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科技部副部长李萌,北京市副市长、秘书长靳伟,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司长沈竹林,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长刘多,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局长黄向阳等出席发布会。 靳伟介绍,支持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培育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党中央在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赋予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任务意义深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北京市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科技部、发展改革委、工信部、中科院等国家部委和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加紧谋划布局,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的巨大优势,立足服务和支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构建,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和高质量发展新模式,努力走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新路子。 第一,明确了“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北京市委的总体要求,强调六个“立足”和六个“更加”。 一是立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国家战略与产业、科技安全,更加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二是立足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加突出前沿技术引领和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三是立足创新范式变革,更加畅通基础研究与产业发展融合;四是立足三链联动,更加注重场景驱动和万亿级的产业集群培育;五是立足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更加释放京津冀协同创新巨大潜力;六是立足“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加聚力创新生态营造和全球创新资源集聚。 第二,谋划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未来五年发展及远景目标。到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到203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形成国际人才的高地,切实支撑我国建设科技强国。 第三,围绕“筑根基、建优势、转范式、促联动、强协同和优生态”,战略部署推进六大工程。 一是实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创建工程。加速国家实验室培育建设,推进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化发展,加速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打造形成战略科技力量,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 二是实施重点跨越工程。聚焦战略长板,推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优势领域率先占据制高点;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集成电路产研一体,关键新材料、关键零部件和高端仪器设备等方向突破瓶颈,加快实现“换道超车”。 三是实施创新范式优化工程。加快建设集成电路试验线平台,搭建未来智能系统、区块链、车联网等领域平台,加速创新范式转变,切实解决基础研究与产业脱节问题。 四是实施“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联动工程。以智慧城市为核心,加快布局全域应用场景建设,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智能制造、大健康和绿色智慧能源领域,构建新的万亿级产业集群。 五是实施京津冀产业驱动工程。支持北京企业参与津冀传统行业转型升级。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应用场景支持前沿技术迭代升级、津冀落地转化的联动机制。建设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京津冀产业合作新平台。 六是实施创新生态提升工程。发挥好中关村示范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叠加优势,加快形成多层次创新人才梯队,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进一步优化科研环境和创新文化氛围,加快打造公平、公正、便利的创新环境。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作为伟大社会主义祖国首都,北京有信心、有责任、更有底气。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更大的决心和担当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科技强国的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在回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有哪些布局考虑”时,靳伟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出了全面部署。北京在构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方面应该是具有先发优势,拥有一批世界顶尖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拥有中科院、清华、北大等一大批知名的高校院所。布局有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20个左右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2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8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以及近2.9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十四五”期间,北京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突出强调支撑和引领作用,力争形成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新型研发机构“上下衔接、差异布局、协同联动,体系发展”的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支撑科技创新加速突破。 一是为国家实验室加速培育落地提供充分保障。北京正在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的建设和培育,全力地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创新体制机制,推进“揭榜挂帅”等制度,努力探索国家实验室建设的“北京经验”。 二是积极推进在京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化发展。目前,在北京布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到全国总数近三分之一。