,鱼的记忆只有7秒,其实人类也一样,越是近期的信息,在我们脑中的权重越大,比如前面的例子里面,因为BSV上个月给了你100%的收益率,所以会让这个高收益的错觉更加地显著。 你可以审视一下自己,或者自己身边其他的散户投资者,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情形,沾沾自喜地说,自己这个月或者这一把投资赚了一大票,但是隔了几个月,甚至年底一算,其实是亏损的。 很多奶王有时候在奶某种币的时候,其实也经常利用我们这些认知偏差,强调近期的单次的涨幅,其实有时候耀眼的涨幅是可以被操纵的,比如狗庄拉盘,而对长期的剧烈波动轻描淡写地带过。 很多人迷恋合约的100倍杠杆,对现货囤币党多有嫌弃,认为太慢,其实这也是一种认知偏差,总是沉迷于某一单的高收益,忽略了他们爆过的仓,割过的肉。 实际上,真正好的标的和策略是那些能够长期持续获得稳定收益的标的和策略。比如说刚才的例子中,每月15%的收益率,5个月资产翻一倍,10个月下来你的资产就变成了4倍。 这其实就像在海上泛舟一样,那种波涛汹涌的海面一下子可以把你颠到浪尖做弄潮儿,但是它也意味着你可能一下子跌下谷底,甚至翻船。 而随着这种相对平稳的水流前行,你才能够顺利地到达彼岸。所以在投资的世界里,要切切地记得,“活得耀眼不如活得久”。 在投资的世界里,“活得久才是王道”,这句话它不是鸡汤 这背后是我们克服自己短视和有限注意力的认知偏差所得到的经验。而这个经验其实可以转化成一个重要的投资启示,就是尽量选择那些资深的,经历过牛熊转换的标的,这不是泛泛的经验之谈,而是非常严肃的学术研究,也是近年来行为金融学里面最热的话题之一。 当然,学术圈研究的是人哈,比如基金代理人。把上面的例子里的BSV和BTC换成基金代理人即可。 把这种学术的研究套用到投资标的里也是成立的,怎么说呢?比如,数据证明标的(或者是基金经理人)的年龄、进入市场的年限、以及它的涨幅(成绩)中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标的进入市场的年限越长,它的涨幅(成绩)就越好。 学术圈对这种现象从行为金融和经济周期的角度作出了有趣的解释:行为金融学里面有一个分支,就是专门研究人们以前的经历是怎么影响着人类的偏好和决策的。 我记得有篇文章,考察了日本几代人的风险投资决策,在控制了年龄、职业、性别等各种因素之后发现,凡是经历过重大地震灾害的个人,都会明显地倾向于采取风险对冲的活动,这个逻辑如果放在基金里就会体现在基金经理人是不是经历过经济周期,然后具有穿越牛熊的风险应对能力。 比如说美国的经济周期大约是10年,10年就会经历一次衰退和繁荣。而咱们中国的证券市场也有“七年之痒”的说法,一个经历过繁荣衰退,牛熊转换的基金经理,对外部冲击的承受力才会更大,在资产配置上也会显得更加稳健。 比如说在2015年,A股市场的波动中,有一大拨80后的基金经理基本都没有经历过2007年的股灾,他们从任职一开始就进入了一个牛市复苏的趋势中,在资产配置和杠杆运用上都非常激进。而那些经历过2007年股灾的资深的基金经理,在6月初政策突然转向的时候,就已经抓紧撤出了。 这个现象其实不仅仅是在中国,现在随着“千禧一代”成为华尔街的主力,市场上也有很多玩家是没有经历过市场洗礼的。 2015年的时候,瑞士央行就宣布,瑞士法郎和欧元脱钩,当时外汇市场就发生了剧烈的波动。当时很多年轻的外汇交易员一下子就蒙了,他们就完全丧失了对基本面的判断,忙着一窝蜂地去锁定流动性,结果使汇率出现了历史性的超高波动。 所以,当市场上都是没有经历过周期洗礼的玩家时,这本身就是一种市场风险,因为这些人的行为会加剧市场的波动,有时候甚至会将一个小小的冲击变成一个系统性的风险。 为什么说资深的,有较长连续任职期限的基金经理会有更好的长期成绩呢?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有经验,而且是因为我们人类的经历会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偏好和未来的决策,而那些穿越经济周期活下来的基金经理,会有更好的风险控制的能力。 这个逻辑换在投资标的上也是成立的,那些穿越过牛熊,进入市场时间比较长、经历过牛熊转换的标的,才具有更好的抗风险能力,不容易死掉。也更容易获得稳健增长的收益。这个稳健,是拉长时间轴来看的,而不是看短期,毕竟,币市是个波动巨大的市场。 而当你拉长了时间轴,然后去看比特币,虽然有波动,但,是不是呈一路波动上涨的趋势? 2016年到2018年的间,币圈的市场是不是有一种百花齐放的氛围?各种新币种崭露头角,在94的来临之前,几千个币种,很大一部分也就出生了一两年吧?而这些小币种很多都有耀眼的涨幅。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华尔街,21世纪初的时候,对冲基金的年轻天才们在量化交易上赚取了巨额利润,当时大家的感觉是,像巴菲特这样的老古董都已经过时了。 