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这两天告诉我,波卡的币已发到他手里了。 但因为“年代久远”,都记不清各自投的个数了。 他还特意查了一下转账的哈希值和相关记录,才知道当时我投了多少个 ETH 。 1038 天,那就是 2.84 年,差不多 3 年前投的。也就是 2017 年 10 月份左右投的。当时以太坊的价格在 280 USDT 左右,1 ETH ≈ 9.17 DOT ,所以当时一个的成本约在 30 USDT 左右。 当然,现在按新的提议将 DOT 发行量扩大 100 倍来算,每个的成本约在 0.3 USDT 。 币安目前价格为 3 USDT 左右。按照法币本位算,赚了约 10 倍。 这点倍数,考虑到等待的时间,跟目前开盘就多少多少倍的 Defi 项目比,简直就是小喽啰。 特别是那时“94事件”过去才一个多月,一方面人心惶惶的,一方面 ICO 开始慢慢火爆,投项目,恨不得都是上一秒投完,下一秒就发币,然后再下一秒上交易所...... 说实话,我当时几乎没怎么投 ICO 项目 ,但不知道为什么就投了这个锁仓几年的项目。 当时的心境无从回忆,但我估计有“别人都极力讨好投资人,这个团队竟然敢宣布锁仓几年,想来是有实力的”这一心理因素在起作用。 犹如现阶段,我现在更喜欢“团队在做事”的项目,哪怕在币圈,这句话已经带有一点“奇怪的味道”了。 说起这个事,当然不是为了推荐波卡,而是因为这个事,引发了一些思考。 我最近偶尔看了一些关于波卡的文章,因为自己不是技术出身,其实对跨链这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并不是很了解。 我就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越是把波卡能说清楚的人,在文章末尾越是大概率会说: Hold 住,波卡的表演才刚刚开始。 再反观我自己,波卡其实卖与不卖,感觉不大,一是当时投的也不算多;二是其实我都不是很关注这个项目,所以连成本是多少都是今天才知道的。 当然,刚才说的那些觉得波卡会有更好的表现的人,目前来讲都是幸运的,因为就算按最高的公募价格来计算成本,依然是盈利的。 但在币圈,我们有时同样面临一种情况,那就是有些在你手里的币,你究竟是因为价值投资在持有它,还是只是因为“被套出了感情”。 这个看上去没差别,但我们心里都知道,真到关键时刻,不同的态度会带来完不同的心境,以及由此引发的完全不同的操作。 这方面心理的差异,让我想到行为经济学中有一个叫“禀赋效应”的概念。 也是昨天提及的那个在 2017 年获得诺贝尔奖的哥们——理查德·塞勒——提出的。 而禀赋效用理论也是当年他能获奖的重要原因。 什么是禀赋效应? 它指的是,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就会觉得这个物品价值特别大,比拥有之前大得多。 我们用塞勒自己做的一个经典的马克杯实验来辅助理解这句话。 塞勒带着自己研究团队进行了这个实验。 研究人员拿了11个马克杯,在22名参加实验的学生中随机分配。 然后组织学生自由交易,每个马克杯最多可以被交易一次。 我们知道,理想状态下,每轮最多可以完成 11 次交易。 但是,经过连续四轮实验,每一轮平均完成的交易只有 2.25 次。 为什么交易次数这么少? 塞勒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卖家和买家之间,对马克杯的心理估价差距特别大。 已经拥有马克杯的卖家,对马克杯的估价中位数是 5.25 美元,而没有马克杯的买家,估价中位数只有 2.25 美元。 塞勒和他的团队,带着这群学生,又做了很多次实验。 而且每一轮都重新分配,但最终成交的结果都差不多。 因此塞勒得出结论: 现实交易结果与理想状态的交易结果存在巨大差异,而关键就在于学生在拥有马克杯之后,就觉得马克杯更值钱。 这就是禀赋效应。 它是人的一种心理惯性,也是真实人性的一部分。 因此,塞勒认为,由于禀赋效应的存在,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于“利害”的权衡并不均衡,对于“避害”的考虑,要远远大于对于“趋利”的考虑。 拿我们的投资来讲,刚开始你持有某个币,不断跌,不断加仓,想着是稀释成本,让持仓成本更低,但我们有时也发现,但这种情形达到某种临界值时,投资人极有可能会出现“割肉”离场的行为。 这里面当然有更为复杂的因素,如对所投资领域趋势的质疑、对周期的不够了解...... 但显然,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人性“避害”的本能。 从这个角度来看,禀赋效应的心理学基础,是人对物品价值判断的不够理性。 所以人并不像传统经济学假定的那样,都是理性经济人。 但这种“非理性”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呢? 我们继续以自己持有的币为例。 说我们的币之前,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在昨天的文章中,提及“前景理论”时,说到的一句话: 你丢失 100 元产生的痛苦,要远远大于你捡到 100 元给你带来的快乐。 