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的美国金融危机逐渐演化扩大,银行系统再次受到考验。让我们跟随历史的镜头回到2008年前后,寻找一些当时金融危机,银行都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么现在的银行又会做什么,历史会再次重演吗? 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全称叫做“次级按揭贷款危机”,是指2003—2006年之间次级贷款大量发放,并在2007年的时候集中发生违约,2008年的雷曼兄弟公司倒闭时,造成全球性毁灭性的金融海啸。此次危机最大的原因是,信用评级非常低,还款能力较差的房贷。随着美国金融环境的不透明以及腐败的监管环境,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从信贷市场到资本市场再到实体经济逐层崩溃坍塌,以至于影响了全球产业链,造成了全球经济的崩溃。 序幕- 故事的镜头根据历史的胶片拉伸到2001年 2001年,美国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同年9月11日,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9·11恐怖袭击事件。 图片中的场景不是电影特效。 两架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民航客机分别撞向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一号楼和世界贸易中心二号楼,两座建筑在遭到攻击后相继倒塌,世界贸易中心其余5座建筑物也受震而坍塌损毁; 9时许,另一架被劫持的客机撞向位于美国华盛顿的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五角大楼局部结构损坏并坍塌。 911”事件是发生在美国本土的最为严重的恐怖攻击行动,遇难者总数高达2996人(含19名恐怖分子)。对于此次事件的财产损失各方统计不一,联合国发表报告称此次恐怖袭击对美经济损失达2000亿美元,相当于当年生产总值的2% 。此次事件对全球经济所造成的损害甚至达到1万亿美元左右 。此次事件对美国民众造成的心理影响极为深远,美国民众对经济及政治上的安全感均被严重削弱。 经济的损失 事件发生后,美国股民开始恐慌性抛售股票,导致股市暴跌。一周内,道琼斯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和标普指数分别下降14.3%、16.1%和11.6%,估计股票缩水1.4万亿美元。尽管布什政府向股市内大量注入资金,9月17日重新开市后,恐慌性抛售仍然无法避免,各大股指不断下跌直至3年来的最低点。 由于纽约曼哈顿岛是跨国金融公司的云集之处,这些公司的业务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据初步估计,损失在100亿美元以上。办公室设在世贸大楼上的公司就更加倒霉,他们的业务几近瘫痪,大量数据丢失,其中著名的公司有美洲银行、朝日银行、德国银行、国际信托银行、肯珀保险公司、马什保险公司、帝国人寿保险公司、盖伊·卡彭特保险公司、坎特·菲兹杰拉德投资公司、摩根斯坦利金融公司、美国商品期货交易所。其中,摩根士丹利损失最惨,因为它在世贸中心总共租用了29.8万平米的办公用地,公司很多职员连办公地点都没有。 据纽约市审计官员估计,事件造成的建筑等财产直接损失达340亿美元,人员伤亡造成的损失110亿美元,灾区现场清理和抢救费为140亿美元。 美国政府集合了无数建筑精英,拿出了无数的设计方案,才于2006年开始动工。新世贸大厦由于工程缓慢、费用超标,完工日期被一次次拖延至2015年,整个项目的预计花费也增加到了180亿美元。 仅9·11事件发生后一周之内,美国最大的财产保险公司AIG就赔付5亿美元,第二大寿险公司MetLife赔付3亿美元,CNA金融保险集团赔付2.3亿美元。全球几家大型的再保险公司也损失惨重,Munich再保险、瑞士再保险、伦敦劳合保险、通用再保险等公司更是元气大伤。美国“股神”巴菲特曾表示,他旗下的再保险公司要花数年时间才能缓过来。国际知名咨信评估机构美国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Moody)预测全球保险业此次的偿付总额在150亿至300亿美元之间。 9·11事件中,美国航空公司和联合航空公司各自损失两架飞机,整个空运停顿了3天。恢复飞行以后,由于受到事件的惊吓,美国航空乘客人数短期内剧烈收缩,甚至出现了一班飞机只有一位乘客的情况。灾难发生后,美国航空业就向政府提出了50亿美元的现金救助和190亿美元其他方式援助的请求。 灾后的重建 美国由于这次事件后经济出现衰退。为了刺激经济,美联储采用了“货币扩张型”政策,从2001年到2003年底,联邦利率持续降低,经过13次降息,联邦利率到达1%。联邦利率的降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带来了以次级按揭贷款为首的贷款发放。灾后的人们敢于借贷,商业银行和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在国家的支持下,也敢于放贷。 什么是次级贷款 次级贷款的全称是次级按揭贷款,是房屋贷款中按客户信用度分类的一种贷款。 相对优质贷款而言,次级贷款就是给信用情况较差、缺乏还款能力证明和收入证明的客户发放住房贷款。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面向信用分数低于620、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因信用要求程度不高,贷款利率通常比一般抵押贷款高出2~3%。