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很魅,游走在神魔之间
时间:2016-10-24 来源:ITHowBiz 作者:TechToBiz
魅,在中国古代民间鬼神信仰中特指介于鬼神与精怪之间的一类,而比特币在当下社会中也被人们赋予了神与魔两种不同的含义。为了让当下的CIO、IT高管,以其他的C-Level高管更为全面的了解比特币之“魅”,ITHowBiz 睿·信科技首次以两书群发的方式,通过分享《加密货币:虚拟货币如何挑战全球经济秩序》(以下简称《加密货币》)、《区块链:新经济蓝图及导读》(以下简称《区块链》),希冀揭开比特币的面目。 神秘人物出现 厚重的面纱并未全部打开 恰逢正在撰写书评的时期,比特币领域又再次掀起全球新闻界的关注,长期以来披着厚厚神秘面纱的比特币之父——“中本聪(化名)”,终于付出水面。Craig Steven Wright于5月2日,邀请英国BBC、英国《经济学人》以及《GQ》杂志,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在向媒体验证自己就是“中本聪”的过程中,Craig Steven Wright出示了很多“技术”证据,其中包括“中本聪”首次将10枚比特币支付哈尔・芬尼(Hal Finney)所使用的“私钥”。 尽管Craig Steven Wright公开身份已经过去数日,但是对其是否确实是比特币之父,互联网上的争议依然不断。但是,Craig Steven Wright的一系列做法,确实与“中本聪”创建比特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事缜密极为相似。在公布自己身份之前,Craig Steven Wright首先在伦敦与比特币基金会首席科学家加文·安德烈森 Gavin Andresen会面。 在《加密货币》一书中曾披露,在2011年4月,“中本聪”发出了最后一封邮件,加文·安德烈森正是这封邮件收信人列表中的一位,同时,也正是在这封邮件中“中本聪”将比特币社区的领导角色授予给了加文·安德烈森。Craig Steven Wright在正式向媒体公布自己身份之前,他首先找到了加文·安德烈森,在这次会面中,Craig Steven Wright向加文·安德烈森展现了各种技术证据,最终加文·安德烈森终于确信坐在他面前的这位澳大利亚的男人,就是那位“中本聪”。 比特币一枚水晶球,映射出人类不同的愿景和欲望 《加密货币》、《区块链》两本书的立意完全不同,但恰恰是因为这样,通过这两本书,能够让读者对比特币有一个更为全貌的了解。前者,以一种“传记”的形式,让人们对比特币的前世今生有所了解。作为华尔街日报的记者,保罗·维格纳以深度调查报道的写作形式,从货币的金属货币主义(“metalist”)到“记号主义者”(Chartalist),向人们揭示出比特币的魅力所在,即比特币能够满足这两者对“货币”的诉求,同时它还是一个高度分布式、无需信任的点对点货币支付系统。 《加密货币》指出:“信任和金钱之间的联系对于理解加密货币以及以下概念是至关重要的,这个概念便是用以计算机算法为基础的信用取代政府信用。(在这个意义上,称比特币为“非信用的”是不准确的,即使这是一个方便的描述;在比特币的情形下,信任只是授权给了数学,而不是一个人或公司。)你需要某种信任模型以运行一个货币体系。比特币旨在为用户提供的信用,其基础不是人类,而是不可侵犯的数学定律。” 相对详实、叙事方式风格不同的是,《区块链》则更像一部充满着无限畅想的数字化货币未来发展规划的蓝图指南。在内容的重点分布上,《区块链》也与《加密货币》迥然不同,它关注的中心是在比特币分布式总账——区块链。借助区块链技术,该书作者梅兰妮·斯万给我们展现出未来“去中心化应用”、“去中心化企业”、“去中心化社会”等种种可以预见的颠覆式变革的出现。 触及到比特币总账——区块链解读,《区块链》用了当下可以找到的最为贴切的方式,为人们揭开了区块链关键价值的封条。其指出,中本聪在设计比特币方案时,采用了与众不同的解决思路,这表现为某人A向比特币网络发一份广播,内容为:“我要转账1 BTC给接收方某人B,并且我能提供一段脚本,这段脚本作为钥匙可以打开这1BTC上的锁;同时,我根据接收方B的要求为这1BTC加一把新的锁。……网络各节点收到广播,运行脚本,发现某人A提供的脚本确实能“开锁”。于是根据A的指令给这笔比特币换上了一把B才能打开的“新锁”。当接收方某人B想使用这1BTC时,只要能提供一段脚本作为钥匙打开这把新锁就行。”正是这样的设计,使得我们可以“通过比特币内置的这套脚本语言,灵活地编写出各种各样的约定,这样的约定被称作‘合约’。”比特币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可编程的货币。” 比特币,一个人类历史上可编程的货币。这样的价值不仅仅可以让任何数字化合约均可以借助比特币完成,同时也让任何现实中的“合约”朝着数字化方向转型。《区块链》告诉我们,任何以中介服务形式、契约为约定的商业模式,都将被“区块链”所改写。作者梅兰妮·斯万更进一步的告诉人们,当所有的资产可以被数字化定义,基于区块链的数字化合约将改写整个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则。 比特币是支点,只不过它两边分别是天堂和地域 《加密货币》、《区块链》都没有回避比特币现实存在的种种挑战。只不过前者侧重于通过展现种种业已发生的比特币丑闻、比特币技术漏洞,来告诫人们,比特币本身依然处在一个极为不确定的成长过程之中。但是,如果人们认可支撑比特币运行点对点、分布式计算的运行“规则”,那对它的关注和投资,则是非常有价值的。 《区块链》则更为直接的抛开了比特币作为数字货币本身的价值,而是将视角聚焦在比特币赖以运行的总账架构——区块链之中。依托比特币开源平台,业界已经出现了各类风格的数字货币,作者梅兰妮·斯万适时的指出,这种趋势正是朝着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所倡导的《货币的非国家化》方向发展,即“降低门槛容许私人货币存在,以期通过大量自由状态货币间的不断竞争演化,涌现出优质乃至最忧的货币。” 尽管《加密货币》、《区块链》两本书都对比特币长远的发展给予了极为积极和乐观的判断,但是每本书都明确的指出了比特币以及比特币总账——区块链技术所存在的“先天”缺陷。这其中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无法回避的理论上的“51%攻击的可能性”。其次是,由于总账的体量日益增大,将束缚比特币的发展。“如果比特币想要达到VISA标准的2000tps规模,其总账体量每天至少将增加3.9GB。此外,交易的延迟性给比特币想要真正撼动现有的支付体系带来巨大挑战。目前比特币交易延迟时间为10分钟,而VISA最多是一秒钟。最后,比特币平台的吞吐量有限,其速度仅为7tps,而VISA标准的吞吐量就为2000tp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