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20时,火星公开课特别版「火星号嘉宾有约3月开讲啦」第9期在火星社群正式开启。本期主题为「比特币十年发展史」,由火星财经代理总编辑猛小蛇深度对话火币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马天元。 在今天的课程中,他从比特币诞生前的趣事、中本聪的消失、首次减半、比特币的Omni层和V神、比特币第二次减半、比特币的第一次硬分叉、如今的比特币Layer2扩容思路等多个层次讲述了比特币10年的历史,在他看来,比特币的历史其实加密货币和区块链行业的早期发展史。 火星财经APP(微信:hxcj24h)提炼了7个核心观点: 1.学习和了解比特币的历史有两个大的作用,第一个就是判断大的趋势。 2.判断一个资产是否是避险资产,取决于这样的资产能否和VIX(也就是股票的恐慌指数)呈现很好的负相关性。虽然我很希望比特币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是就目前而言,比特币尚未做到。 3.3月初是全球的流动性危机是缺水危机,而不是放水危机。当机构们的美股杠杆岌岌可危之际,你指望它们保留比特币的仓位是不现实的。 4.当比特币的货币属性更好,支付场景更多,自己也成为了“流动性”,那么它对流动性危机才会产生一定的免疫避险效果。 5.比特币的技术发展确实经历过范式:开始是追求更多的功能,后面是追求更大的容量,我认为下一个范式是:获得更多的信任。 6.加密货币的范式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但是主旋律只有一个,那就是改进比特币。 7. 比特币和加密货币不会,更无法取代传统金融体系,它们更多的是合作关系。 以下为分享全文(附社群问答): 《增广贤文》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我认为了解比特币、区块链行业的历史其实对我们是大有裨益的。 幸好比特币的发展只有11年,咱们还可以挑几件重要的来讲,要是再过个二三十年,我们今天在火星财经一次可能就讲不完了。 让我们言归正传。咱们先聊聊为什么要了解比特币的历史。 其实,在我看来,学习和了解比特币的历史有两个大的作用,第一个就是判断大的趋势。不管是新朋友还是老朋友,想必大家对比特币每四年就会产量减半的事情都是了解的。 例如比特币首次减半2012年11月28日: 比特币第二次减半2016年7月9日: 虽然前一段的流动性危机,让大家对第三次减半这事意兴阑珊,但是如果你知道了过去这个节点上发生了什么,那么想必对现在做出的决定会有所帮助。 比特币的历史其实加密货币和区块链这个行业的早期发展史。你会知道行业的先驱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发展路径,那么你可以顺着脉络判断今天的发展路径是否合理。 那么想了解比特币历史,做到不过度神话又不过度贬低它,我们要先了解一下比特币诞生之前有什么背景,比特币是所谓”CIA发明出来”的么?还是中本聪突然有了天才般的创意,硬想出来的呢? 比特币诞生前的趣事 其实,比特币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很简单。我们都知道比特币并没有一个实体,它其实只是记录在比特币区块链账本上的一个记账单位而已,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UTXO。 而像比特币这样的记账货币,它的创造,其实在比特币诞生之前,就有很多了。比如说在1992年,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组织诞生了,它就是“加密朋克社区”。“加密朋克”这个组织非常有意思,它是由3个超级的密码学极客在1992年建立的。我这样光说,你可能不知道“加密朋克”这个组织有多好,我来给介绍下这个“加密朋克”的组织有什么人?比方说有著名的暗网浏览器Tor的开发者(Isis Agora Lovecruft),有维基解密的创始人(JulianPaul Assange),有BitTorrent,也就是BT种子的发明者(Bram Cohen),还有我们最为熟知的中本聪(SatoshiNakamoto)。 