它往往采用先低后高的还款方式, 主要实行首付低于15%或月供超过收入55%的浮动利率按揭贷款。这种贷款审批程序不太严格,利率较高,借款人对利率和房屋价格的变动相对敏感 次级抵押贷款的兴起 在次级抵押贷款之前,美国金融业有一系列完善的规则对接贷款者,商业银行/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和投资者。在没有次级贷款之前,只有信用较高,有能力还款买房的人才会申请贷款进行购房。商业银行和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基于房贷和其他贷款的基础之上发行ABS(Asset backed securities)这种资产支持债券,后来投资银行发现ABS有利可图并从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手中买下ABS, 并基于其起初之上制作并发行CDO(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担保债务凭证。但是,有能力还款者人数有限,为了扩大规模赚取更大的利润,信用较差,还款能力较差的人开始列入发展的名单当中。于是,次级抵押贷款在03年起开始发放,并在05年到达顶峰。 由于大批人贷款买房,导致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价格飞速上涨 从2002年起,美国房价以每年10%的幅度上涨,2005年房价上涨了17%,2003~2006年4年间美国平均房价涨幅超过50% 。在这种政策的刺激下,银行发放了大量各种形式的住房抵押贷款。贷款条件过于宽松使得许多人购买了超出自己偿付能力的住房,住房抵押债务急剧增加,美国的住房抵押债务对收入之比创下了历史最高记录. 美国房产价格的上涨在2005 年底达到一个顶峰。美国房价的急速上涨也为之后的房地产泡沫崩塌埋下伏笔。 资产证券化 简单来说,资产证券化就是将个人、企业,甚至一个项目在未来能够取得的现金的权利在当下进行贴现,使当下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现金。债权、未来收益权、租金等任何可以在未来产生现金流量的权利在理论上都可以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而ABS就是资产证券化的典型代表,也是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 ABS: 资产支持债券 (Asset-backed securities) 。资产支持债券是将房地产以及其他抵押贷款等资产池发行发行的证券。以此资产池可以产生未来可预期的现金流作为支撑,发行的债券为资产支持。ABS在资金来源上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和同质化。ABS分为MBS(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的房贷支持证券以及其他ABS如学生贷款,信用卡贷款,汽车贷款,门票收入等。此次危机中,主要是MBS的流通。当然,ABS也有风险,其主要风险为Prepayment Risk(预支付风险是指贷款者在利率降低时提前还贷,导致贷款机构被迫接收贷款并且承受利率降低,(收益损失的风险) 以及Extension Risk(延迟支付风险)。正是因为这两种风险的存在,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通过将其出售给投资银行的方式转移贷款。 CDO:担保债务凭证。CDO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 担保债务凭证, 是一种新型ABS, 以抵押债务信用为基础,基于各种资产证券化技术,对债券,贷款等资产进行结构重组,重新分割投资回报和风险,以满足不同投资者需要的创新衍生证券产品。CDO是由投资银行从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手中购入ABS,并融合其他债券所产生的新债券,也是金融创新的代表之一。CDO的核心设计理念是分级CDO的各个债权要求相异性,来源不能相同,同时彼此间相关性越小越好,以达到分散风险的要求。CDO分为优先级 Senior Tranches中间级 Mezzanine Tranches股权级 Equity Tranches。优先级的CDO会被评级机构打上AAA的最高评级,而中间级和股权级则被打上A或者BBB的级别。其中优先级的购买者会被优先偿付,其次是中间级,最后是股权级。一旦抵押贷款出现违约等造成损失,损失将首先由股权级吸收,然后是中间级, 最后是优先级。优先级CDO被评级机构评为AAA级别。 优先级CDO的购买方包括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风险偏好程度较低的投资者;中间级和股权级CDO的购买者主要是对冲基金等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机构投资者——也是本次危机中最先倒下的一类机构投资者。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便CDO进行分级,其本质仍然是次级贷款这种风险极大的贷款,也就是说CDO的本质还是一堆“垃圾“,只不过这堆”垃圾“披上了“黄金“的外表。 CDS:信用违约互换。CDS:信用违约互换 (Credit Default Swap), 关于债券发行者违约风险的保险。