钱包里的100元钱,你可能对它已经做了计划,它和你的生活发生了关联,可能还倾注了某种情感。 比如说,你准备用这 100 块钱买一个生日蛋糕给爱人庆祝生日,回忆一下昨天的“心理账户”概念,你就知道,这 100 元属于“甜蜜爱情”这一心理账户。 那这 100 元钱丢了,对你来说不光损失了钱,还意味着情感挫折。 而地面上捡到的 100 元钱,显然,还没跟你发生任何生活和情感上的关联。 因此,两者之间不能相提并论,也就能够理解了。 同样,持有的币,对于我们很多老韭菜来讲,已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投资标的。 你也许 20 元买进的,多少个午夜梦回的时刻,你计划它涨到 1000 元时,你要在你生活的城市买房子,你要买下那辆心仪已久的车,你甚至计划“我想要带你去浪漫的土耳其,然后一起去东京和巴黎”.... 但这一切都因新冠疫情破灭了,不好意思,说错了,因为被这个该死的、老是不涨的币破坏了。 因为,你看到有很多人骂自己持有的币不涨,一写就是大几千字,是动了真情实感的骂。 从创始人不作为,到为什么不追热点,再到社群治理不给力,再到......最后其实只有一点是他真正想批评的——你为什么不做“市值管理”,不拉盘? 因为这个涨不涨的背后,将决定他的梦是白日梦还是可实现的梦。 那当我们知道人在面对“禀赋效应”时,其实是一个“非理性经济人”时,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去规避有可能犯的错呢? 我觉得依然需要用到“心理账户”这一概念。 在投资时,我们内心应该设置两个心理账户: 价值投资账户用于“押趋势,耐心等待”“大牛市,涨到怀疑人生”时刻的到来,也就是执行我们所说的“趋势交易策略”; 而价格投机账户用于“短线价格投机”,因为人总有手痒管不住的时候,没必要一说操作一把短线就觉得自己是韭菜啥的,一个周期长达几年,私以为,有时想操作操作,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而且最好用不同的交易所区分开来。 甚至“短线价格投机”中都可以分为“刻意练习账户”与“手痒专用账户”。 我自己就专门有一个合约“手痒专用账户”,钱很少。 它就是专门用来疏导及释放情绪用的。 例如,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有被市场看多的情绪感染,有点过头时,故意开一个几百块钱的空单,神奇的效果将产生,脑袋立马“降温”。人就是个“屁股决定脑袋”的物种,哪怕那么点蝇头小利有时都能左右自己的情绪。 反之,大家都很丧时,就开一个几百块的多单。心情瞬间不一样了。 同样,我也会有专门的“刻意练习账户”。钱相对多一点,但也只是小钱。 它专们用于平时的一些投资练习。但它绝对会和“价值投资账户”分开。 综上,你会发现,“禀赋效应”在投资上进行应用时,有时是有些矛盾的。 例如,如果想在某个投资标的上获得高收益,其实你确实需要有——“当一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就会觉得这个物品价值特别大,比拥有之前大得多。”——这样的心态。 你才不会因为“蝇头小利”就止盈。 但同时,如果你投的标的并不像你认为的那样有潜力时,你坚持这种看法,确实会给自己带来投资收益上的巨大损失。毕竟,你极有可能踏空牛市。 所以,这篇文显然没法解决我们是否能投到币圈所说的百倍币、千倍币的问题,毕竟谁也无法保证自己能一击即中。 投资本身也是一个“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事。 我们可以运用行为经济学中“禀赋效应”、“心理账户”、“前景理论”......这些概念,来为我们的投资服务,让我们从一个情绪化的“非理性经济人”,通过在市场上不断的摔打、磨砺,慢慢变成一个有温度的“理性经济人”。 当你对自己长期持有的投资标的有“抱怨”时,不妨仔细思考一下当年做出投资决定的原因。 如果那些条件依然存在,那其实只需要耐心等待;如果那些条件不再存在,与其漫骂,不如“另寻新欢”。 二级市场最大的魅力在于——这里才是真正的“一群自由人的自由联合”。 以上,希望对你有帮助。 —- 编译者/作者:张三九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3 年前投的波卡赚了 10 倍给我带来的一些思考.....
2020-08-19 张三九 来源:区块链网络
LOADING...
相关阅读:
- 8/19晚间以太坊布局多单获利3.5个点2020-08-19
- 2020年-8月20号币圈榜单2020-08-19
- dYdX Exchange和StarkWare合作,将第2层扩展扩展到去中心化交易2020-08-19
- 币圈李一刀:8.19BTC承压回落 同样的套路多次上演 庄家意欲何为2020-08-19
- DCP数字交易所CFDT差价合约全新来袭202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