那么,“加密朋克”这个社区非常崇尚密码学,崇尚隐私,所以说,里面的人会构想出很多脱离主权的,一种全新的,依靠密码学的货币。比方说,最早在“加密朋克”社区诞生的一个加密货币,或者叫做“POW货币”,是Hashcash,它的发明者是后来BlockSteam 的创始人Adam 博士。那么它的作用很简单,它最初的作用是防止垃圾邮件的泛滥,因为他认为当时垃圾邮件的发送是没有成本的,如果每一个垃圾邮件在发送之前,都做一小段工作量证明,那么发送垃圾邮件的成本就会大幅提高,因为之前只是一键转发,现在转发之前都要做一小段POW计算。 这个思路很有意思,它像一个小工具,后来“加密朋克社区”又有一个人,叫戴维,是一个华裔美国工程师,他发明了另外一种加密货币,叫做“B-money”。 B-Money 做到了在每一次转账后由全网所有的账本来记录,这和后来的比特币已经很像了。但是它(B-Money)当时没有想好如何处理双花的问题,因为一笔交易,我既可以告诉一个人,也可以同时告诉两个人,所以 B-Money 也没有成功。 第三个做加密货币尝试的叫做“BitGold”,它是由另外一位计算机学家发明的,它比B-Money 更进一步,它不但可以让全网所有账本同时记录一笔转账,还加入了一种工作量证明的机制。注意,我上面说的几个例子,都是在2000年左右,也就是比比特诞生前10年前就已经出现的系统。 后来,“加密朋克”社区还在不断涌现新的想法,每一个密码学家或者说计算机兴趣爱好者都会设想一个加密,并通过邮件的形式发送给“加密朋克邮件组”其他的人,并让他们做点评,做尝试,这其中就包括我们十分熟悉的 Hal Finney。 Hal Finney 也是一个密码学家,他在2004年的时候,设计了另外一个系统,叫做“RPOW”,这是一种可以重复利用的 POW 的加密货币,这个在当时也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人们觉得这个系统似乎是可用的,但总觉得还差一点什么。 然后,一转眼就到了2008年,雷曼兄弟的破产,引起了美国,乃至世界的次贷危机。整个金融行业,都感觉到了危机的凉意,比如在英国,当时许多银行持有的资产在下跌,银行的股价也在下跌,这是一种非常萧条,凄惨的状态。为此,英国当时的财政大臣拨款了500亿英镑,准备对银行进行救助,让他们能够顺利地度过经济危机的难关。但是,很快到了2009年,大家发现500亿英镑救市已经不够了,这时英国财政大臣不得不考虑进行第二次救助。 说实话,就像现在一样。 于是,在2009年1月3号,英国最著名的报纸——《泰晤士》报就刊登了这样一条头条新闻——财政大臣处于第二次救助的边缘。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没错,这句话就被中本聪记录到了比特币的创世区块链里,大家现在去比特币区块链的创世区块里还能够看到2009年1月3号的这句话。 其实,我们刚才讲了那么多,比特币的发明并没有那么神奇,比特币其实是综合了我之前提到的 Hashcash,B-Money,BitGold等众多前辈所发明的加密货币的(特点),它其实是一个结合体。当然,并不是说中本聪不伟大,牛顿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中本聪也一样。牛顿很伟大,中本聪也很伟大,但是我们不应该过度神话比特币的创造,它毕竟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做的一个整合,做的第一次成功的整合。比特币用了工作量证明,用了时间戳,用了最长链原则,用了点对点,它用了所有这一切,所以它成功了。 中本聪的消失 让我们言归正传,在中本聪发明了比特币,并自己挖出了第一个创世区块之后,中本聪一直在默默的对比特币的客户端做更新,当时比特币的客户端叫BitCoin-qt,现在比特币的客户端改为叫“Bitcoin-Core”。 当时,还有一个论坛,是中本聪一手建立起来的,到现在都还很活跃,叫“bitcointalk.org”.在bitcointalk 这个论坛上,中本聪和很多对比特币感兴趣的人或者对比特币有质疑的人,以及比特币的爱好者进行广泛的交流,比如说 EOS 的创始人 BM,当时就是bitcointalk上的一员。在2010年的时候,BM 就觉得比特币应该把CPU,网络,等等资源单独列出来,还需要更低的手续费,更快的性能,当时中本聪还和他辩论了一轮,最后,以中本聪的不懈告吹。 