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这篇笔记是比较早就整理出来,一时忘记发的。好在NFT主题的内容并不会过时。来自5月27日,巴特比《8问大事件》,美术史学者曹星原从艺术视角谈NFT。笔记会用两期的篇幅输出。 以下,Enjoy: 贾小别(以下称主持人):这次我会和美术史学者曹星原老师站在艺术层面探讨和科普NFT的价值。但不会聊到具体的项目和代币的价格。 曹星原老师现在是在美国做这场直播。老师身后的背景是她自己的一副作品。 我上次听到您在播客上讲的内容,感觉您对加密艺术的理解是蛮深刻的。您是否能先和大家分享下,身边有没有一些和NFT加密艺术相关的事情? 曹星原:最著名的就是Beeple的《5000天》,他用5000天的时间每天画一张图,传到他的推特上。拍卖了将近7000万美金,即使是实体艺术品也算是相当高的价格了。这件事很引起大家的关注,在艺术圈NFT就一下火了。 另外是“彩虹猫”,是动态的,就像最原始的电脑游戏。这个小猫作品也转手了好几次。说明NFT有个特点,可以直接从艺术家手里把图买到,但其实买到的不是图而是代码。尽管“彩虹猫”全世界的电脑里不知道有几千万份,但原始代码是只有一个人能持有。收藏“彩虹猫”的藏家最初花了20多万美金,转手卖到30多万美金。每次倒手就会更贵。 因为这两件事情,让NFT一下在艺术圈引爆。最近又发生一件事情。安迪·沃霍尔是大家都熟悉的波普艺术家。他画了很多比如玛丽莲·梦露的丝网印版画肖像。最近有人在他去世后的电脑里,找到了他生前用电脑做的一张图。这张图最近上拍了,这串代码卖了非常高的价格。 这几件事情让我们想到,艺术品新的天地似乎打开了。很多艺术圈的人都很激动。我也收到很多邀请和问询,最近听说国内的拍卖机构雅昌请艺术家公益的把他们作品的图片的代码上传,做成NFT进行公益拍卖。 现在全世界,中国、美国NFT都很热闹。 主持人:非币圈的人看NFT艺术品会更看重作品的艺术价值。我们自己也会思考,为什么一张电脑绘制的图片会拍卖到非常高的价格?以艺术审美角度,您是怎么看这些NFT作品的呢? 曹星原:我们有个误区。NFT的出现就来自于数码,不是实体作品。比如你是学平面设计的,在电脑里做了一张平面设计图,电脑里的作图工具也越来越好用了。这张图上传之后就不容易被保护,很多人就直接使用了。哪怕是截取一部分,或者改改颜色。NFT的出现使数码艺术得到了保护,至少使原作品最初原始作者的身份、原创的权益是不会被改变的。 当作品上传,进入了NFT、区块链体系中,是不可篡改也不可回溯的。就像记流水账一样,不能撕掉一页。 我背后这张图就是一张数码图。我上传到NFT市场上,给它定一个ETH的价格。有人来买,买的是这串代码的价格。但问题就来了,他买了代码,这件作品原本的实体作品还在我手里。他买的是我此刻拍的这张数码图的代码。这里有个很大的差距。因此当NFT和实体作品合作时,中间还有一个桥梁。桥梁如何来搭? 我用艺术手法形容一下。假设实体艺术是一个区块,如何将这个实体艺术嵌入到虚拟的区块里,还能具有不可更改和替换性?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包括技术上和艺术上要如何解决。当我们能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艺术和NFT才真正展开了它们的合作。 就像概念艺术在初期,如何能将一个概念当做艺术品卖给别人?我有一个苹果,这不是艺术作品,而是一个概念。但当概念艺术慢慢被别人接受之后,就是墙上印着一行字,就是概念艺术。收藏家买的不仅是实体作品,更重要的是作品背后的概念。概念艺术商人,很精彩的把人虚无缥缈的、虚拟的概念转化成拥有实体的艺术品,于是两者就链接起来了。 NFT就像是概念,而作品是实体。两者如何产生联络?这种联络的产生需要两、三种人去探讨。一种人是纯粹的艺术家,一种是做技术的,还有一种是两头都懂一点。就像蝙蝠,又是鸟,又是动物,身上长毛还能飞。两边都不是特别精,但两边都明白一点点的人。这三类人可以搭起NFT和艺术的桥梁。桥梁搭起来以后,NFT在实体艺术上才会真正产生不可更改的价值。否则这种价值是飘忽不定的。 主持人:现在有一种说法,新媒体艺术或者说数字媒体艺术是不是更适合NFT化? 曹星原:新媒体艺术用的数码艺术。它唯一版权的认证其实就是NFT。在NFT出现之前,数码作品的复制非常容易,可以不断的复制。