下一步,北京将在科技部等国家部委指导和支持下,赋予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权利,打破团队“圈层化”,推动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深化“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鼓励开展协同创新和研发攻关。 三是加速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怀柔科学城正在加速集聚创新资源,加速培育创新生态环境,中科院纳米能源所已搬迁入驻,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材料基因组平台等率先进入了科研状态,“科学+城”的城市框架扎实起步。怀柔科学城将加快推进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建设,积极探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放运行的新机制,支持与全球顶尖的科学家、国际科技组织共同加强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在能源、物质、空间等重点学科加快跨领域、跨区域创新要素的整合布局。 四是持续支持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这几年北京在人工智能、脑科学、量子、应用数学等领域先后建设了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十四五”期间,北京将在光电子、区块链等前沿领域继续布局建设新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并在运行机制、支持方式、人才引进、绩效评价、成果转化等方面要以更大力度探索制度创新,让科学家有更大的话语权。 谈及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时,靳伟表示,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科技创新最重要、最核心、最根本的是人才问题,这几年北京在全面深化科技体制的改革、完善创新生态,实施了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制定实施了“人才五年行动计划”,创新新型研发机构的支持方式和管理模式,深化职称制度和科技奖励的制度改革,探索“揭榜攻关”模式,特别是通过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科创30条,极大激发各类创新主体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将在国家各个部委的支持下发挥好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优势,率先开展相关先行先试,在激发人才创新的活力方面,一是要依托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科研载体,更大力度地吸引国际人才的落户,集聚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加快形成多层次的创新人才梯队,让各类人才能够心无旁鹜的专注事业,人尽其才。二是加强人才的引进服务保障,进一步提高国际人才来京工作的审批效率,构建国际化的学术环境和生活环境。三是开展科技评价体系改革,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导向。四是去年一月份大家都知道,北京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条例正式实施,这是科研人员长期期盼的科技成果的权属改革实现了制度性的突破,去年一年应该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确实也存在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着力打通法规落地的堵点问题,为创新者赋能护航。 在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方面,中关村的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改革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已经成为了广大科研人员心中的金名片,我们要进一步地解放思想、畅通中央、地方“重大事项、重大改革”的协调机制,争取更多能够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的制度突破可以先行先试。 一是深化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打造多方共赢,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创新梯队。二是实施科技、产业、金融融合新机制,加快探索新业态监管模式创新,推动开展金融监管等方面改革先行先试。三是加快建立适应新发展格局的国际科技合作和开放的新机制,鼓励常态化的交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的创新网络。四是遵循科研规律和创新发展的需要,努力营造崇尚创新、潜心钻研、包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 谈及北京支撑科技自立自强方面的部署和考虑,靳伟表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只有在关键领域实现自主可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才能畅通国内大循环,掌握发展主动权。“十三五”期间,北京原始创新策源能力进一步增强,涌现出大家都知道的马约拉纳任意子、新型基因编辑技术、天机芯、量子直接通信样机等一批世界级的重大原创成果,未来五年,北京要进一步坚持“锻长板”与“补短板”并重,立足科技自立自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围绕“四个面向”,开展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工作。 第一,在锻造长板方面,进一步强化重点领域领先优势。一是加强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和关键的共性基础研究,通过“智源学者计划”,吸引人工智能高端人才,更多培养青年科研人员,加快搭建自主底层的技术架构。二是支持开展量子计算关键器件的核心技术和软件系统的生态构建,促进在大数据搜索、人工智能、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应用。三是支持开展区块链的前沿技术攻关,搭建算力模型、软硬技术支撑的技术构架体系。四是支持开展生物技术攻关,加快研发生命科学前沿新技术,生物安全防控关键技术。 第二,是在补足短板方面,着力攻克重要领域关键的核心技术。一是推动集成电路产研一体突破。二是开展关键新材料的技术攻关,加速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技术和产品的研发过程。三是聚焦通用型的关键零部件,研发突破部分仪器的关键零部件。四是推动高端仪器设备研发实现突破,支持形成一批服务于重大的科技基础设施的定制化的科学仪器和设备。 要通过底层的核心技术支持平台的搭建,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来推动创新范式的转变,引领科学研究的加速。 免责声明:作为信息交流平台,本文所提供的资讯信息仅代表行业个人观点,与币码翁官方立场无关,本文不作为投资理财建议,投资有风险,参与需谨慎,投资人对自身投资和选择行为担责。 —- 编译者/作者:IPFS星际特工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行业分析:北京市副市长靳伟表示2025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基本形成
2021-01-21 IPFS星际特工 来源:区块链网络
LOADING...
相关阅读:
- 大数据时代智能量化机器人将成为大趋势及新方向2021-01-21
- 2021NGK新加坡区块链技术峰会第二轮圆桌会议预热——深度探讨区块链对2021-01-21
- Lotus交易所荣获2020年度区块链产业新势力代表企业2021-01-21
- Filecoin资讯多Filecoin生态机构共建千户侯俱乐部2021-01-21
- 一些机构投资者在比特币回落期间获利退出202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