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搜一搜。中本聪在bitcointalk论坛上,还和其他很多想改进的用户进行了交流,比如当时第一个山寨币——Namecoin,第二个山寨币莱特币,Namecoin是一个域名系统,当时 Namecoin 的设计者想把域名的功能加到比特币(区块链)上。 但是,中本聪在论坛上拒绝了他,说“比特币一定要保持简单,保持简洁,这样才是最安全的,如果你想做你想要的功能,那么没关系,你自己做一个加密货币。”于是,第一个山寨币就这样诞生了。 但是,时间不长,在2010年年底,这个时候出了一件事情,比特币已经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可,包括大家都知道的那个用10000个比特币买了两个披萨的故事,也发生在这之前,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网站,叫“维基解密”,它经常会披漏一些主权国家的秘密,比如它纰漏美国的情报,战况等,所以他们的处境非常艰难。 这个时候,有人呼吁,建议“维基解密”通过接受比特币的形式,不要接受法币,美元,以逃避相关机构对“维基解密”的封杀。在2010年12月5号,中本聪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现在比特币还很弱小,很脆弱,最好不要参与这种有争议的事件。 而这一次发言,就成了中本聪的倒数第二次发言,在12月5号这次发言的7天之后,中本聪对比特币做了一次最后的更新(一次很小的更新),就与社区失去了联络。是的,你没有听错,像比特币这种千亿美元市值的庞然大物,它的创始人居然一直保持匿名,匿名之后不到2年,就悄然离开了社区,不知所踪。中本聪之谜也成了比特币社区,乃至整个区块链社区最大的谜题,中本聪是谁?中本聪去了哪儿?中本聪是否还在世?这些问题,无人知晓。 因为,中本聪是比特币区块链一开始时唯一的矿工,中本聪也挖了大量的比特币,有机构做过分析,它推测中本聪至少挖出了90多万枚比特币,但是这90多万枚比特币一直停留在Coinbase的奖励里,从来没有动过。 除了几笔中本聪作为测试,转给其他人,除了这些转账外,这90多万的比特币一直到今天也没有动过,所以很多人倾向于认为,中本聪已经离开了人世。 这将近100万枚比特币,更是为中本聪的消失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甚至像一个都市传说一样。 这样,比特币就进入了所谓的后中本聪时代,就是中本聪不在的时代,这个时代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时代,比特币的社区在开发,比特币的核心开发者也在开发,矿工,用户,爱好者种种都参与了比特币社区的治理,比特币也因此成为了世界上最去中心化的组织之一。 首次减半 在来火星财经做直播之前的几天,我一直在翻BitcoinTalk论坛上2012年的帖子。 说实话,当时的情形更加糟糕。讨论比特币和法币的对立关系也远比我们现在更加激烈。12年的8月16日,减半前的3个月,和我们现在的时间节点很像,比特币出现了一次暴跌,一周之内从13美元直接砸到了8美元,和提前减半差不多。 虽然原因已经不可考,但是从论坛中的只言片语我发现了一些端倪。在8月16日,加拿大决定对臭名昭著的暗网“丝路”网站开展调查,而丝路网站是比特币早期最重要的一个应用场景。暗网丝路网站如果灭亡,确实对比特币社区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当然,比特币早期的社区虽然强调自由,但不意味着支持暗网灰色交易。随着丝路网站的消亡和隐私币的涌现,比特币目前已经在暗网的使用降低了不少。经历“猛药去疴”,比特币开始向更透明、更合规的使用场景发力。 到了12年11月28日减半日,社区是非常激动的,用比特币基金会的新闻稿来说是——人们庆祝的热情泛滥成灾(flooding)。比特币维基百科页面访问达到了峰值。有趣的是,我还找到了BBC对于这件事的报道,当时的Vitalik以一名比特币杂志记者的身份接受了BBC采访,并且指出:这样做(减半)的主要原因是控制通货膨胀。 