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行业须读懂政策——重温《国五条》的启示
时间:2014-12-01 来源:巴比特 作者:沙钱
几天前“比特时代”网站摘录了出版不久的央行编写的《2013年中国人民银行规章和重要规范性文件解读》(以下简称《文件解读》)中的《国五条》的政策解读部分,在《国五条》发布一周年之际,通过这一政策解读文件来重温《国五条》的政策精神,仍然有不少值得业界认真思考的内容,这对比特币及整个数字货币产业的发展和进步都是十分重要的,至少,在正确理解所从事业务的法律风险和政策风险方面多有裨益。 一年前,这份正式定名为《中国人民银行 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俗称“国五条”的正式文件发布后,全球比特币价格大跌并构筑了至今无法触碰的价格顶部。其后许多主流媒体群起攻之对比特币大肆妖魔化,使得很多人都认为中国官方禁止了比特币产业。直至今日,毫不夸张地说,业内还有人认为比特币在中国是非法的,何况原本就没有弄懂比特币为何物的业外人士。 比特币投机潮的社会风险是政策考量的首要因素 既然如此,“国五条”出台压制比特币究竟出于怎样的考虑 这要看当时央行怎样认识比特币的风险。《文件解读》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答案: 从比特币属于特定的虚拟商品这一属性看,其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较高的投机风险。比特币交易市场容量较小,交易24小时连续开放,没有涨跌幅限制,价格容易被投机分子控制,产生剧烈波动,风险极大。普通投资者盲目跟风容易遭受重大损失。同时,比特币的相关交易市场仍处于自发状态,可能存在交易对手方风险、资金安全风险和清算结算环节的风险等,投资者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二是较高的洗钱风险。··· 三是被违法犯罪分子或组织利用的风险。目前,国际上已经出现了利用比特币进行的毒品、枪支交易等犯罪活动,相关案件已经被查处。同时,各比特币交易网站的现状参差不齐,一些网站没有经过合法注册,涉嫌非法经营;一些网站安全防范和抗风险能力差,容易发生黑客攻击或网站经营者卷款潜逃等事件。 这三个方面的风险认知,都是后来政策执行的控制要点,其中第一个投机风险是重点强调的,也是当局最在意的,事后政策执行和舆论配合,也主要在压制投机潮上着力。至于另外两个风险表述并无特别之处,任何政府都会常态化地关注和抑制洗钱和非法交易。只是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央行的这份官方文件把投机列入首要风险,却丝毫没有提及比特币对现有货币体制的冲击风险,这不仅与大部分国外央行的注重点有很大不同,事实上的行动策略和重点也大相近庭。那么央行文件所说的“投机风险”又究竟是什么,要知道国外政策性指导文件当中鲜有针对市场风险突出至需要官方干预的程度,这似乎原本就不是一个问题,为什么在中国央行眼里它不仅是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首要问题了呢 实际上,基于“无知”导致的投机潮,历来是中国政府极为在意的社会问题,不仅是比特币引发的投机潮,从早期温州民间钱“会”,到直至今天还存在的传销,甚至是正规股市的疯涨行情,最终都有官方的严厉压制,尽管事情性质完全不同,但极有可能导致相似结果,毫无专业知识的盲目跟进者成为最后的买单者,从而投机泡沫破裂引发剧烈社会问题,政府把这些社会问题看做是社会动荡的苗子。从这个意义上看,官方根本不把比特币投机潮看作是简单的经济问题,一旦在社会生活层面上成为不稳定因素,无论是何种形式,遭到官方的严厉的实质性压制,必难以避免。 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也完全可以理解政府为什么不彻底禁止比特币的意图,当然,首先是比特币不是中国特有的孤立事物,完全禁止比特币难以成立,且完全禁止比特币的法律政策依据也不足,但最重要的恐怕是政府无意承担泡沫破裂导致投资者破产的责任。显然,如果中国官方禁止比特币导致投资者损失,全世界的比特币投资者就会把损失的原因彻底归罪于中国政府,中国的比特币投资者会把矛头直接指向官方,这样,官方刻意要避免的事情反而会发生,并让自己成为主角。因此,无论其他理由是不是存在,不禁止比特币是官方的优选方式。 看看央行自己在《文件解读》中如何表达“国五条”的政策效果: 《通知》是各国央行和监管部门中第一份对比特币及其他虚拟商品的性质进行界定,并提出较为系统的风险防控措施的法律文件。《通知》发布后,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其观点也得到了各国央行和监管部门的认可。 目前,在各部门和金融机构、支付机构的共同努力下,《通知》起到了预期的警示效果,社会公众普遍对比特币等各种虚拟货币的性质有了正确的理解,对这些投机活动中所蕴含的巨大风险也有了充分的认识,相关风险防控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继续会相关部门做好比特币风险的防控工作,并基于自身职责,密切关注比特币的动向和相关风险,进一步加强对公众货币知识的教育、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货币观念和投资理念。 