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太多,项目不够用了,”ICO的投资群里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调侃。 而这句话也暴露了,不少ICO的投资人已经看透了他们正在参与的游戏的荒谬本质。 ICO庖丁解牛 说起ICO,也许很多人并不明白,但是把它描述成“低配版IPO”或者比喻成“打新股”,也许就恍然大悟了。 ICO全称“initial coin offerings”,可翻译为“代币首次发行”。根据中国政法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研究院论文《虚拟货币发行、交易与融资法律问题》的定义,ICO是企业或非企业组织在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下发行代币,向投资人募集虚拟货币的融资活动,根据标的的不同,可分为四类: 一是产品或服务为标的的ICO,投资者凭其购买并持有的代币,获得投资项目的产品或服务,实质是商品或服务的预购。 二是以收益权为标的的ICO,投资者凭代币获得区块链项目或基础资产的未来收益。 三是权益份额为标的的ICO,投资者通过购买、持有代币加入某种预先订立的契约,代币表示权益份额,募集的资金用于项目投资,投资者获取预期收益。 四是股权为标的的ICO,发行的代币是企业的股份凭证,这种模式一旦构成公开发行,就违反了我国《证券法》等相关规定。 在上海一家日料店里,一位ICO行业观察者向澎湃新闻举了一种ICO模式的例子:“这家日料店想要融资,于是发行代币给一部分人,承诺定期回购,这部分人来店里吃饭也可以打折,所以就是股权上附带使用权。” 火币网COO朱嘉伟对澎湃新闻表示,ICO项目有一部分是圈钱跑路的,一部分是“拿了很多钱干了很少的事情”的,还有一部分是项目优质、团队靠谱、众筹金额合理的,“第一种和第三种都很少,但是第二种很多。”因此朱嘉伟表示,ICO更适合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内行人士来投资,不适合跟风的“大妈们”。 “马勒戈币” “这些包装成‘XX区块链’、虚拟币叫做‘XX链’的ICO项目,其实好多都跟区块链关联不大,或者借着区块链的火热之势‘硬拗’,内行人看了很尴尬,”一位区块链业内人士对澎湃新闻表示。 澎湃新闻就曾接触过一个发行“马勒戈币”的项目,该项目宣传“马勒戈币,土豪的币,”背景是一望无尽的大草原上的羊驼。 马勒戈币宣传图片 “我们将开发一个全新的AI云系统,每产生一个马勒戈币都将绑定一个云端的人工智能草泥马,草泥马在马勒戈壁云中,每个人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到每一匹草泥马,每匹草泥马都是一个基于DNN的具有自我学习能力的语义机器人,有自己的性格和特性,它可以学习用户输入的语言,并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以及交易和交流的活跃,最终可能每个MLGB都能具有自我意识而在马勒戈壁云系统中觉醒,因此每一个MLGB都是唯一的值得收藏和有增值空间的人工智能体,”宣传语称。 只要点连接输入邮箱信息,立马送币。一分钟后,澎湃新闻也的确收到了邮件,声称澎湃新闻已经被赠送1.04个马勒戈币。 澎湃新闻被赠送“马勒戈币”的邮件截图 更没想到的是,看起来是个笑话,但是天使投资人薛蛮子在今年8月14日发布微博称:“我投了mlgb”这个项目。此前,薛蛮子表示短时间内已经投了18个ICO项目。 薛蛮子微博 但8月30日凌晨,薛蛮子发微博称:“一个月以来近距离接触了ICO许多项目。一方面体会到区块链技术的革新与伟大。另一方面也因为接触到越来越多的打着区块链招牌的不靠谱项目而担忧。购买这些代币的人们对这些项目的团队技术与市场基本上不做任何尽调与功课,只是希望能一上市就赚个百分之三百五百。这个绝对是不可能持续的,应该降降温了。” 没有白皮书的2亿美元众筹 “这是我们的项目白皮书,众筹4000万,马上开始ICO,”一个ICO投资群里的群主表示。 “怎么抢 ”一个投资者问道。 “有多少份额 ”另一个投资者问。 开始ICO五分钟后。 “什么 ICO结束了 ”还没“上车”的投资者懊恼道。 “不好意思,刚刚网站访问量太高,所以卡顿了,现在恢复正常,”群主说明道。 但是没有人问这个项目的实际用途,也没问这个项目的估值究竟是怎么计算出来的。 “死不死无所谓,ICO能捞一点是一点,利润少点而已。项目路演做得好,不怕韭菜投怀送抱,”一位ICO参与者表示,他表示今年以来通过ICO已经小赚一笔,但是跟他身边狂揽几百万的人相比,还是相形见绌。