比特币的Omni层和V神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V神、USDT和Omni层的故事。比特币除了它的主网之外,还有一层叫做 Omni 层。 我们平常都非常熟知的 USDT,曾经就是 Omni 层上的资产。在2013年的时候,也有人叫它“染色币”,虽然这个词现在鲜有人提。 Omni 层上的资产有200多种,但是因为受制于比特币的性能,只有 USDT 成为了非常常用的一种资产,其他的资产都逐渐没落了,没落的原因是出现了比它性能更好的区块链系统,那就是以太坊,大家都知道在以太坊区块链上发 ERC-20 的 Token,只需要10分钟,5美元就够了。 V神(Vitalik Buterin),也就是以太坊的发明者,过去是 Bitcoin Magzine 的记者,他当时一篇文章的稿费可能是5个比特币。随着比特币的飙升,V神也因此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所以当时就从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辍学了,也用这一笔钱环游了世界,和世界各地的团队进行交流。 V神来到欧洲以后,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 Omni 层开发团队。V神在和 Omni层开发团队交流之后发现,比特币居然可以发币,而且发币好像还比较麻烦,所以,用区块链发行新资产这个观点就深深的植入了V 神的脑海当中。 所以,在后来的以太坊系统里,发行代币一键生成,非常简单。我们猜测,很有可能 V 神就是受到了和 Omni 层团队交流的影响,设计了以太坊这个杀手级功能之一。 当然,现在的 USDT 很多正在迁移,逐渐从比特币的 Omni 层迁移到以太坊上,因为以太坊的性能相对来说更快一些,手续费也会便宜一些,所以越来越多的 USDT 迁移到了以太坊上。 随着 USDT 的迁移过程不断进行,因为 USDT 的交易很频繁,所以最近比特币的手续费有所下降,但是以太坊的手续费却一直在飙升,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 USDT 迁移过去了。 比特币第二次减半 时间到了2016年6月,比特币第二次减半前夕,也不太平。 其实,通过这个USDT的事,咱们能窥见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比特币现在的区块正在逐渐被填满,而且手续费越来越高昂,这个成为了2015年以后社区讨论的一个重点,2015年之前社区主要讨论能耗问题,2015-2016年社区主要讨论降低手续费,加快性能的问题。所谓的加快性能,降低手续费,它有一个专业名词叫“扩容”。 社区当时为了是否要分叉这事吵翻了天,很多人忧心忡忡。就这时,当时比特币核心开发之一安德烈森突然承认了CSW澳本聪是中本聪,更是火上浇油,加重了社区的混乱。 紧随其后,b网传言出现被盗问题(后来8月确认它确实被盗12万BTC,成为比特币历史上第二大失窃案)。比特币在第二次减半前夕从755美金一路滑至552美金,期待的减半走势并没有立刻到来。在技术问题和价格问题的双双失意后,失望的人有很多。 比特币的第一次硬分叉 但是问题还是要解决,否则就没有了16年-17年的柳暗花明。16年8月以后的故事大家可能更为熟知,比特币一路从552美金涨到了19000美金,抓住了所有人的眼球。 第二次减半时候的三个问题如何解决呢?不同于MtGOX,b网通过一系列手段稳定了下来。而安德烈森因为CSW的事引咎离开,退出社区。唯独“扩容”问题迟迟没有解决。 关于比特币的扩容,现在来说主要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是暂时保持现有区块的大小,不做硬分叉;而第二种思路则是直接硬分叉,提高现有区块的大小。 现在来看,绝大多数人选择了第一种思路,也就是现在的比特币的思路,而一小部分选择了第二种思路,通过硬分叉直接提高区块大小,也就是现在的比特币现金。但是在当时,也就是比特币分叉之前,大家对于两种方案始终是争论不休的,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会议,叫做“香港共识”,那一次就是矿工和开发者之间的一次大会,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要尽快决定比特币到底是用哪种方案进行扩容。 