后来的事情,你已经知道了。 2018的94之后,一大波币种归零,而剩下的币种绝大多数跌幅都在90%、甚至99%以上。 2015年6月份以后,A股市场发生了剧烈波动,激进的基金经理们亏得面无人色。 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华尔街的对冲基金清盘了差不多一半,而巴菲特老爷子从2009年到2016年平均回报率仍然保持在12%左右。 这些例子无一不在印证着这句话:在投资的世界里,活得久才是王道。 这句话确实听着像鸡汤,其实背后有它深刻的金融学逻辑。而这个逻辑,对于你我这样的普通投资者来说,是有重要的投资启示的:在选择标的的时候,我们应该找那些资深的,经历过牛熊转换的投资标的。 别总说巴菲特老爷子是老古董,过时了。(具体文章回顾之前的《信息不对称带来认知错位——我们是不是误读了?巴菲特这老头子他坏得很》) 然后再来讲讲对“操作频次”的一些误读。 当然,如果你没有很好的策略和操作能力,还是放弃吧,因为如果你的操作能力不行,确实是频次越多,风险越大,我很不想说,是人的原因,不是频次的问题。 肯定有人要说我这是赢了几把,就狂妄自大了,先别慌着批评,听我给你说,这真不是狂妄。 讲到这个不免得又要讲《时间的价值(2)》里提到的复利的魔力了,刚好今天我就来讲讲复利的运用,没看过文的小伙伴,戳链接补课去吧。 复利怎么运用呢? 很多小伙伴虽然知道复利这个概念,但碰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却不知道怎么运用。来讲几个例子,你可能就会有更直观的认识了。 比如我们在看一家企业财务报表的时候,会非常关注资金周转率。一个同样规模和利润的企业,如果资金周转得快,就相当于刚才例子里面的滚雪球,给定其他条件不变,雪球滚动得越快,这个公司最后的利润率肯定越好。 再比如,现在很多网红的服装店,为什么都会采取订单生产的模式呢?也就是接到你的订单以后再拿到工厂里去生产,这样不会积压资金,本质上就是为了加快资金的周转。 所以啊,复利虽然是一个标准的金融概念,但是它在管理、营销上都有很大的运用空间,包括生活里的方方面面,你都能运用到复利的思维,给自己滚雪球。 接着,回到复利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假设说现在有一个十年期的债券,它的票面利息是8%,你可以选择付息方式,一种是每年付一次,另外一种是每个季度付一次,都使用复利计算,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你运用复利的知识想一下,像后一种每个季度付息一次的方法就像滚雪球,在票面利率恒定的情况下,这个雪球滚动的次数越多越好。 如果我们一年只滚一次,实际的年利率就是8%;一年滚动四次的话,季度利率是2%(8%/4=2%),实际的年利率就变成了8.24%((1+2%)^4-1=8.24%)。 知道了吗?为什么我说是对操作频次的误读?比如说,某一个大的波段,你已经确认了趋势,那么,你通过多两次操作,结算的收益,会滚入下一次的本金,明白了吗?这叫做运用复利。 当然,这个频次也不是越高越好,毕竟交易还有手续费,要在手续费和收益率中间做一个平衡,不能过于高频次,否则是赢了点数亏了钱,得不偿失。 你要做的是,把一个已经确认好了趋势(多或者空)的大波段,比较长的波段,拆分成几次,然后抓住里边的小波段,进行操作。就可以用复利放大收益了,合约的杠杆,加上复利、以及频次,会有不一样放大的效果噢。 明白了吗?小伙伴们,与其关注难得一见的单次高风险100%,不如留意一下随处可见的多次15%。 愿你找到自己的财富自由之路。 [本文完] —————————————————————— 【作者有话】 炒币经验交流一下,不过我炒的时间比较短,有待更新哈。 我是焱焱,每天在这里日更,谢谢你的支持 —————————————————————— 作者:币圈新人,爱喝茶爱看书,爱思考爱写文,爱吃爱玩爱败家 欢迎来撩。 原创不易,你的鼓励,是我日更的动力 —- 编译者/作者:燚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高收益错觉‖投资的世界里,涨得耀眼不如涨得久,经久不衰是王道(炒币感悟
2020-03-30 燚 来源:区块链网络
LOADING...
相关阅读:
- BTC即将顶背离期货注意风险现货稳住2020-08-01
- 比特币突破了三年趋势线,华尔街想要2020-08-01
- 7月31日行情分析:明天谁会领涨呢?2020-07-31
- 智华谈币:数字货币投资市场凌晨与你对话七年投资经验助你登顶高峰2020-07-31
- CVM禁止另一家外汇公司在巴西经营202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