比如微信上的一个小视频,可以几分钟之间就在非常多的微信群里进行传播。这样的版权就很难保护。但数字作品虽然可以复制,但最初作品代码的所有权依然会只在一个人手里。有一天作者可以通过律师说,任何人不可以复制这段视频,如果复制就要起诉。 现在虽然也有数字版权保护,但很多人依然在使用未经授权的数字作品,并且盈利很多。所以NFT的出现在数码艺术中是非常重要的,使数码艺术得到了保障。 主持人:您是从浙江美术学院,就是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陶塑专业毕业的。应该是先去做实体艺术的。不知道您现在有没有经常关注和创作数字媒体艺术。NFT艺术更像从实体艺术到数字媒体艺术再到数字加密艺术的进阶。 我想请问,您在最初听说NFT加密艺术这个概念后,您是怎样的想法? 曹星原:我自己对数字工程,数码艺术是有兴趣的。但我真的不理解。 我应该是比较早使用数码来教书的人。1995年我正式开始工作,在美国。我要教的是《清明上河图》这个长手卷。我怎么给学生看?美国人不懂什么是手卷,我也不可能带一个到教室展示给他们看。后来我就从故宫买了一套大机器拍的反转片。用当时微软公司的软件,找了两个学生扫描、拼接,加上热点。最后可以在电脑上来回的拉。我觉得这就是数码艺术。后来苹果公司给我们评那一年教学使用苹果软件的最佳案例。那个学生后来一毕业就去了苹果公司工作,他也很开心,我也很开心。从那时候我就接触到了数字艺术。 当时我们做这个清明上河图的数字艺术品时,故宫还特意嘱咐我不能随便乱发。对我来说就无法形成我的学术影响,因为无法做传播。如果发给别人,故宫会认为版权无法受到保护。 当我听到NFT的概念时,我第一感觉就是整整晚了二十年。如果我94、95年有NFT,我可以立即把清明上河图的手卷NFT化,这样我这个代码转发过程中获得的一切都可以和故宫分享。所以我在听到NFT以后没有任何迷惑,只是觉得很激动。 主持人:老师刚才反复强调NFT可以确认版权的。这里有个比较纠结的问题,包括行业内也没有搞清楚的问题。比如我拍了一张照片,把照片放到区块链上变成NFT。而我自己私下是保留了照片的底片的。那我将照片扫描后上传到NFT市场,售卖的代码究竟是所有权还仅限于使用权? 曹星原:这个问题现在没有解决的办法。随着数字技术的升级,今天扫描的图片,可能在一年以后的质量都不如一年之前的效果。我买的NFT就只是一个可能会被随时淘汰的复制品。从实体作品扫描转换成NFT进行销售这里会有一个规范、手段上的问题,需要规范化。NFT实际上是给纯数码艺术准备的。就像我无论拍了多少清明上河图的图片,这幅画本身都是故宫拥有的。我再上传和销售代码,藏家买的也只是二手的东西。 但我们把清明上河图做成了会动的手卷,还有热点可以放大,配有说明。如果那时候有NFT,这个东西如果上传有人买,说明这是第一代用数码虚拟的手法展示了手卷,也见证了当时的科技最高点。这是NFT作品赋予实物作品的意义。 现在故宫或其他地方已经出了好几版数字化的清明上河图,已经把我们当时做的淘汰了。但我们可以作为历史的痕迹体现价值。 所以核心还是,NFT如何与实体艺术品产生关联。买了NFT的代码,要能和实体艺术品产生关联。这样的规范是要有相关部门制定的。如果规则不立,可以拍一万张照片去NFT化,去销售,用当下话这就是“忽悠”了。 主持人:老师之前在节目中谈到:艺术是用于表现科技的。您认为NFT的出现可能会有哪些原因? 曹星原:NFT的出现是科技上,计算机领域的话题。从2017年11月的加密猫开始。因为有人买,还有人转手卖,于是加密艺术品就出现了,也出现了NFT的市场。但都没有火。当时外界人都不太明白。这些加密的图片在网上很容易搜到,但从今年2月起,我觉得很烂的一张NFT图,在市场上价格都是很惊人的。这些图很难看,我就在想谁会买?为什么要买? 另外,我也看到了一些非常好的NFT图。我的节目中提过,我如果有个比尔盖茨一样的大房子,要在客厅里放一个虚拟的屏幕,花几十万买上一批NFT作品存起来。NFT的图可以不断的换,永远会根据环境变幻。如果比尔盖茨请曹星原吃饭,因为我是研究中国美术史的,虚拟背景墙就可以变幻出宋代的NFT艺术。甚至可以配音乐。这是以往的任何艺术手段都不可能代替的。 动画有时间性。而NFT就可以放在那里。既是瞬间艺术,又是时间艺术。我对很多数码艺术展览,包括沉浸式的、体验式的我都去参加,发现有个大的问题。数码艺术需要时间,我有多少时间站在一件数码艺术作品前?但NFT加密艺术,它的时间就是几秒钟,我从走进它到离开5秒钟就足够了。