保费价格随着违约风险的上升而提高。 发行者: AIG 美国国际集团。CDS作为CDO保险,为CDO进行担保。也正是因为AAA的评级和CDS的出现,大批购买者开始购买CDO,也是后来CDO的崩塌,投资者血本无归,金融市场崩塌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次贷风险被转移到投资银行所创新的各种各样证券中去了,最初的住房抵押贷款金融机构就成为了典型的中介机构了,不承担任何风险。为了赚取“中介费”,他们就无限制地发放次贷,而后续的创新金融链上的投资者由于过多的环节手段他们已经不知道风险所在,也无止境地投资于这些金融产品。这样,尽管金融创新工具可以把风险分散出去,但是总体的宏观风险却因为投资者错误地判断风险大小而放大了。 2003 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为防止通货膨胀反弹,从2004 年6 月到2006 年6 月,美联储连续17 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 长期以来,大量美国居民利用住房抵押贷款的再融资(refinancing)来获得更多贷款,以维持自己入不敷出的生活方式。由于市场利率较低,房屋价格不断上涨,住房抵押贷款者可以以已经升值的住房为抵押,以比原有贷款更为优惠的条件,借入一笔新的贷款。在偿还旧贷款之后,多出来的部分便可以提取现金,作为自己的消费开支。但是,美联储不断升息导致住房贷款市场利息率的上升和房价的下跌,再融资者无力偿还新贷款,于是出现“断供”。违约率的上升导致以次贷为基础的RMBS 和CDO 的价格下跌。更糟糕的是,相当大部分住房抵押贷款采取的是浮动利息率。根据次贷的有关规定,在经过前两年低利息率期之后,次贷利息率必须根据市场利息率加以调整,次贷合同进入利息率重新设定期。利率的提高使得大多数次贷借贷者难以承受,次贷推迟偿还和违约率都大幅度上升。 次贷危机原因。American dream美国政府为了使其公民“安居乐业”, “居者有其屋”以原美国梦,使得房利美,房地美大力发展次贷业务,大幅度购买次级抵押贷款,鼓励人们贷款买房。 1)金融创新过度。CDO的证券化资产为ABS,无法追诉至实质财产, 因此CDO产品的出现使风险极度膨胀。衍生品市场的创新过程形成了“击鼓传花”,投行机构明白只要最后一棒不是自己,风险就不会存在, 因此他们不断创新,买卖。。。。。 2)传导机制加速了危机。房贷违约率的不断上升CDO价值下降,财富缩水,当所有人都认为“击鼓传花”的游戏到了尽头,CDO的价值自会下降不会上升时,没有人想要购买CDO,只有人想要卖CDO。即便侥幸卖出CDO获得收益,也再也不敢进行投资。由于市场的不稳定性,导致商业银行即便有钱也不再愿意放出贷款以确保本金的安全。 3)房价下降直接造成打击房地产行业的投资。投资银行的去杠杆化也使得股票市场大跌。信贷市场瘫痪,股票市场大跌,公司裁员导致居民削减消费,企业降低投资从而导致宏观经济陷入衰退。 利率上升,房地产价格下降(紧缩的货币政策)→违约率上升(信贷市场)→资产价格下降(资本市场)→商业银行惜贷行为,信贷紧缩(信贷市场)→居民消费,企业投资减少→经济危机 去杠杆化。金融机构通过出售风险资产来偿还债务,主动收缩资产负债表,降低杠杆比率。众多金融机构在同一时间大规模出售风险资产,自然会压低风险资产价格,从而一方面引发市场动荡,另一方面造成金融机构尚未出售的风险资产资产市场价值(账面价值)进一步下降。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次贷危机恐慌情绪上升至巅峰。 同日,美林证券同意以约44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美国银行。 2008年10月8日, 美联储宣布降息50个基点。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正式宣布推出量化宽松(QE) 全球银行的连锁反应 欧元兑美元在2007年11月26日攀升至全年峰值1.4873,创下历史新高,美元的贬值使得日元等低值货币迅速升值,使得大规模的平仓行为发生,货币市场出现了剧烈的震动 英国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 plc.亦称诺森罗克银行,以下简称“北岩”银行)一直是英国东北部地区两家富时指数100(FTSE 100)公司之一,是英国国内的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2007年9月14日.15日和17日,北岩银行发生了挤兑事件,这是自1866年以来英国的银行首次出现挤兑,也是“次贷风波”影响欧洲金融业的标志性事件。 次贷风波是北岩银行遭挤兑的外部环境因素 北岩银行作为一个资产负债率低、发展迅速、被英国人视作好银行的金融企业却在英国遭到了挤兑,外部原因在于“次贷风波”引发了市场担忧。尽管北岩银行在美国次级债券市场上的投资并不多,仅占其全部资产的 0.24% ,大约为 2.75 亿英镑,其中 2 亿英镑投资在美国的债务抵押债券,0.75 亿英磅投资于房产抵押担保证券。但是,受美国“次贷风波”的影响,英国房地产市场也开始了深度调整,英国 HBOS 房屋价格指数从 2007 年 7 月开始下降,英国银行业贷款违约率随之上升,银行房贷业务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北岩银行是英国第五大抵押贷款机构,其 2007 年上半年新增抵押贷款额排名英国第一,拥有大约 150 万储户,向 80 万购房者提供房贷,业务重心向房贷市场的较大倾斜使得北岩银行被市场普遍认为是受“次贷风波”影响最大的英国金融机构。 