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天,一名女士在武汉尚处在“封城”情况下,跨越千里回京的“故事”刷爆了网络,政府、媒体、群众都关注着事件的调查结果,希望弄清楚这场本不应出现的“千里之行”究竟是在哪个环节,出现了纰漏。 不可否认,这场“千里之行”背后有着诸多主观人为因素的干扰,最显而易见的一点就是监狱管理者并非按要求上报疫情,至于路途中的重重检测关卡为何失效,不久后自然会有调查结果;笔者更希望找到的是这次事件背后发生的一些“客观因素”——在这场疫情阻击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哥层级数据登记监测,为何失灵了? 数据监测“失灵”背后的数据问题 在过去的抗疫战斗中,数据监测筛查取得的成果极其亮眼。上至城市关卡,下至小区门户,每个层级的管理者都仔细排查着潜在隐患,这也是疫情能够被及时控制的主要原因;出于对疫情的恐慌情绪,工作生活的压力等原因,瞒报、漏报现象仍然存在,更可怕的是这些现象被现行的监测筛查系统“兼容”,主要负责登记的人不说,某些数据就能够“瞒天过海”。 以本次事件为例,监狱管理者瞒报疫情信息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不是这位女士恰好出现感染症状,北京住处的街道及时上报,恐怕这一事件也不会被暴露出来。除却管理不当的因素外,这件事也暴露出当前疫情数据监测网络的几个弊端:数据真假难辨、数据孤岛存在、数据利用率低下。 首先是数据真伪问题。在日常监测过程中,社区、单位要求居民每天定时测量体温上报、出入公共场所也需要现场测量登记,这一环节中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居民是否会上传真实体温数据?现场测量数据是否准确?登记人员是否会篡改体温数据?这些问题恐怕都没有明确答案,疫情虽然令人心生畏惧,但是某些因素同样会令人铤而走险。 就目前来看,数据真伪问题并无绝对解决方案,通过一部分物联网终端设备自动测量体温确实能够解决这一问题,但是不具备普适性,在绝大多数场景中,数据真伪仍需要人工手动甄别。 其次是数据孤岛现象。绝大多数的监测数据并未实现同步,尚未复工时期外出频次低,往往社区收集数据就能满足监测需要,但是随着复工企业不断增加,居民外出也势必增加,各个监测点“各自为政”,费时费力不说,也极易产生纰漏。如果社区、企业的数据监测能够连通,能够洞察更多趋势数据,无疑能降低病毒潜伏的风险。 举个例子,假设清晨一社区用户体温在36.8℃,虽然上班时测量达到37℃,单独看两个体温都处在正常范围内,无复查必要;但如果数据能够连通,就会发现住户体温是在上升过程中,重点监测就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 最后则是数据利用率问题。数据利用率其实和数据孤岛问题息息相关,数据孤岛导致数据缺乏连通途径,更何谈数据利用?突破数据孤岛是提升数据利用率的前提条件;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数据利用涉及住户、社区、企业、政府等多层级参与,不同主体需要的权限也各有不同,这同样是个难题。 就目前发生疫情的小区为例,社区管理者需要知道患者的地址、出行记录、接触人群等信息,而其他节点的管理者,如超市管理者、其他小区成员则不应该知道详细的患者信息,以免造成范围性恐慌。 现阶段的防疫重心在基层社区管理方面,但是防控措施还停留在人盯人、拉网式排查、手工填表、人海战术等前互联网时代,这也是导致本次“离汉返京事件”发生的潜在原因,急需数字化、信息化手段来提升防控的效率。 疫情监测中的数据解决方案和注意事项 正如上文所言,疫情监测的漏洞不光要从“人为因素”中解决,更要从“硬件设施”中下手。当下急需一个能够解决数据真伪、数据孤岛以及数据利用率的工具。值得高兴的是,目前已经涌现出了一批解决方案,如腾讯健康码、链飞健康码等等,这些工具已经基本做到了一定范围内疫情数据的数字化、信息化。 第一点,这些工具解决了传统数据登记手段数字化难题,避免了人为登记的错误以及管理员篡改数据的可能性,也解放了管理员手动登记的巨大工作量,在小范围内,这些应用程序能够较为完整地还原出每个用户的行为轨迹;但是在缺少物联网终端、缺乏身份信息验证的情况下,体温信息、出行信息等等更偏向隐私层面的数据仍存在造假的可能性。 第二点,这些工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数据孤岛问题,尤其是数据连通、数据质量的问题。数据孤岛之所以存在,并非因为数据所有方不愿分享,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途径;传统的登记手段根本无法做到实时同步,数据意义大打折扣;而像“健康码”这类工具本身就是联网进行,数据时效性很强,同时填写标准也统一,这为后续数据分析利用打下了基础,也就提升了数据的利用率。 当然,这些工具并非尽善尽美,尤其是数据隐私方面的问题格外突出。在互联网时代,用户数据使用、流转缺乏透明度,数据资源被滥用、隐私侵犯的案例屡见不鲜;与此同时,用户数据隐私意识也是明显提升,越来越重视个人隐私安全。 在当前防疫数据登记环节中,大量数据涉及用户隐私,如出行记录、位置信息、身份信息、手机号码等等,这也导致不少用户的不满,毕竟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将带来诸多麻烦,这也是工具推行受阻的原因之一,将隐私数据交给一个中心化的机构管理,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因此也就诞生了融合区块链技术的信息登记产品,借助区块链加密技术保障隐私安全。 区块链信息登记应用与互联网电子表格在功能上较为类似,但结合区块链技术新增了“数据上链”的功能,不可篡改、可追溯,保障了数据信息的完整性,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信息泄露的风险,但是鉴于隐私问题在疫情防治中并不突出,这类应用并非大规模推广使用,但却提供了一个隐私问题的解决思路。 毫无疑问,离汉返京事件的根源在于部分监管的失察和无作为,但是其背后却也映射出疫情数据监管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希望这次事件能够真正敲响数据产业的警钟...... 本文来源:链飞科技 —- 编译者/作者:链飞科技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从黄女士离汉返京事件,反思疫情监管中的数据漏洞
2020-02-29 链飞科技 来源:火星财经
LOADING...
相关阅读:
- 欧盟认可的立陶宛银行怎么申请2020-08-03
- 申请英国FCA牌照是不是只适合抹茶之类的大型交易所2020-08-03
- 加密资产托管变局:监管、安全与变现 |链捕手2020-08-03
- 澳大利亚监管机构针对名人代言的虚假加密广告发布警告2020-08-02
- 【链得得早报】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法律以监管数字资产和加密货币20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