NFT很多作品动图也就几秒钟,之后再重复。这种体验是以往的数码艺术不具备的。NFT的作品里面有独创性、想象力。 主持人:科技的发展和某些技术的出现对艺术是会产生影响的吗? 曹星原:我在几年前参加一个线下的“未来大会”时谈到:没有美术断代史。美术风格的变化,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写实主义、印象主义,回头看所有风格的变化不是艺术家想要这么画。是科技的发展给他们提供了这么画的可能性。 比如透视法。医学科学对人体解剖,对肌肉、骨骼研究很透彻之后,艺术家就将这些理论借用到作品之中,于是画出的人物形象就很准确,既有透视的深度感,又有准确的骨骼和肌肉。 印象派是得益于大家对光学的理解提高了;写实主体有社会的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照相术的发明。很著名的写实主体大师库尔贝有很多不可见人的手稿和很多照片。他的很多手稿是基于他收藏的照片画出来的。摄影使我们对写实的能力不知道提高了多少倍。 所以我会总结说,哪里有什么风格变迁史?风格变迁史就是科技进化史。科技进化到这一步,艺术风格才发生变迁。 可以给一个具体的例子。艺术史一般都从新石器时期说起。新石器时期的人还用石头工具,但他们已经会用火了,开始烧造陶器,比如西安附近半坡村的彩陶。在火被发明之前,人类是不会制陶的。火的发明是科技昌明的一大步。对泥土的提炼、细化、过滤,最终做成小盆、小碗背后都是科技。有了火在当时是了不起的科技大进步。我们掌握了如何用火,而且可以控制火在局部的温度。 在做彩陶的过程中,人们又发现可以把金属融化、浇筑,就出现了青铜时代。青铜器也不是艺术家想要这么做的,而是科技的昌明使人类学会了冶炼。包括瓷器的上釉、高温瓷,都是科技在推动着技术。 我们知道三星堆遗址现在还有很多谜点,最大的一个就是非常大的面具,当时的铸造工艺是什么?科技是什么?在如此大的模具里,是如何让铜汁流到每一个局部?工人如何防止不被烫伤?这些其实都是科技、工程学的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三星堆的艺术品是制造不出来的。 艺术风格的断代史背后都是科技的发展史。 回到NFT。NFT本身是唯一的,但实体艺术可以不断被扫描、拍照。同样,唯一性的实体作品又不在链上销售,人们买的是一串NFT的代码。如此一来,NFT与实体作品之间如何打通?如果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又会是往前的一大步。 现在的数字技术能做到很多事情。我们只有两个限制。一是运算速度,家里不可能有超级电脑。挖矿的人用的超级电脑一般人不太会用。如果超级电脑在手机上就可以实现,数码艺术会有更大的飞跃; 二是任何显示屏幕,手机厂商都很骄傲,但我们作品里能够做到的色彩,在显示器中无法显示出来。 我在中央美院教《展览策划》,让学生把美术馆空间做成3D的,虽然还是在平面的屏幕上,但可以有转着看的感觉。但我们还没有转着看的显示器。假设有一天我们有了转着看的显示器,就像《星球大战》里的白色小机器人,会投射出一个立体的全息影像。但目前这些电影里的图像都是后期制作的。生活中,如何使一个图像在空气中呈现? 前几年有一家公司“黑色魔术”做了一批动画,号称自己的显示器可以在室内凭空出现一条鲨鱼,地面变成海水。后来有人揭秘说他们并没有这项技术,只是后期修的图。最终这家机构就破产了。目前来看,显示器局限了数码艺术。 以上是笔记上半部分的全部内容。 —- 编译者/作者:行走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行走笔记:曹星原解读NFT加密艺术的价值 (上篇)
2021-07-01 行走 来源:区块链网络
LOADING...
相关阅读:
- ChiaSwarm矿工告诉你还能不能吃到肉2021-07-01
- Heco基建耕耘者:HyperGraph的公链赋能之路2021-07-01
- Filecoin网络目前FIL流通量约为1.41亿FIL2021-07-01
- 区块链技术如何提高选举透明度和新闻筛选能力?2021-07-01
- 浅谈区块链游戏对渠道、获客以及社区属性的重塑202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