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一直在思考 DeFi 行业的进化方式,以及它会不会重复更宽广的科技产业的某些趋势。 如果你读过知名博主 Ben Thompson 的「Stratechery」博客,会发现他提过一个聚合理论,定义了「平台公司」和「聚合器」(aggregators)之间的区别。 Shopify 或 Substack 之类的公司是「平台公司」,他们提供一些应用程序接口(API)或技术,让第三方与终端用户连接: Substack 将作者和读者连接在一起,然后拿走收入的 10%; Shopify 连接商户和买家,然后向商户按月收取技术使用的订费,另外还提供可选的增值服务(比如支付、贷款服务等)。 不过,最终还是由作者或商家自己去获取用户和分销渠道。 而「聚合器」则是谷歌或 Facebook 这样的公司,他们参与和介入第三方和用户之间的关系。这么说有点过于简化,但 Facebook 和谷歌确实拥有大量与其用户有关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让企业花广告费。在许多情况下,媒体公司或旅游公司并不拥有客户关系,为了分发信息他们必须向谷歌和 Facebook 支付费用。 如果你想去东京旅游,那么第一反应肯定是打开谷歌搜索,而不是登陆 Expedia 这样的旅游网站上搜索。结果,2019 年,Expedia 公司在「销售和营销」上的花费高达 60.3 亿美元,大部分都花在谷歌广告上。 在中心化金融(CeFi)加密领域里,可能币安(Binance)是与谷歌和 Facebook 最相似的聚合器。由于其用户量超过 1500 万,币安在某些加密币的分销上表现最佳,当然,他们也就从供应方(那些希望在币安交易所上币的项目)提取了很多价值($$)。 项目团队(供应方)愿意通过几种方式向币安付费,包括: 在加密货币交易所上架的费用; 其 IEO 融资的某个百分比; 广告(空投和赠品)。 项目团队之所以愿意用这些方式向币安付费,是因为他们自己不太可能实现如此广泛的分销。此外,在币安上币还使这些项目具有更大的合法性,因为用户认为币安在支持某项目之前,已经做过一些尽职调查。 在加密货币行业,币安的地位非常强势,凭借其品牌、用户和成熟度,即便他们晚于对手把某些产品推向市场,但却依然能够占据一个很大的市场份额。通常币安总是晚于其他交易所才上架一些代币,进入永续合约市场也晚,也是近期才开始提供期权交易(尽管仍然是单向的)。即便如此,币安的上币总能吸引很多用户。 如果把聚合理论应用到 DeFi 行业,我们认为目前这一领域可分为三类: 协议(第三方):Compound、dYdX、Maker/DSR、CurveFi、Uniswap; 平台:Zerion、InstaDApp、Argent; 一批新兴「聚合器」:Ray、CurveFi、1inch.exchange、dex.blue、unspent.io。 用一个已经被用烂的类比,现在的 DeFi 仍处于其「早期互联网时代」,没有谁入场后能用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聚合所有服务。以 Compound 协议为例,用这个协议直接交互的用户数量,就超过任何一个平台或聚合者服务的用户数。 事实上,目前的 DeFi 聚合者并不完全符合 Ben Thompson 的定义,但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些苗头,它们正以自己的方式在趋近那个定义。 机遇在哪里? 我们认为,在 Zerion、InstaDApp、Argent 这些中立的(至少目前是这样)、以用户界面 / 用户体验为重点的平台中,会有一家,或者出现一家新公司,有机会创建一个界面来进一步简化 DeFi 体验,并在此过程中成为一家羽翼丰满的聚合器。 现阶段的聚合者都不那么易于使用,与科技行业里的聚合者不同,它们当前仅仅聚合了供应方,还未能成功地聚合用户。 在某些方面,加密货币钱包似乎正在扮演「聚合用户」的角色,比如 Trust Wallet 可被用于存储用户的资产,也提供有限的交易、质押资产等功能,还通过 Wallet Connect 与其他应用程序相连接。但据我们所知,它并不赚钱。 谁能第一个变成所谓的「DeFi 平台」,就能垄断这个市场。Metamask 是一个典型例子,当一个工具足够好,而且比其他人更早入场,就会变成一个公认的品牌。现在市场上几乎每一个 DeFi 产品都会首先集成 Metamask。如果你的网站上没有「使用 MetaMask 登录」这个选项,那就会被认为是一个不成熟的项目。 