监管的缺失和市场失灵是导致北岩银行遭挤兑的重要外部因素 1.金融稳定的三边制度框架没有完善。按当时英国金融监管法规,涉及金融监管的有英国财政部、英格兰银行和英国金融监管局三个部门,且在英格兰银行设立了三方常设委员会,但三边制度框架没有完善,主要存在这些问题:一是缺乏对三方维护金融稳定方面的作用与职责的详细法律规定。尽管三方签署了金融稳定的谅解备忘录,然而这个备忘录条款过于粗糙。在发生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三方很难及时、紧密地合作。二是缺乏对金融危机有序处理的制度安排。当北岩银行遭受挤兑时,英国金融管理三巨头反应迟钝。如果在危机初现时刻,三方就采取迅速一致的有效手段来处理,那么北岩银行也不至于连续多天被挤兑。 英国金融监管当局没有履行足够的监管责任。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英国放松金融管制,金融机构杠杆比率不断上升,金融的产品不断增加,金融机构过度冒险,监管部门却没有及时防控,造成风险不断累积。英国金融监管部门一直坚持以原则为基础的监管方法,保持中立的监管态度。 北岩银行遭挤兑事件中,英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失职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7年9月,北岩银行因流动性危机向英格兰银行求救,申请资金援助。 但瞬间,在2007年9月13日,北岩出现流动性危机向央行求救的消息被BBC曝光。紧接着第二天,北岩银行宣布预计2007年税前利润将比预期低20%的消息。民众的恐慌情绪被引爆。 在担忧与恐慌中,北岩发生了挤兑,给原本就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北岩银行添了致命的一刀。 2007年10月,北岩银行宣告倒闭,寻求买家注资。 北岩银行的发展历程完整地诠释了什么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1997年到2007年的十年正是英国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风起云涌的十年,准确抓住机遇、站在风口浪尖的北岩银行也正是台风登陆后第一个被席卷的银行。 冰岛破产 冰岛是一个人口只有32万的北欧岛国,但却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2006年冰岛GDP为11417亿克朗(181亿美元),GDP年增长2.6%,人均GDP60370美元。冰岛长期跻身“世界最幸福国家”之列,多次被联合国评定为“最适宜居住的国家”。联合国发布的2007、2008人类发展指数显示,以人均水平为标准,冰岛是全球第五大富国,免费医疗,免费教育,高额失业救济金,等高福利政策,世人眼中的冰岛宛若天堂。然而在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冰岛却陷入了国家破产的危机,损失极为惨重,冰岛人民不得不面对9倍于GDP的银行负债重担超过1383亿美元,本国货币大幅贬值,出现严重国际收支危机,濒临破产,每名冰岛公民身负37万美元的债务,冰岛总理甚至建议国民自行捕鱼来节省粮食开支,带来这场毁灭的其根本原因是冰岛过度发展金融业,金融杠杆比率太高,虚拟经济完全脱离实体经济的季度膨胀。 雷曼兄弟公司倒闭时,国外短期信贷渠道被关闭,冰岛第三大银行Glitnir银行不得不向冰岛中央银行提出短期的借贷要求,然而,冰岛中央银行反应却出乎意料,它不仅拒绝了借款要求,还根据有关条例对该银行强行实施国有化,这使得市场认为冰岛中央银行无法成为可靠的最后贷款人,从而使得整个国家的银行风险骤然上升,本已贬值的冰岛克朗一时暴跌, 9月29日,冰岛宣布将第三大银行Glitnir收归国有。2008年10月6日,冰岛金融系统急剧恶化:当天冰岛克朗对欧元汇率猛跌25%,雷克雅未克股市中所有银行股全部停止交易,国际信贷评级机构吧冰岛的信贷评级从A降为BBB,冰岛总理对全体国民发出警报称:“在最糟的情况下,冰岛的国民经济将和银行一同卷进旋涡,结果是国家的破产。”冰岛外汇储备迅速减少,主要银行陷入危机。 2008年10月7日,冰岛政府宣布接手第二大银行Landsbanki,同时宣布将寻求从俄罗斯借债40亿欧元来读过难关。总理哈尔德呼吁储户保持冷静,不要急于从银行取走存款,他还承诺冰岛所有的居民储蓄将得到政府担保。 2008年10月9日,冰岛政府宣布接管第一大银行Kaupthing。冰岛证券交易所以“不寻常市场条件” 为由宣布所有股票交易暂停,同一天,德国和英国政府分别采取措施,暂时冻结冰岛陷入困境的主要银行在各自国家分支机构的资产,保护本国储户利益。 2008年10月14日,冰岛股市在暂停交易三天后重新开市,OMX15股票指数当天猛跌77.4%,创下了全球有史以来股市最高跌幅的记录,冰岛证券交易所宣布,上述三家被收归国有的银行股价为0. 至此,冰岛经济全线崩溃,冰岛大学教授阿尔萨埃尔·瓦尔费尔斯称:“冰岛已破产,冰岛克朗以成为历史”。 希腊债务危机 2009年10月初,希腊政府突然宣布,2009年政府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预计将分别达到12.7%和113%,远超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和60%的上限。鉴于希腊政府财政状况显著恶化,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相继调低希腊主权信用评级,希腊债务危机正式拉开序幕。 随着主权信用评级被降低,希腊政府的借贷成本大幅提高。希腊政府不得不采取紧缩措施,希腊国内举行了一轮又一轮的罢工活动,经济发展雪上加霜。