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LOADING...
LOADING...
当前位置: 玩币族首页 > 新闻观点 > 中信和中信建投合并的猜测

中信和中信建投合并的猜测

2020-09-30 胖哥6740 来源:区块链网络

市场传闻中信和中信建投要合并,然后市场又传闻国泰君安、申万和银河也有可能合并.....

这个时候我们不得不回顾去年年底证监会提出的打造航母级券商了。

在证监会宣布打造航母级龙头券商之后,我们更应该关注证券市场,现状如何?谁才可能是航母级券商?翻阅了市场上诸多解读文章,大都是雾里看花,乱谈一气,竟没有找到一篇有价值的解读,还不如自己写。

咱们先来看看证监会做强做优做大打造航母级头部券商的六点办法:

一、多渠道充实证券公司资本,鼓励市场化并购重组;

二、进一步丰富证券公司服务功能;

三、支持证券公司优化激励约束机制;

四、鼓励证券公司加大信息技术和科技创新投入;

五、支持证券公司完善国际化布局;六、督促证券公司加强合规风控管理,不断增强自我约束力。

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猛地一看,这几条好像都有道理,但是仔细那么一看,好像作用不大。

一般来说,监管者对行业的扶持主要是政策激励、方向引导或者税收优惠,否则你还能入驻企业看着它经营不成?先看第二、三、四条,都是在要求企业的经营细则,除非是国企,否则市场化的企业经营谁会管你,所有的服务提升、股权激励和创新激励都是在利润的价值下驱动的,加大创新之后吃不起饭怎么办?监管层会发钱吗?不发还说个蛋。然后再看第六条,这一条感觉就是为了凑字数,约束和扩张本就是反义词,加强约束就是要审慎经营,改革幅度不能太大,发展不能太快,这与做航母级券商明显相悖,而且这条放在最后一条,估计是公布政策不能忽略监管本质,还是说一句比较好。

所以,证监会真正大涨航母级券商的政策只有两条,并购和鼓励国际化。

01 中美券商对比

我们知道中美证券公司有一定差距,但差距具体有多大呢?我用一组数据展示,2018年,国际投行高盛的总资产为6.4万亿,摩根士丹利为5.9万亿,而中国证券行业龙头的中信证券仅6531亿,相当于高盛摩根的零头,就算把中国131家证券公司加起来,也比不上高盛一家。

而且,高盛摩根的强大并不是因为美国证券行业垄断性高,恰恰相反,美国资本市场呈百花齐放之态,证券类公司就有近4000家,而国内仅131家,少了近十倍,所以中美券商的差距,并不是靠并购就能够解决,即使全国证券公司都合并了,也只能是大券商,成不了航母级券商。

航母最基本的要求肯定是能出海!在自己的陆地上无论怎么横,也是一个在湖里游的小渔船。近几年几百家中概股在港股、美股上市,其中不乏有阿里、腾讯、移动、联通、中石油、中石化等等超大型机构,但没有一个选择内地券商作为承销商,尽管它们在海外设有子公司,有时候自家子公司上市都不会选自家公司做承销商,白白将利润让给其他券商,肉痛啊!

所以,国际化才是当前证券市场最重要的工作。

2018年,高盛37%的收入来源于机构客户服务,40%的业务收入源于美洲以外,反观我国,受国内股票市场散户占比较高影响,国内头部券商经纪业务收入占比奇高,就连中信、华泰这俩龙头国内业务都占90%,行业整体的海外业务,根本就是星星之火,可有可无。一味的追求国内散户交易佣金这一亩三分地,留下的结局只是自取灭亡。

如果以行业规模来看,当前中国证券行业的总资产约等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落后了二十几年,但是如果从国际资本影响力来说,我们恐怕落后得更多。

其实金融的本质都是信用,信用产生于了解和认知,中国企业赴美上市为什么会选择摩根、高盛?投资者为什么会选择购买摩根高盛的产品?是因为一本又一本书籍宣传它们的资本传说,一部部电影宣扬着它们的金钱观和价值观,一条条新闻宣示着它们对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力,它们成为全球自由资本的象征。信任的背后是文化的输出,金钱的背后是价值观的味道。

