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主货币——2014年中国数字货币研究报告》英文摘要中文原文
时间:2014-10-14 来源:weibo.com 作者:沙钱、姬明佳
本报告是基于2013年以来以比特币为核心的数字货币发展的现象研究,对数字货币存在和发展的原因、理论、理念、技术及市场因素,作出了较全面的梳理和分析。报告以中国数字货币市场及政策法律问题为叙述重点,并以此为基础,对数字货币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事件及其影响、产业生态以及未来趋势,从理论到实践,作出了全面且视角独特的分析和评估。 报告第一章“数字货币范畴”澄清了数字货币所指概念的经常性混用,明确指出“数字货币”即指以比特币为标志的、应用去中心化的分布式传输方式、并基于密码学技术加密和附有工作量证明机制特征、指向支付应用的数字资产。在简要回顾数字货币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报告明确指出数字货币并不主要由于传统货币的危机、而是基于互联网经济发展并适应互联网交易的需要而产生的。在这一章中,报告简要归纳了到目前为止对数字货币的经济学研究成果,尤其展示了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并且在回顾传统货币理论的过程中,寻求对数字货币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的切入点。报告首次将比特币置于货币理论语境中,对其作为封闭的且固化的货币供给系统提出了质疑,进而对比特币作为孤立的货币研究视角提出了批评。在此基础上,报告将同类型数字货币置于一个有内在联动结构的整体系统中加以阐述,如此,将封闭型的比特币变成了开放型的数字货币系统,从而使数字货币供给达成了可变性,并提出了个别币种通缩和数字货币系统内部遵循格雷欣法则同时存在的观点,从而在基础理论层面上证明了数字货币存在的可行性。 报告第二章陈述了各国官方对比特币及数字货币的态度和政策,并展示了对比特币各种截然不同的认识,提出了媒体在这场争议中的重要作用。在这一章中,报告着重分析了中国央行于2013年12月3日发布的《关于防止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对全球数字货币市场及发展的影响,进而分析了中国发展数字货币的政策法律环境,基于这些法律方面的条件,报告提出了中国数字货币的未来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报告第三章以初步形成的数字货币的产业链为研究目标,对中国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资讯服务、矿机研制及市场等产业内容进行了分析,着重对中国尚未形成规模的数字货币支付应用及金融衍生应用,进行了分析阐述,并对中国数字货币产业的缺陷,直接提出了质疑,认为中国业界过于注重市场短期利益的明显倾向和原本不完善的市场规则,已经使中国数字货币产业从研究到应用,全面落后于美国。 报告第四章是对除比特币之外的其他数字货币币种的研究分析,展示了币种研发设置上对比特币而言的各种理念的应用与发展,一些新币种在技术设置、理念延伸和应用推进等方面作出许多创新和实践。同时指出,一方面在数字货币币种经历短时期爆发性泛滥并损害了数字货币名誉的同时,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自身发展及价格形成机制上的规律,在与比特币逐渐形成联动共生关系的同时,也提出了市场价值判断的衡量标准问题。报告提出,在技术性、应用性、分布结构和流动性等四个评判数字货币价值的标准当中,应用性应成为核心概念,同时提出了确定数字货币应用性的量化标准的研究思路。 报告第五章站在中国业界的视角,对2013年以来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比特币业界发生的重大事件,按其影响作出排序和分析,将MtGox事件、中国央行调控和美国十一月国会听证会列在事件影响的前三位,同时将“寻找中本聪”媒体效应、ASIC矿机大规模应用、中国淘宝网驱逐比特币等事件均列入其中,并对其作出视角独特的分析,提出了事件之间的关联脉络。 报告第六章题为“数字货币的未来”,分为“理念的延伸”、“对数字货币的预期”和对“监管的建议”三个部分。其中在“理念的延伸”部分着重分析了比特币理念在DAC和社会自组织系统上的契合点,提出了对DAC概念系统的全新解释,将DAC这一技术范畴置入经济学概念当中,首次将DAC原则置换成绝对“硬约束”和契约“硬约束”原则,并以此为据,将比特币的“51%攻击”问题解释成契约“硬约束”的体现,而不真是它的问题所在;报告首次提出,比特币的理念和结构、以及它的发展运行,符合“自组织”系统的规定性,并有可能发展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社会自组织。 在“对数字货币的预期”部分,报告从应用、研究、产业影响和市场多个角度对数字货币的未来作出了预期分析,认为基于比特币理念和其架构延伸开发,实现多币种动态应用的前景,是理想的并使可能实现的;比特币作为单一币种的孤立应用是不可想象的,也是没有前途的。 报告最后认为中国现有对比特币的遏制监管,实际上仍然是没有监管,进而建议政府应在基础研究、立法和引导性政策上强化具体行动,进而在封堵非法交易的同时,力争在鼓励创新、促进商业活动上取得多赢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