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玩币族首页 > 新闻观点 > 亿万用户进入Layer2世界钥匙:以太坊扩容解决方案zkTubeProtocol

亿万用户进入Layer2世界钥匙:以太坊扩容解决方案zkTubeProtocol

2021-06-09 比特币特工 来源:区块链网络

小白心声:我在某交易所上花了100元购买以太坊,但是交易成功后显示我的以太坊现在只价值 80元,这是为什么?

以太坊是什么?

以太坊诞生的价值,取决于它是一个平台的构建,为区块链在各行业的应用落地上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持,用“简单、通用、模块化、无歧视”的原则,帮你发布和管理自己的代币系统,还可以帮你启动项目众筹,实现线上民主自治组织(DAO)的基础设施。这也是它在社区内长盛不衰的一大原因。

可就目前而言,以太坊主链上网络“堵成狗”和手续费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社区用户。

例如一位小白曾求助:“为什么我的 ETH 转了两天都没成功?是不是因为金额太少,交易所不收?”

事实上,不是转账金额太少,而是矿工费太低。

就像在高峰期呼叫滴滴需要100元,可你不仅不加价,还只愿意出50块,那司机接单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更何况目前以太坊网络拥堵状况愈发严重,很少有矿工对订单进行打包。

在以太坊网络如此拥堵和手续费高昂的情况下,很多用户迫切期待全新解决方案。在此时代背景下,Layer 2出现了!

而基于ZK-Rollup的Layer 2扩容解决方案——zkTube协议也应运而生!

相较于以太坊主网而言,zkTube网络转账速度快、手续费低廉且安全有保障,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有效地解决用户所需,节省的Gas费超过95%。

zkTube Protocol也在人们对以太坊手续费低、高吞吐量、速度快的期许下蓄势待发,一鸣惊人。

但是,目前区块链扩容最难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如何保持去中心化?

现实世界的交易吞吐量比如今最去中心化的区块链高出一个数量级。

比特币的TPS(每秒处理的交易数量)是7个,以太坊是15,而Visa是2000。

比特币和以太坊的速度慢是一个功能,而不是缺陷。

通过减少验证者的数量来提高速度,另一种可扩展性方法是要求每个验证者只检查部分相关的区块链流量,但是这样的操作引入了额外的信任假设,并将此类系统置于非常不可靠的博弈论基础之上。

2、如何保证隐私?

如果区块链技术无法保障用户个人隐私,那么,用户为什么要舍弃传统支付方式呢?

首先,作为一个完整协议功能,隐私必须是默认开启的。

引用Vitalik Buterin的话:“如果你的隐私模型有一个中等的匿名集,它实际上有一个小的匿名集。如果你的隐私模型有一个小的匿名集,匿名集数量实际上只有1。只有全球匿名集才是真正安全的。”

其次,要想实现默认隐私,隐私交易成本必须非常低,但这也会产生大量的计算支出。

再者,隐私模型必须支持可编程性,因为人们在现实世界的应用上不仅需要转账,还需要账户恢复、多重签名、支出限制等等。

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隐私较难得到保障。

3、如何满足用户体验预期?

为了吸引数千万的主流用户,我们必须在保持人们已经习惯的传统Web产品的所有便利属性的同时,额外提供全新的可能性。不仅要符合预期更要超出预期,一切都必须快速、简单与直观。

zkTube Protocol不仅能满足用户在以上各方面的需求,还能提供额外的安全与速率保证。zkTube的低Gas费、高吞吐量、以太坊主网级别的安全保障、交易快速验证、转账实时到账等等特征,能够完全满足广大社区用户的需要。

Layer 2是什么?

近日,飞涨的以太坊价格和火热的DeFi生态将以太坊网络手续费推得更高,尤其是在Layer?2相关议题上的讨论愈加激烈。

以太坊扩容方案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将以太坊网络的工作任务拆分给节点,实现ETH2分片;另外一类是让用户把交易都放在以太坊链下的Layer?2协议里,通过打包汇总交易提交到以太坊网络中处理。

虽然Layer?2赛道尤其是Rollups还属于早期研发阶段,但Rollups与之前出现的Layer?2扩容方案不同,其能够支持通用的EVM代码,允许现有DApp轻松迁移。

未来展望

随着主网上线和 PayTube 钱包的推出,围绕zkTube?Protocol的ETH Layer 2生态系统将变得越来越成熟,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构建在zkTube协议上的各种应用必将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届时,总体的用户量将进入迅速增长的爆发状态。

从zkTube?Protocol的发展蓝图来看,其将继续在现有基础上不断研究与更新以太坊扩容解决方案,从而为社区提供更加高效、平稳、低成本的用户服务和优质体验。

—-

编译者/作者:比特币特工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