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上看,央行数字货币可以“去中介化”点对点交易,只要商户和消费者都开通了央行数字货币钱包,两个钱包地址之间就可以直接交易,既没有移动支付什么事,也没有银行什么事。 不过,央行发行数字货币自然不想真正“去中介化”,采取的仍是“央行——金融机构——用户”的双层运营机制,用户在金融机构开户,不直接与央行发生业务关系。 问题来了,央行数字货币双层运营,而第三方支付则是三层结构:央行——银行——(银联/网联)——第三方支付——用户。央行数字货币,明确表态需要银行账户,还需要第三方支付账户吗? 理论上是不需要的,就像没有第三方支付时,支付转账交易也照常运行一样。就现有清结算体系而言,第三方支付属于体验层面的提升,是锦上添花,一直都不是必需品。对央行数字货币也是如此,没有第三方支付,不会有实质影响。 央行数字货币是个新战场,用户习惯从零培养,现在来看,银行APP率先试点,先发优势不在第三方支付这里。 当然,也不必过度夸大影响。站在用户角度,央行数字货币与现金、银行卡余额并无本质区别,其尝鲜属性能吸引少数追求变化的年轻群体,要被大众普遍接受,却是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在这个漫长过程中,银行APP率先试点带来的先发优势微不足道。 最后,第三方支付的崛起,并非监管机构有意推动或金融体系自发孕育的产物,而是市场需求自我催生的变革创新。契合市场需求而生,用户习惯成为第三方支付最大的护城河。只要用户体验不滑坡,第三方支付就有生命力。 归根结底,支付的竞争,一直是场景和体验的竞争。 国内本就不承认“虚拟货币”的货币属性,Libra、比特币在国内并没有生存空间。所谓央行数字货币碾压Libra、比特币的生存空间,更多指向跨境市场。 Libra、比特币都定位于国际货币,依托区块链技术,不受国境线限制,不受现有国际清结算体系束缚,在多国认定虚拟货币为非法的背景下,跨境场景成为虚拟货币生命力的根本源泉。 在技术层面,央行数字货币能显著提升跨境支付体验,但央行数字货币作为中国法定货币,带有主权国家色彩,在国际社会接受度层面不具有Libra、比特币等非主权货币的灵活性。举例来说,日本等一些国家接受比特币作为一种支付工具,却不可能接受人民币用于其国内交易场景,后者涉及到货币主权问题。 所以,我们可以从技术层面去对比各种市场自发孕育的“虚拟货币”,却不能仅仅从技术上去界定主权货币。主权货币是经济问题、金融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恰恰不是个技术问题。 央行数字货币的本质是人民币,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央行数字货币的国际化等同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可人民币的国际化,从来都不是遭遇了技术瓶颈,背后既有美元霸权体系的强大惯性,更有大国之间的力量博弈。 所以,央行数字货币在跨境支付方面的影响力,不会超出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范围。对比特币和Libra等“虚拟货币”,也不会构成实质压力。 比特币和Libra的真正压力,来自各个主权国家。比特币畅想建立一个跨越主权、全球通行的货币体系,其早期打出的技术抗通胀的标识也的确吸引了一些人,但货币从来都不是一个社会的主角,只是一个附属工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和经济,就对应怎样的货币体系;没有世界大同的社会,怎么会有世界一统的货币呢? 当然,世界这么大,世界大同的理想仍有生存空间,相应地,比特币、Libra也总能找到立足之地;但是,也仅限于立足之地了。 —- 编译者/作者:梦洁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央行数字货币让用户抛弃第三方支付?碾压比特币的生存空间?
2020-05-02 梦洁 来源:区块链网络
LOADING...
相关阅读:
- 欧洲的比特币公司不必与美国的比特币公司共享数据2020-07-31
- 我们依然在保持心态冷静的同时,始终认为一切涨跌皆为考验。2020-07-31
- ETH晚间行情分析7/312020-07-31
- 宝马社区迅速崛起 带领万名共识者开创未来新篇章2020-07-31
- CoinBull助力BTF共识起飞携手发展并肩作战2020-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