当时,曾经短暂的达成了一个阶段性的共识,就是比特币要通过把隔离见证把加上的方式把区块扩到2MB,但是好景不长。 因为当时比特币的开发者,也就是 Bitcoin Core 钱包客户端的运行者,他们更倾向于采用隔离见证加上闪电网络的方式进行扩容,但是不少矿工更倾向于采用直接扩大区块大小的方式进行扩容。虽然“香港共识”达成了阶段性的临时性的共识,但是当时有几个少部分的几个矿池并不满意。于是,有一个知名的矿池当时被指责违背了“香港共识”,牵头做了一条新的区块链,这条区块链就是区块大小为8MB的比特币现金。 我记得很清楚,时间是2017年的8月1号,比特币现金就从比特币区块链上分叉出来了,后来到2018年,BSV又从 BCH 上分叉出来了,大家搞清楚这两个分叉币的关系,BCH 分叉自 BTC,而 BSV 分叉自 BCH。 就我个人来讲,我更倾向于第一种思路,就是保持现有区块大小。 为什么呢?毕竟我们现在还处于4G时代,还没有到5G时代,我们现在的网速是非常有限的,如果一个区块大小,现在比特币的区块大小是1MB,只需要1-2S就在不同节点之间完成了同步,这样的网络是稳定的,不容易分叉的。但是如果一个区块达到了32MB,甚至像某些区块链那样,达到了2GB的大小,那么节点之间的传输可能就要花费十几分钟,甚至几个小时,但是同时比特币的区块间隔只有10分钟,那么这个区块链还怎么运行,那么这个区块链肯定会问题不断,分叉不断。如果说未来,人类社会的网络带宽可以提高几倍,那个时候,再把比特币的区块大小提高到2MB,4MB,我认为是可以的,但是在目前这个阶段,我认为是不合适的。 第二个原因,如果说区块过大,也就是说所有的交易都记录在主链上,其实很多交易是没有必要的,比如我从 A 交易所提到 B交易所,这种转账记录记载在主链上,意义并不大,如果全世界所有的这种没用的交易记录全部都记载在主链上,那么势必会影响它的效率,而且存储这样一个全账本。也会消耗很大的硬盘容量。 目前,比特币的全账本的大小控制的很好,只有100多GB,如果比特币区块大小再翻10倍,那么它的大小就是1个多TB,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区块链就是分布式账本,账本是越多越好,账本多的前提条件是区块体积越小,大家才愿意去存,因为存比特币的账本是没有奖励的,如果区块过大,大家可能就不愿意去存了, 因为矿工不得不花更多的钱去购买专业硬盘,在目前的硬盘存储水平没有质的提高的时候,现在是完全没有必要提高区块大小的。 还是要感谢现在1MB 的区块,比特币现在全网的全节点数量是9000多个,高于以太坊,是全世界最分布式的系统。但是换一个思路,如果比特币的区块再大一点,是不是存在的人就少一点,那么很有可能它的账本数量就会有所降低,这样的话,其实是伤害了比特币的decentralization的,因为比特币的性能可能不讨好,但是decentralization一定要做到最好。 如今的比特币Layer2扩容思路 最后一个话题,我们再聊聊现在比特币的扩容思路。 比特币现在更希望通过 Layer2,也就是所谓的多层网络来完成扩容,比如现在的闪电网络技术。 闪电网络是比特币的一项扩容技术,如果说当两个人或者是两个地址之间建立一个闪电网络之后,这两个人/地址的转账可能是完全免费的,并且速度可以达到极快,秒到! 同时,如果 A 和 B 建立了通道,B 和 C 也建立了通道,那么理论上,A 和 C 不用建立通道,就可以通过 B 作为桥梁,运行这个通道,如果说比特币全网很多个地址,尤其是交易所之间,或者是交易频繁的商家与用户之间,当他们之间建立了闪电通道之后,整个比特币,首先是主网的负荷会大幅降低,而且通过闪电网络可以达到的效果是,每笔交易几乎免费、秒到。 此外,比特币社区还自己研发了一些侧链,侧链主要作用是一些不是特别重要的交易,可以通过侧链来完成,而一些大额的,重要的交易通过主网来进行。 昨天也就是3月26日,我看了一下目前比特币闪电网络节点达到6000+,通道36000+,总资产有925枚BTC,如果将全世界的闪电网络通道可视化,大概像下图一样: 看起来,闪电网络整体的发展速度还是不慢的。下图蓝色柱是闪电网络的节点增加情况。 我相信未来2-3年,比特币闪电网络会更加普及。 直接提高区块大小相当于是在做加法,而采用多层网络的方式,相当于是在做乘法,乘法当然比加法要好,这就是我的观点。 社群问答: 1.