他们赚钱的方式,就是等手里的代币高价时抛出,有时甚至联合多人一起坐庄操纵价格。只要有“韭菜”接盘,他们的游戏就能持续下去。 “我有个朋友,团队还没有招募好,写了白皮书上了个项目ICO了一天,进账7000万人民币,”一位接近ICO发行者的人士表示。 不同于传统的VC、PE投资机构,没有人关心ICO项目究竟是什么、怎么落地,甚至有项目发起者根本都懒得写项目白皮书。 比如李笑来,他原本是新东方教师,但很早就进行了比特币投资,对外宣称拥有6位数的比特币,称“中国比特币首富”。目前单个比特币价格已经达到3万元人民币。李笑来2013年创立比特基金,专注于互联网、比特币相关领域的天使投资。2017年7月,李笑来的ICO项目PressOne上线,募集资金2亿美元,资金进入后锁定期一年,之后将会在自己创立的云币网上交易。但最引人担忧的是,这个项目没有白皮书。 “白皮书是提供了也没多少人看得懂,甚至就没几个人看的东西,”李笑来这么表示过。 最终PressOne累计募集资金价值约1.25亿美元。 同样是新东方教师的罗永浩,今年8月锤子手机融资10亿元人民币,耗时4年多,只与李笑来的一个项目打成平手。 “从李笑来开始,ICO死了,”有投资者忿忿不平地说道。 监管来了 8月中旬,澎湃新闻曾进入一个虚拟货币圈的会场,大厅里站了一排衣着清凉的模特,手举带有性挑逗色彩的广告牌,内容是希望看到的人能参加某项目ICO,此举引得不少路人驻足拍照。 模特在分发ICO广告牌 “这种模特在‘币圈’已经是常态,”一位业内人士对澎湃新闻如是说。 半个月前,类似的场合曾经发生过一起监管事件。 8月21日晚,上海浦东市场监管局在认证微博上发布消息称,近日“突击检查疑似虚假宣传的某全球区块链峰会”,主办方为“上海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某全球区块链峰会”是指7月底在上海召开的“纷智全球区块链峰会”,主办方为“上海若灵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案发事由是这家公司参考比特币技术发行了一款数字加密货币ETP(熵),并在该公司平台上进行交易。 8月16日,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召集数家比特币交易平台、北京市网贷协会和中国金融博物馆人士召开ICO监管为议题的会议。但一位与会人士对澎湃新闻表示,会上监管方面并没有明确表态,只是听取各方意见而已。 目前市场传言央行正在密集调研ICO,并在闭门会议中表示不排除“一刀切”的可能。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央行是绝对有“一刀切”的魄力的,不一定会像对待P2P那么“温柔”——毕竟P2P“一刀切”而不治理容易引起社会恐慌,而ICO目前参与者和金额还没有到那个程度。 国家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技术平台发布的《2017上半年国内ICO发展情况报告》显示,2017年上半年,国内已完成的ICO项目共65个,融资规模折合人民币达26.16亿元,参与人次达10.5万。但金融科技分析研究机构Autonomous NEXT统计,国内参与ICO的人数达到200万人。 而央行货币研究所所长姚前在公开谈到监管ICO时表示,ICO项目往往处于技术孵化阶段,商业模式还未成型,加上技术的颠覆性和开创性很强,监管者难以像IPO上市审批一样,对ICO项目的前景和价值做出专业、合理的评价。监管者不宜作为ICO项目好坏的审判者,最佳的角色是市场创新的“守门人”,而不是“清道夫”。 ICO监管也是个世界难题。8月28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第二次针对ICO发预警公告,称与ICO相关的上市公司股票,或者进行ICO的公司存在欺诈可能,利用门槛较高的新兴技术说服投资者进入骗局,欺诈行为还包括让投资者接触这一技术的主动方的一系列股票操纵行为。 7月,美国表态将ICO作为发行证券模式,考虑纳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监管。根据SEC在7月发布的调查报告,一个叫做DAO的ICO项目代币构成证券,应符合联邦证券法律,进行注册或者取得豁免。 —- 编译者/作者:周炎炎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区块链代币发行(ICO)成荒谬游戏 监管或有一刀切的魄力
2017-08-30 周炎炎 来源:澎湃新闻
LOADING...
相关阅读: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