中国央行从未也无意越过其管辖界限 显然,央行把比特币投机潮压制后的冷却局面当作是政策出台的最大成果,并明确表示将会在此领域继续推进现有政策。至于其他方面的“成效”丝毫未有提及,这反过来证实了官方真正在意的是什么。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文字中清晰表述了“国五条”是全世界第一份对比特币定性的官方文件,而这一界定在于《国五条》当中直接表明比特币不是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这一界定既是文件的核心,实际上也是对央行责任的自我界定,这种自我界定不是说为了央行进一步介入比特币的政策调控,而是某种程度上为了退出或者至少不是主导比特币的政策调控,也正是这一意义上,“比特币不是货币”才成为这一文件的核心内容。中国央行的功能在于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甚至还不是货币政策制定的主导者,既然比特币不是货币,那么比特币这件事情就不是央行的职能覆盖范围,这也是周小川后来公开表示“比特币谈不上禁不禁止的问题”的依据,言下之意不是不削,而是“不管我的事”。今年上半年央行根据“国五条”精神严控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提供比特币服务,最终与交易平台达成某种妥协,除了防止投机潮再现之外,再有就是反洗钱合作,央行政策上的苦衷在于,根据中国的“反洗钱法”的规定,只有金融机构才有承担配合央行进行反洗钱工作的义务,非金融机构没有与央行进行反洗钱合作的法定义务,我们最终可以看到的是反洗钱合作成立,交易平台的银行结算终未被关死,我们可以在《文件解读》中看到,“明确相关主体的反洗钱义务”,成为“国五条”重要具体举措和成果。所有这一切都是央行自己必须管辖的事,除此之外,央行从来没有越过其管辖界限。 另一方面,“国五条”和《文件解读》中始终未提及比特币对现有货币体制的潜在冲击,而这条恰恰是欧洲和许多主流经济体央行公开的重点关注点。按照中国行政当局的行政风格和基本策略,他们从不对没有发生的事情下结论,更不会让自己的结论来渲染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如果说央行注重比特币的货币功能的潜能,会间接否定“比特币不是货币”的核心精神,显然更会将央行想推出去的事,客观上变成自己甩不掉的事情。 《文件解读》的另一关注细节,在介绍比特币部分的最后内容中,文件将交易平台定位在比特币影响扩散的主因地位:“比特币交易网站的出现极大地拓展了比特币的交易规模和影响力,吸引了许多社会公众进行比特币的买卖和投机活动。”无论这一观点正确与否,这直接导致“国五条”执行的重点盯着交易平台,并且,这可能仍将是政策执行的重点。反过来说,具体政策执行须通过交易平台实现,而交易平台再出什么事情,必将是政策执行层面最敏感的环节,交易平台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可能挑动官方敏感神经的事情,都有可能引来官方新的政策执行举措,这是业界必须认真对待的事情。 政策预期的视角 无论如何,比特币业界对中国官方政策的风险预期,一直是个重要话题,也是不少比特币业者不愿将比特币事业长期化的原因之一。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法律层面上始终存在两面性,而“抓大放小”历来是行政风格和政策原则,比特币的量化规模远远够不上“大”的概念。一方面繁杂的行政许可让人生厌,另一方面经济生活中存在大量谁也不管或管不上的领域,当比特币成为央行“不管”或只管反洗钱的时候,实际上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中典型的谁也不适合出来管的领域。“国五条”联署的五个单位,除央行外,工信部只管网站实名论证,保监会、银监会暂时只能“打酱油”,证监会最多只盯着交易平台不要越界,至于税务、工商、质检等有些看似更有责任的部门,根本没有出现在文件联署名单中,从这一意义上讲,中国官方根本没有准备好对比特币进行全面的政策调控,像许多事情一样,行政当局最优先考虑的往往是“不要没事找事”。 这一判断从最近一件“非典型”学术动态上得到间接印证,最近媒体报道首次官方举办的数字货币研讨会,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中国人大马列学院等智库单位参与,没有央行也没有直接的金融政策和产业管理部门参与,这说明官方有意研究数字货币现象并列入了国家级社科课题,但这一层面的研究和参与单位的通常立场来看,基本不会得出对比特币彻底不利的结论,也很难上升到政策制定和执行层面上,因此,在现有态势上,只要不出现影响很大的负面事件,中国新的数字货币调控政策的出台的可能性基本为零,相反,比特币及数字货币界如果出现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动态,极有可能强化政策研究层面上的正面因素,为今后更宽松的政策制定形成有利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