猛小蛇:天元,谢谢你对比特币10年全景式的回顾和描述,很棒的分享。正好和昌用老师《透过争端看未来:细说加密货币史上的重要争端》形成了互补,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回望过去。接下来,我们收集了几个社群关心的问题与你探讨。第一个问题:我们可以轻易地说出,比特币诞生于2008年金融危机这个结论,也理解它最初是对法币、中央银行大放水的反抗。10年过去了,从直观上感受,比特币有了更多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但还是有很多主流经济学家、政客在否认比特币的价值,认为它不过是一串字符。说说你的理解? “货币”, “商品”,“证券”, 比特币究竟偏向于哪一个,为什么? 马天元:一串字符指的是私钥,并非比特币本身。大家有这个想法,说明咱们的科普做得还不到位。我的理解是比特币的价值是复合的,它既有支付价值、又有使用价值,当然目前可能也没完全摆脱投机的价值。 关于比特币的属性,首先可以排除的是证券,比特币并不具有证券的属性,也不符合证券的定义,因为它不是经济权益凭证,它的持有人亦不享有的某种特定权益。美国SEC、日本监管都认为比特币不是证券。但是商品和货币,我认为比特币兼有之。 首先是作为商品,它的生产者(矿工)付出了劳动(算力/电力),其次它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场景是作为“Bitcoin”这个点对点支付网络的手续费。 同时,有一些人将比特币与黄金类比,称它是一种电子黄金,具有一定的价值存储的效果。我认为这样的效果虽然还不够明显,但已能初见端倪,在过去全球不断量化宽松的背景下,确实表现出了一些效果。假以时日,如果它的共识更强,比特币作为商品的特性就会增加。 其次是作为货币,老实说,很多观点批评比特币波动过大,性能不足,并不太适合作为货币。从现在来看似乎有所好转,比特币的性能问题并不需要过分担忧,正如我前文所讲,无论是闪电网络还是侧链,都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等到比特币市场更加成熟,波动减小,比特币还是能够非常好地胜任它“电子支付”这一最初的目标的。 2.猛小蛇:关于比特币和美股、黄金的相关性,最近有了很多的讨论。基本的矛盾点在于,比特币是避险资产还是风险资产。在最近的全球金融市场大震荡中,比特币更被认为是一种风险资产,OKEX的岩松认为比特币一度表现出的避险属性是“跨市场交易”引发的结果,昌用老师则提到,比特币是一种区别于主流资产的颠覆性资产,应该强调的是它的对冲性而不是避险性。你怎么看待比特币的资产属性?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马天元:我的同事有一个非常好的观点,判断一个资产是否是避险资产,取决于这样的资产能否和VIX(也就是股票的恐慌指数)呈现很好的负相关性。虽然我很希望比特币具有这样的特点,但是就目前而言,比特币尚未做到。 其实避险也非很多种。从比特币的诞生到现在,大家能够隐约感觉到比特币,始终希望通过稀缺性来应对全球放水,在这个层面上,比特币确有一定的避险效果。此外,例如前一段美伊冲突,比特币因为具有一定的便携、隐秘的性质,也成为了市场热点,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也有一定的避险效果。但是3月初是全球的流动性危机是缺水危机,而不是放水危机。当机构们的美股杠杆岌岌可危之际,你指望它们保留比特币的仓位是不现实的。解铃还须系铃人,避险流动性危机的资产只有“流动性”本身——那就是主流国家的货币。 如果我们把第二个和第三个问题连起来看:如果比特币日后的货币属性更好,支付场景更多,自己也成为了“流动性”,那么它对流动性危机才会产生一定的免疫避险效果。 3.猛小蛇:离5月12日的比特币史上第三次减半还有不到40天。312大跌冲击了许多人的信心,之前火热的“减半”话题失色了不少。减半这件事对于整个行业的真实意义是什么,又会为行业带来什么? 马天元:减半对行业的影响有两个,最直接的就是市场抛压降低,比特币目前日产1800枚,而减半后则变为日产900枚。目前除了少数几款矿机之外,许多矿机的产出70-90%都要用于交电费。而电力公司并不收BTC,所以矿工必须卖掉每日产出的大部分以维持矿机运转。