至2012年2月,希腊仍在依靠德法等国的救援贷款度日。除希腊外,葡萄牙、爱尔兰和西班牙等国的财政状况也引起投资者关注,欧洲多国的主权信用评级遭下调。 根本原因,该国经济竞争力相对不强,经济发展水平在欧元区国家中相对较低,经济主要靠旅游业支撑。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出游人数大幅减少,对希腊造成很大冲击。此外,希腊出口少进口多,在欧元区内长期存在贸易逆差,导致资金外流,从而举债度日。 直接原因,2009年12月16日晚间,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宣布,将希腊的长期主权信贷评级下调一档,从“A-”降为“BBB+”。标普同时警告说,如果希腊政府无法在短期内改善财政状况,有可能进一步降低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这已是希腊一周内第二次遭受信贷评级下调的打击。本月8日,另一家评级机构——惠誉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刚刚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至 “BBB+”,并引发了希腊股市大跌和国际市场避险情绪大幅升温。另一评级机构穆迪也已将希腊列入观察名单,并有可能调降其信贷评级。 危机的起源 一切要从2001年谈起。当时希腊刚刚进入欧元区。根据欧洲共同体部分国家于1992年签署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欧洲经济货币同盟成员国必须符合两个关键标准,即预算赤字 不能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负债率低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然而刚刚入盟的希腊就看到自己距这两项标准相差甚远。这对希腊和欧元区联盟都不是一件好事。特别是在欧元刚一问世便开始贬值的时候。这时希腊便求助于美国投资银行“高盛”。高盛为希腊设计出一套“货币掉期交易”方式,为希腊政府掩饰了一笔高达10亿欧元的公共债务,从而使希腊在账面上符合了欧元区成员国的标准。 这一被称为“金融创新”的具体做法是,希腊发行一笔100亿美元(或日元和瑞士法郎)的十至十五年期国债,分批上市。这笔国债由高盛投资银行负责将希腊提供的美元兑换成欧元。到这笔债务到期时,将仍然由高盛将其换回美元。如果兑换时按市场汇率计算的话,就没有文章可做了。事实上,高盛的“创意”在于人为拟定了一个汇率,使高盛得以向希腊贷出一大笔现金,而不会在希腊的公共负债率中表现出来。假如1欧元以市场汇率计算等于1.35美元的话,希腊发行100亿美元可获74亿欧元。然而高盛则用了一个更为优惠的汇率,使希腊获得84亿欧元。也就是说,高盛实际上借贷给希腊10亿欧元。但这笔钱却不会出现在希腊当时的公共负债率的统计数据里,因为它要十至十五年以后才归还。这样,希腊有了这笔现金收入,使国家预算赤字从账面上看仅为GDP的1.5%。而事实上2004年欧盟统计局重新计算后发现,希腊赤字实际上高达3.7%,超出了标准。最近透露出来的消息表明,当时希腊真正的预算赤字占到其GDP的5.2%。远远超过规定的3%以下。 除了这笔借贷,高盛还为希腊设计了多种敛财却不会使负债率上升的方法。如将国家彩票业和航空税等未来的收入作为抵押,来换取现金。这种抵押换现方式在统计中不是负债,却变成了出售,即银行债权证券化。高盛的这些服务和借贷当然都不是白白提供的。高盛共拿到了高达3亿欧元的佣金。高盛深知希腊通过这种手段进入欧元区,其经济必然会有远虑,最终出现支付能力不足。高盛为防止自己的投资打水漂,便向德国一家银行购买了20年期的10亿欧元CDS“信用违约互换”保险,以便在债务出现支付问题时由承保方补足亏空。 下挫股市 由希腊主权信用评级遭调降所导致的该国主权债务危机在爆发之初,便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欧美各主要市场均在2009年12月8日开盘后迅速下挫1%以上;而其引发的全球投资者避险偏好,则通过推升美元的方式,向大宗商品期货市场施加 了巨大压力。 标准普尔周二(2010年4月27日)下调希腊评等至垃圾级,因担忧该国执行解决其高债务负担所需改革的能力,标普之前还下调葡萄牙评等,称鉴于其疲弱的经济前景,担忧葡萄牙的应对高负债的能力。对援助希腊方案细节的担忧令欧元负面人气进一步加重,欧元兑其他主要货币普跌,欧元/美元周二跌至一年低点,录得一年内最大单日百分比跌幅。欧元/日元挫至122.57日元,跌幅超过2.5%,普遍的风险厌恶情绪令日元得益;美元指数大涨1%,报82.319,但美元/日元跌0.8%,报93.20,盘中低见92.82。 银行挤兑 2012年5月希腊组织联合政府失败令它退出欧元区的风险攀升,希腊人担心该国脱离欧元区后采用的新货币会没人要,纷纷到银行去提领存款,银行开始出现挤兑现象。 2015年7月9日,希腊雅典,希腊债务危机深化,民众扎堆儿领取养老金。 希腊债务危机后的塞布鲁斯银行危机 塞浦路斯共和国,一个地中海岛国。它拥有被英国《独立报》称为“欧洲最棒的沙滩”的度假胜地阿依纳帕(Ayia Napa) 也长期因岛上希腊、土耳其两族的矛盾而处在实际分裂状态。但除此之外,塞浦路斯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欧洲边缘国家,甚至干脆被人视为中东国家——它到巴勒斯坦的距离,比到欧洲的距离要近得多。 塞浦路斯不受重视的原因是它实在太小,这个国家的面积只有9251平方公里,其中还有约1/3处在实际分裂状态,而属于政府管理的希族人口则只有约83万人。