所以在我看来,文化输出和文化交流才是增强国际影响力的一个关键要素,20年来我们依靠着工业和廉价吸引了全球资本,当商业升级为服务、科技和金融领域后,信用与认知占据着绝对性作用,所以当我看到李子柒爆红海外的时候,我并不是感叹她是不是文化输出,而是感叹中国的李子柒太少,我们需要城市的李子柒、金融的李子柒以及千千万万个有趣的李子柒,真正的文化输出不是强行灌输什么,而是展现出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让别人来挑选它认同那一块儿文化。中国证券行业金融开放的文化,明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02 谁才是龙头券商

在询问谁才是龙头券商之前,我们需要先模拟一下证券行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在1992年到2015年之间,中国证券市场基本上是从0到1起步,所以行业内的券商基本都是指数级成长,中信证券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十年时间总资产就从130亿增长到6100亿,资产负债表扩表了近50倍,然后就开始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即使2014、2015年是难得一见的大牛市,总资产也没有出现指数级增长,从2015年至今的5年间,平均增速不过10%,发展速度堪称蜗牛。

这种情况下肯定不可能靠自然增长打造航母券商,中国金融扩张的步伐刻不容缓,5年小成果10年大改革才符合发展现状,鼓励扩张资产负债表示第一步,唯一的办法还是并购。

在2000——2007年间,高盛就是依靠并购疯狂成长,十年左右资产翻了6倍,巩固了龙头地位,国内证券行业明显是要复制那时候的美国,开始推动并购,而且还不能是小并购,需要三两次并购就能稳稳得成为行业龙头,国内再无竞争压力之争,这直接限定了咱们的筛选标的,就是前二十券商中的几家。

就目前来看,中国证券市场形成了两种竞争格局,一种是券商自营,以中信、国泰君安、华泰为主;一种是券商与第三方金融信息公司合作,例如同花顺、大智慧。

券商自营的行业是竞争最激烈的,TOP20券商各有千秋,同质化严重,谁也不能说是寡头垄断,现在还处于一个充分竞争的阶段,它们的股东背景一般都很大,要么是巨头集团,例如中信、光大、平安、方正、招商,不缺钱;要么是国企背景,例如国泰君安、海通、银河、国信,也不缺钱,所以TOP20券商谁也不能干掉谁。

海外的大型券商都是投行业务,但我们也不可能忽略国内巨大的散户市场,我认为,在国内同质化背景下,只有先做好经纪业务的券商才有资格和能力来角逐航母级券商。

凌乐深耕证券市场,接触的券商比较多,在我看来,中信、华泰、国泰君安和东方财富是经纪业务做得最好的几个券商,它们几家一定不愿意被收购或者合并成为航母券商,只愿意收购别人。

证券市场的第三方金融信息公司的地位才是真正的不可忽视,其中的代表就是同花顺,就以APP的活跃用户规模来看,同花顺在证券市场几乎是一家独大,华泰的涨乐财富通和中信证券月活都没超过1000万,中信甚至连同花顺的零头都没有,在我看来,垄断中国证券市场的最好方法就是收购同花顺,肉眼可见的得同花顺者得天下。

所以,未来证券行业如果要并购,只能形成三种局面

一、国企+国企,大型国企之间互相勾兑,海通+银河+国信;

二、巨头+小券商,中信+其他,国泰君安+其他,华泰+其他;

三、巨头+第三方,中信/国泰君安/华泰/方正+同花顺/指南针/大智慧,

所以,国内证券市场最可能出现的航母级券商,必定是中信、华泰、国泰君安之中的一家,而这三家,都不能少了同花顺和恒生电子!

另外,需要强调一下,经营龙头和股价上涨龙头根本是两个概念,本文仅讨论经营龙头,至于想知道谁会是上涨龙头,长期关注凌乐咯,我敢保证每一位认真的读者,都会掌握很多投资知识和技巧。

—-

编译者/作者:胖哥6740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LOADING...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