减半后,来自矿工的抛压也会大幅降低。 其次是增量流量。比特币减半是很有意思的话题,每一次减半都是行业内外媒体报道的集中期。还记得我前面的分享么?首次减半时,BBC都对它进行了专题报道。减半过程这段时间,会给更多的人了解区块链技术和比特币原理的机会,会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这块看似很难懂的领域,这会带来大量的增量流量。 4.猛小蛇:世界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创始人达利欧曾提到过一个观点“范式转移”(ParadigmShift)。他的意思是,大约每10年,世界都会发生巨变,如果你能把握每一次转变,就能收益颇丰。2009年以来,低利率和量化宽松成了当前范式的主导因素,接下来将进入新的范式转移。天元,你是否认同他的这个理论?过去十年,比特币的发展是否有其内在的范式? 马天元:是的,去年我读到达里奥这篇雄文时,非常赞叹。所以我也在我的知乎账号@神马疯了上写了一篇《加密货币行业内部的『范式转移』——『你想当Alice还是Bob』》。我当时认为联动不会永远发生,现在看基本印证。 比特币的技术发展确实经历过范式:开始是追求更多的功能,例如Namecoin创始人向中本聪建议加入域名功能,社区通过脚本实现博彩、博客功能,开发Omni层发行资产等。后面是追求更大的容量,也就是我们前面介绍的,社区设计了各种软硬分叉去扩容。 而我认为下一个范式是:获得更多的信任。比特币不需要很复杂的功能,也可以通过多层网络实现较好的性能。下一步,社区需要做的是通过技术手段和机制设计,去获得更多人的信任,更多人的认可。 5.猛小蛇:如果说,比特币及更广泛意义的加密货币领域内部有一个小范式,你如何界定这个领域在过去10年内部所发生的范式转移,是否有清晰的阶段性? 马天元:加密货币的范式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但是主旋律只有一个,那就是改进比特币。
反观业内的区块链项目,节点数量越做越少,账本体积越做越大,到头来,你会发现无论是用户数量,还是功能、性能,目前的项目反而会被巨头的区块链碾压。只有一样东西是上述这些巨头区块链不具备的——账本数量,也就是Decentralization,而它代表着信任,而目前账本数量的第一名正是比特币。 6.猛小蛇:如果世界诚如达利欧所言将发生新的范式转移,新的驱动因素可能会是什么?这将如何影响比特币的发展前景、如何影响加密货币领域内部的范式转移? 马天元:杠杆、泡沫、危机、去杠杆,宛如一条盘山公路,在上面开车速度必须控制好,但如果到了悬崖边缘,还是想着咬咬牙踩一脚油门冲过去,那么等待着的一定不是大家盼望的目的地。08年金融危机,世界各国都选择了踩油门,于是去杠杆这件事被一次又一次地推迟,直到今天。 我赞同达里奥的观点,刺激失效和债务到期会终止我们目前的范式。刺激失效,很可能意味着一部分货币的信任失效,尤其是对于一些小的国家而言。那时候,具备广泛信任的基础的加密货币,或许能够成为汪洋大海中的一叶扁舟。 我知道比特币的部分早期支持者有一些激进的观点,但是我认为比特币和加密货币不会,更无法取代传统金融体系。它们更多的是合作关系,具备信任基础的加密货币(例如比特币)在一个范式种,或许会成为这个古老体系的新鲜补充。 本文来源:火星公开课 —- 编译者/作者:火星公开课 玩币族申明:玩币族作为开放的资讯翻译/分享平台,所提供的所有资讯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玩币族平台立场无关,且不构成任何投资理财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火币马天元:只有当比特币自身成为“流动性”,才会对对流动性危机免疫避险
2020-03-27 火星公开课 来源:火星财经
LOADING...
相关阅读:
- 为什么黑客要求旅游公司提供450万美元的比特币2020-08-03
- 本周主要内容:比特币从$ 12,000美元下跌以及DeFi行业和Grayscale的新记录2020-08-03
- 最近24小时在证券交易所解散了13.3亿美元的头寸2020-08-03
- 比特币采矿:本周精选新闻2020-08-03
- 八哥论币:8.3比特币瞬间12亿美金头寸被清算谁在背后左右你的交易2020-08-03