塞浦路斯在历史上先后被奥斯曼土耳其和英国统治,直到1960年才获得独立。独立后的塞国政府一度想要改变该国以往的“依附型经济”,发展独立自主的民族工业,它出台过三个五年计划,其中第三个因土耳其入侵而中止。这一时期,塞浦路斯政府对国民经济多有调整、控制的态度,所幸并不激进,该国也保持了不温不火的发展速度。但这种发展对于一个后进国家是不够的,1970年,塞浦路斯的人均GDP仅为750美元,比起为国人熟知的当时的欧洲末等生希腊、西班牙和爱尔兰也尚有很大差距,也低于智利和阿根廷,只属于中等收入国家。 这个小国的“飞黄腾达”是戏剧性的,它的原有路径被一场政治动乱破坏,迫使塞国走上了另一条由私人资本主导的发展道路。1974年7月,希腊军政府在塞浦路斯挑起一场旨在促成塞国回归希腊的政变,引起了土耳其武装干涉。该国北部被土军占领,近半农业、工业、矿业和交通运输设施都在冲突中遭到破坏,20万希族人——在当时占希族总人口的1/3从土军控制区域逃到南边,沦为难民,国民经济背上了沉重负担,濒临崩溃。 捉襟见肘的塞浦路斯政府放弃了原有的五年计划,转而执行“紧急经济行动计划”。顾名思义,这一计划的本意是解决当时那种极为困难的局面,首要目标是安置难民和恢复经济。缺乏资本的塞国ZF不得不采取吸引外资和鼓励私人投资的政策,于是,作为“紧急计划”的“副产品”,利用该国廉价劳动力的出口加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依靠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以及旅游业的勃兴,在“紧急计划”实行的15年间,塞浦路斯经济以年均8%的速度持续增长,人均GDP从1975年的976美元,不足希腊1/3的水平,提升到1990年的9641美元,超过了希腊。 当然,当这个国家的劳动力不再廉价,产业转型便是不可避免的了。金融业刚好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除了原有的管制较为宽松、税率很低等制度便利,塞浦路斯恰恰又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早在80年代初,它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就已位居世界第三、欧洲第一,并且有很高的出国深造率,这为金融业的崛起提供了大量优秀的管理人才。 过去的辉煌的确不能掩饰现在的失败,对于当下的塞浦路斯,媒体很容易为它的悲观、绝望所吸引。路透社采访了一位53岁的失业幼儿园教师Dora Giorgali,她的两个儿子都在海外留学,“我告诉他们不要返回塞浦路斯,”这位母亲说道,她表示自从她13岁那年土军入侵之后,她还从未对未来感到如此迷茫。除了公职人员,即将失去饭碗的银行员工自然也是抗议“三驾马车”,希望它们干脆滚出塞浦路斯的人群。 尽管如此,民调仍然显示该国希望留在欧元区的人至少占到了60%,虽然在这些人当中也有不少正感到愤慨。塞浦路斯人有理由认为欧盟不公,他们并不是希腊,塞国的财政状况直到最近都相当良好,甚至在2009年之前还一度有预算盈余,欧盟却以最为严厉的态度来处置他们。 对于那些指责塞浦路斯经济结构者,塞浦路斯人的态度同样是抵触的,这个国家培养的最为大牌的经济学家,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Christopher Pissarides)便表示,依靠服务业和旅游业而不是汽车制造业来作为发展支柱并没有什么过错。而对于帮助俄罗斯富豪洗钱的指控,塞浦路斯人则指出其他监管宽松的金融中心也不会排斥这样的擦边球。 地中海的天然气开采可能是塞浦路斯经济复苏的最大希望,这里据说储量极其丰富,之前一台挖掘机探明的储量便达到了7万亿立方英尺——相当于沙特两年的产量。但政治风险是这项工程最大的障碍,土耳其和它支持的北塞浦路斯都声称拥有岛国领海主权,2013年一次钻探测试还招来了土军的炮艇。 然而,就是这么大一点的袖珍小国,却由于谋划一个存款税法案而成了全球新闻焦点。法案以零票赞成的尴尬处境未得通过,在它之后的“B方案”、“C方案”们则一直牵动着整个欧洲甚至全球政界、金融界的心弦。 塞浦路斯政府在2012年6月便向欧盟提出了援助请求,理由还不可谓不正当:它本来就是希腊债务危机的受害者,仅仅因为希腊主权债务减记,该国银行业就损失了30亿欧元。而它提出的175亿欧元援助金额与欧盟救助希腊的花销相比还不足后者一成,看上去,要救助这个经济规模尚不足欧元区0.2%的国家简直不费吹灰之力。 然而,援助不仅姗姗来迟且未达申请的金额,还附带了苛刻的条件。2013年3月,当新的一届塞浦路斯政府拿出与“三驾马车”(指欧盟委员会、欧洲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谈判救助方案时,该国的处境已经被敲定了:“三驾马车”要求塞浦路斯银行业的储户先行承担救助计划里的70亿欧元,它们才会提供余下的100亿欧元救助。 之所以形成这种局面,塞浦路斯和欧盟方面都有责任。塞浦路斯向欧盟提出援助申请时,执政的是“欧盟首位共产党人国家元首”赫里斯托菲亚斯(Demetris Christofias),这位总统对待救助条件的态度相当强硬,他表示自己不会对工人阶级实施紧缩措施,也不同意天然气、电力、港口和电信部门的私有化。换言之,当时的塞浦路斯虽然向欧盟请求援助,却并没有打算步爱尔兰、葡萄牙和希腊的后尘,它不愿交出部分财政主权,“三驾马车”自然不会接受这样的“求助”。 自2012年1月以来,塞浦路斯依靠从俄罗斯那里得到的25亿欧元紧急贷款,弥补它的预算赤字和到期债务,对欧盟救助的需求倒也并不迫切。但随着这种互相扯皮的拖延,塞浦路斯与作为主要援助者的德国都迎来了大选年。2013年2月24日,来自右翼党派民主联盟的尼科斯.