一个 DeFi 项目如何成为一个聚合者,我们提出以下一些方法: 路径一 一个平台可以转型为服务于 DeFi 金融机会的「可信平台」或应用商店(app store)。这个平台让其用户与各种金融机会连接,并为其支持的一些协议提供「批准盖章」(stamp of approval)——这相当于告诉用户,它们已尽其所能地验证了这些协议的代码的合法性,并检查了其审计情况。 亚马逊公司对其平台上的第三方商家有类似做法,亚马逊会从商家合作伙伴的每次交易中收取费用,商家还需每月支付一笔订阅费才能在亚马逊平台上销售。 诚然,加密领域的平台很难像亚马逊那样从「商户」(协议 / 产品)收取月度订阅费(你如何向 Compound 开账单呢?),但却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利。 一种可能是,向某些新产品(在其完全去中心化之前)收取一笔费用,相当于官方背书(就像前文所举的币安的例子一样)。有许多新的 DeFi 应用都在争夺用户的注意力。如果能够获得拥有最多用户的平台的支持,一个新团队就相当于获得了营销方面的很高价值。 另一家值得参考的公司是 Salesforce。Salesforce 捕获了用户,然后让其他公司可以在 Salesforce 内通过 AppExchange 来集成其服务。在 AppExchange 里,Salesforce 会收取一笔一次性的上架费(以覆盖安全审查成本),然后再按照一定百分比收取通过其平台产生的订阅收入。 已经拥有庞大用户群的 DeFi 聚合者,将处于一个绝佳的位置,可以为各个 DeFi 协议提供应用程序接口(API)和软件开发工具包(SDK),以便于与之集成。 路径二 「路径一」会带来一个关于扩展的问题。DeFi 空间有那么多应用吗,就跟亚马逊的第三方商户,或者 Salesforce 的 AppExchange 里的服务商一样多呢?答案是不太可能。考虑到这一点的平台,有另一个出路,那就是采用「免费增值」(freemium)模式。 就零售用户来说,平台可以在用户和其使用的协议之间使用一种中介智能合约,这样就能从产生的利息中抽成,或基于交易收一笔小 bps 费。对用户而言,这就像是一笔「便利金」(convenience fee)。 与此同时,平台还可以提供一种「专业版」(Pro 版)工具(比如每月 500 美元),且不收「便利金」,带有更多功能和更多扩展性(比如专业版用户可以通过平台的 UI 自己集成新产品等)。 专业版工具看起来可能更像是针对机构客户定制的机构经纪(Prime Brokerage)服务。Prime Brokerage 的定义有些模糊,在传统金融里,它一般是银行为对冲基金提供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包括:为杠杆交易或做空提供借贷、交易的执行、现金管理、融资介绍和咨询服务等等。 在 CeFi 加密领域里,人们为致力于构建机构经纪业务(比如 Tagomi)的公司兴奋,但大多数还没有成功。这可能有以下原因: 在传统金融市场里,如果不通过 「主经纪商」(prime broker),一家对冲基金几乎不可能从机构投资者那里筹得资金,但加密行业并非如此,因此总体需求会低得多; 目前加密行业的某些 Alpha 收益,其实来自利用了交易所基础设施的不成熟,因此,各基金都希望直接连接所有平台; 「主经纪商」还不能向其客户提供借款和放款(许多人会认为,这其实是最重要的功能); 即便一家主经纪商能在自己的原生 UI 中提供保证金服务,但各基金仍然需要在不同的交易所上分别提交抵押品,比如 OKEx 不会认可你在火币上提交的抵押品。 对于上述痛点,DeFi 聚合者可以把握的机会,就是在交易之外提供借款和放款服务(通过 Compound 或 Aave 起步)。其实,这意味着做市商在一个平台借钱,在另一个平台上贷出(类似于 CeFi 「主经纪商」),但在实践中,这可能更像一种统一的交易体验,类似于传统的主经纪商。 聚合者还可以考虑推出自己的 CeFi 产品或 P2P 放贷服务,这样就能更容易的获取利差(spread)。其实可以效仿 Amazon 的 AmazonBasics 系列产品,创建属于自己的成功产品。 最终会有一家公司打造出一个垂直整合的全面服务平台,实现赢家通吃,即平台为用户提供流水线服务,在此过程中在平台上累积大部分的价值。 有哪些好处? 这些平台聚合者的好处是,它们能帮助 DeFi 获得更广泛的受众。如今激活用户首次使用 DeFi 的成本非常高。即便对加密领域的长期用户来说,这些平台也难于使用。 具有美观的用户界面、摆脱了抽象细节的全新聚合者可以催化新用户的入场,就类似于 Coinbase 在 2017 年下半年为加密圈做的事情。 