阿纳斯塔夏季斯(Nicos Anastasiades)在第二轮投票中获得了57.48%的选票,当选为塞浦路斯新总统,这一权力更迭被普遍视为铺平了救助谈判的道路。然而,此刻德国方面也因为大选逼近而改变了他们的态度——要知道执政联盟的议员并不是那么支持总理默克尔的欧元区救助行动,反倒是在野的社民党等总是鼎力相助,在大选临近之时,他们必须对党派利益多加重视,在欧盟问题上与默克尔进行有条件的合作成了他们当下的策略。 3月16日,“三驾马车”与塞浦路斯达成了初步妥协:在塞浦路斯ZF从塞国银行储户那里收割58亿欧元后,他们将向塞浦路斯提供100亿欧元的贷款。接受这一条件,塞国ZF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只对10万欧元以上储户开刀,这是欧盟方面的本意,但将摧毁塞浦路斯的离岸金融中心地位;二是对所有储户都征税。阿纳斯塔夏季斯一开始的选择是后者:他宣布,将向该国银行10万欧元以下的储户征收6.75%的存款税,10万欧元以上的储户的税率则是9.9%,这两者都是一次性的。在法案通过前,为防止挤兑和资本外逃,塞浦路斯国内的银行都被关闭。 这种“奇葩”的税收很快就被广泛报道,不光是利益相关的金融界,在与之关系不大的中国也成了一时的话题新闻。不了解底细的评论者有称之为“抢劫”的,有说德国霸权的,有说依靠金融致富的塞国经济结构畸形的,也有嘲笑塞浦路斯国民是被社会福利养懒了的人,这些评论往往是国人根据对欧洲惯性认识得出的,与事实有不小差距。 3月19日,塞浦路斯国会对包括了存款税条款的救助方案进行表决,投票结果显示出了这一方案的不受待见:提出法案的执政党民主联盟投下了19票弃权票,其他党派的议员则悉数投下反对票。 但银行不能一直关闭下去,塞国政府必须拿出一个可行方案来。总统阿纳斯塔夏季斯的顾问为他指明了银行储户外的两个可能财源:一个是向俄罗斯求援,一个是国家养老基金。 财政部长米哈里斯.萨里斯(Michalis Sarris)立即飞往俄罗斯展开谈判,他的首要目的是争取延期偿还原来的25亿欧元贷款,并尽量设法降低利率。在此之外,他还有一个美妙的构想:将塞国第二大银行大众银行(Laiki Bank)以1欧元价格“卖给”一家俄罗斯银行,并由后者承担40亿欧元的资本重组费用。如果俄国人对投资银行并无兴趣,萨里斯则可能将该国的天然气资源作为筹码,寻求俄国“投资”。遗憾的是,俄罗斯投资者对塞浦路斯天然气的兴趣并没有萨里斯想象的那般大,更不要提投资该国银行了,他几乎是一无所获地离开了俄国。 国家养老基金更是一块动不得的蛋糕,塞国国内的反对且不谈,光是默克尔这边都对付不过去。因为她所在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对挪用养老金来填补财政缺口的强烈抗拒,默克尔也于3月22日表示,塞国ZF存在信用问题,不能接受它动用养老金的做法,并敦促塞ZF尽快回到与“三驾马车”的谈判中来。 走投无路的阿纳斯塔夏季斯终于放弃了善待10万欧元以上储户的幻想,3月25日,塞浦路斯终于与“三驾马车”在原则上达成了可行的一致方案。救助行动被限制在该国最大的两家银行间开展,大众银行将被关闭,其存款转移到第一大银行塞浦路斯银行(Bank of Cyprus),在这两家银行储蓄的10万欧元以下储户受到存款保险保护,而10万欧元以上储户将承担至少40%的减记。这并非税收方案,无需通过立法程序,而为刚通过不久的银行重组法案管辖。 3月30日,塞浦路斯央行确定的最终方案使大储户几乎被完全吞噬:超过10万欧元的存款,37.5%将转为塞浦路斯银行股权,其余则被冻结,约22.5%转为无息存款,剩下的40%仍计息,但是在银行经营状况良好前不会退还本息。这种处置彻底摧毁了塞国的离岸金融中心地位,该国将金融业作为支柱的发展方式一去不复返。 塞浦路斯救助方案让欧洲投资者感到恐慌,他们担忧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西班牙或意大利的银行。众多欧洲领导人试图说服他们塞国只是个案,欧元集团主席Jeroen Dijsselbloem却不慎失口道:“塞浦路斯的协议为未来欧元区银行重组提供了一个模板。” 无论欧盟实际是如何看待塞浦路斯救助方案的意义,通过这次事件,他们的态度至少有一点已经表露无遗:欧洲人已经对由纳税人来承担金融业损失的做法感到厌倦,无论是由本国纳税人还是别国的。缺乏激励机制造成的道德风险这些年来一直在让欧盟疲于奔命,整个欧洲的隐性担保拉高了太多金融产品的价格,其中最典型的便是希腊国债,它在2008年的价格曾接近德国国债,就是因为投资者们预期欧盟一定会在出现问题时介入。 看上去欧盟似乎开始考虑对金融采取放任态度了,但塞浦路斯问题也恰恰显示出他们的决心并没有那么强烈。最初的存款税方案在欧盟方面也同样招致了反对,因为10万欧元是欧盟承诺过的存款保险上限,他们不希望这类储户遭到任何损失。欧洲领导人还正在制定银行一体化计划,塞浦路斯救助方案给他们一直拿捏不定的矛盾选择提供了一个出口:要构建整个欧洲的存款保险就意味着建立起一个从欧元区北部国家向欧元区边缘国家进行财富转移的体系,这是这些掌控欧洲的国家不愿承担的,何况边缘国家们的金融业还都很发达——而一个首先榨干被救助国大户的“欧洲存款保险”似乎是达成了一石二鸟的结果。 显然,“未保险储户”们并非愚蠢得任人宰割,所以欧盟会急于解释塞浦路斯救助“仅仅是个案”。他们给出的理由是塞浦路斯没有足够的次级债务用来重组,讽刺的是,这在两年前还被塞浦路斯银行作为他们稳健经营的证据:他们的资产负债表几乎完全由存款来承担。 塞国政府也有过自己的打算,他们并不希望该国金融业就这么垮掉,所以阿纳斯塔夏季斯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提出向10万欧元以下储户征税,但这在政治上是行不通的。放任银行破产倒是无需通过投票,ZF也无需背负如此沉重的外债,但他们未必有这种觉悟,毕竟这可能导致国内小储户的损失远大于被征存款税。向欧洲伸手是他们的如意小算盘,但这个小算盘遭到了欧盟自己的大算盘打击,不但没救着金融业,政府债务也飙升到了超过GDP的140%的“已破产”水平。
到2013年11月25日,比特币从最低0.01上涨至1175美元。 现有的数据缺乏,使我们在网络中很难找到真实的08年后-13年比特币发展的数据。 第一个比特币诞生 2008年11月1日,一位自称中本聪的人发布的《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的论文中提到了比特币设想,论文中称将“建立一个新的电子现金系统,完全点对点,无需可信第三方”。2009年1月3日,第一个序号为0的比特币创世区块链相连接形成链,标志区块链的诞生。 第一次币物交换 2010年5月22日,一位名叫拉斯洛·汉耶茨的技术极客在比特币论坛BitcoinTalk上发帖称可以使用一万个比特币换取几个披萨,没想到与一位名叫Jercos网友达成了交易。作为使用比特币购买实物的首次交易,比特币爱好者将这一天称为比特币披萨节。 第一家数字货币交易所 2010年7月,全球第一家比特币交易中心MT.GOX 上线,这家在2013年曾经位居世界第一大比特币交易商,历史最高峰水平是它的交易份额占到全球的80%,2014年,被黑客盗取85万个比特币后宣布破产。 第一次比特币区块调整 2012年11月28日,比特币区块供应量首次减半调整,从之前前10分钟50个递减至25个,同时比特币发行量占到发行总量2100万的一半,此时比特币价格为12.4美元。 第一个专门的监管机构设立 2014年1月25日,美国加州政府建立WRXP协议,作为全球首个虚拟货币发行和交易的监管机构。随着数字货币的进一步发展,很多国家已经开始探索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但是全面禁止和明确限制比特币的国家仅占少数,征税与观望态度占多数。 第一个国内监管政策 2013年12月5日,人民银行等五部委发布《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对比特币进行界定:“比特币不是真正意义的货币”; 2014年,中国证监会发布意见,表示“比特币是虚拟货币,作为新兴投资产品,有关部门还在观察”, 2017年9月4日,央行等七部委联合下发《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称比特币是“虚拟货币”,禁止交易平台提供法币与代币交换服务。 第一个比特币交易基金 2013年7月,首只比特币交易基金在美国成立,2015年9月19日,美国期货交易委员会首次把比特币和其他虚拟货币定义为大宗商品,与原油或小麦归类一样。 近期,包括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Cantor交易所、纳斯达克(Nasdaq)、英国曼氏集团、LedgerX等多家机构已经决定上线比特币相关期货。 第一个承认比特币合法地位的国家 2013年8月19日,德国率先承认比特币合法;2014年6月28日,美国加州它那个个AB-129法案,虚拟货币、数字货币、积分等已经合法化。 结语 美国现在的金融危机,早在2018年12月就开始控制,回购市场是否避免了危机的发展?并没有 大量的资金流入了市场刺激了股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有一部分资金流入了BTC。 比特币是不是数字黄金?这些的的股市自由落体,政府强力救助,问题解决了吗? 当对冲基金经理们谈论银行系统性风险时,人们察觉后正在寻找当危机进一步扩大,所面临的银行风险时,另一种自救措施。比特币的优越性会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有些人会愿意尝试它,甚至有些人会被迫使用它。 2016年大部分国人,去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清扫廉价资产,当政策限制每年个人现金流出限制在5万美元,“国人更难将现金挪到国外”,从而被迫从海外市场回缩,跨国转移资金时,比特币相较于银行传输资产的流通性便捷性匿名性,使得比特币成为了规避政策的工具,一度稀缺导致价格飙升,当澳大利亚随后因该政策导致房价回落,房地产投资因此减小,因此规避政策的BTC出现了倾销。一度几时,btc被当做规避政策转移资产的投机工具。 而现今世界人们购买BTC,储存BTC的原因已经改变,不在把BTC当做单纯的规避政策转移资产的投机工具,更多的是看到了BTC储存财富的价值。这是相较于在股票市场低迷期配套BTC资产,且长期BTC收益跑赢股票和其它类金融产品,金融在危机到来时,能通过抛售BTC,以缓解股票等其它金融产品带来的风险扩大。 那么现今的金融体系再次面临考验,中心化的银行系统风险逐步显露,是否能再次承担起保存大众的财富的职责。 或许去中心化的BTC是你在危机中,另一个选择。 本文来源:币圈小星果 —- 编译者/作者:币圈小星果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银行的风险和BTC的机遇
2020-03-20 币圈小星果 来源:火星财经
LOADING...
相关阅读:
- 干货:从币安合约插针总结永续合约的风险和对应措施(有红包)2020-10-30
- 比特币突然下滑4%|美国银行预测股市暴跌20%2020-10-30
- 星展银行被曝将推出数字资产交易所大银行开始拥抱比特币了?2020-10-30
- filecoin经济模型后投资回报率有几何?180天聚沙成塔2020-10-30
- 泰国银行在选择合作伙伴作为ConsenSys之后继续创建“ Inthanon”加密货币20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