许多第一次接触 DeFi 的人,在实际尝试时都会被吓到。你可以想象,一个智商不低的人在推特上读到,他可以获得 8% 的投资回报。然后他找到某个 DeFi 产品,却发现原来需要先在其他地方将美元换成稳定币,然后需要在另一个网站上创建一个钱包,之后才能真正将他的美元用于某个 DeFi 产品。 DeFi 里仍有大量值得改进的产品空间,比较有意义的是在平台 / 聚合者层面进行,这样一来,DeFi 产品就可以继续专注于技术改进和安全问题。 有哪些坏处? 一切事情都有风险。如果你在使用 Instadapp,因为它是用 dex.blue 在 Uniswap 上执行一笔交易,所以,你和实际交易之间可能隔了三层(以及多个智能合约)。太多的抽象,让用户不太可能真正明白他们在使用什么东西。在这个新生行业,这种安全性被遮盖的情况可能很危险,容易受到黑客入侵。在制定防攻击的协议时,请记住:简单至上。 用户和他们的钱之间的隔层越多,存在安全漏洞的可能性就会越大。此外,当事情越来越多的交织在一起,聚合者就更难对整个生态系统进行审计。BZX 攻击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了当 DeFi 的多个碎片混合在一起时会发生什么。 以 1inch.exchange 交易为例,在一个从 DAI 到 USDT 的交易中,资金通常是这样流动的: 用户把 DAI 发到 1inch; 1inch 把 DAI 发到 curve.fi 的流动性池 1; Curve.fi 流动性池 1 将 DAI 存到 iearn.finance; iearn.finance 提取 USDT 到 Curve.fi 流动性池 2; Curve.fi 流动性池 2 把 USDT 发到 1inch; 1inch 把 USDT 发给用户。 不过,这个资金流有两个问题需要留意: 第一,入侵 iearn.finance 的人或许能够窃取用户的资金,后者已批准 1inch 的智能合约转移其 ERC20 代币,因为 1inch 已经批准了 curve.fi,而 curve.fi 已批准 iearn.finance。而这些用户甚至可能完全不知道 iearn.finance 的存在! 第二,在区块链当前的政策中,gas 成本会让聚合的成本极高。举个例子,这笔 1inch 的?交易?产生了近 10 美元的费用。如果这是一笔价值数千美元的交易,那还划算,但如果是价值很小的交易,就不值当了。就目前而言,DAI/USDT 的交易,使用 1inch 和 Curve.fi 组合而产生的 gas 费,大约是直接使用 Uniswap 的 6 倍($5.13 vs. $0.855)。 总结 DeFi 聚合者面临的一线希望是,在许多方面,他们都可以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并能因为变得更中心化而轻松赚钱。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这违背了许多团队构建这些项目的初衷。在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与保持去中心化之间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或许是未来几年最有趣的一件事情。 来源链接:insights.deribit.com 撰文: Ryan Rodenbaugh 与 Baptiste Vauthey ,前者为 TrustToken 前幕僚长、后者系 Bitcog 创始人 编译:卢江飞 —- 编译者/作者:链闻 ChainNews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聚合趋势:谁会成为DeFi生态首个「聚合器」?
2020-07-14 链闻 ChainNews 来源:区块链网络
LOADING...
相关阅读:
- Coinbase推出借记卡,与PayPal开启加密货币支付大战,CZ否认币安规避美国2020-10-31
- 福布斯透漏,币安想通过子公司“太极拳”逃避加密货币监管机构2020-10-31
- 王团长区块链日记1086篇:后市看涨的人、觉得今天是个抄底的好日子2020-10-31
- 币安到底有没有被查?EOS海豚DOP-swap上线DBG,三大交易所互喷一地鸡毛,2020-10-31
- 【400天之约-第13天】今日无话题,大家可以谈谈在币安有多少资产,打20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